因為有朋友在捷運公司工作,閒聊中得知一些內部狀況,雖不一定全面,但希望能提供大家另一個思考角度。
近來在捷運手扶梯的使用上,民眾之間的衝突與爭執越來越多。為此,我想提出幾點呼籲:
- 若有緊急需求,請改走樓梯。
- 若行動不便,請優先使用電梯。
其實,電扶梯本身的設計初衷,是供人靜止站立運送,並非為「快步行走」而設計。長期以來,雖然民眾習慣一邊站立、一邊快走,但這對電扶梯機械系統會造成單邊嚴重磨損,進而影響整體使用壽命與安全。
基於維護機械壽命與乘客安全的考量,許多捷運系統已逐漸鼓勵「雙邊站立」,讓電扶梯發揮應有功能。不過這樣的改變,也導致一些原本習慣「快速通行」的乘客感到不便,甚至引發爭議,每天層出不窮的吵架。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想:如果我們長期只用身體的某一側肌肉,會不會造成不平衡甚至傷害?同樣的,公共設施也需要平衡使用,才能延長壽命並確保安全。
捷運作為公共建設,其維護標準遠高於一般民間大樓的電梯。當手扶梯需要維修時,設置警示線與暫停使用是必須的安全措施,也請民眾理解並配合,避免越線或私自要求使用未開放設備,這樣做其實相當危險。
也許有人會問:「捷運是公共的,為什麼以前可以,現在卻不行?」這正是我希望大家思考的地方。政策的調整,是基於更長遠的安全與公平,而不是針對任何人。
社會上有時過於追求效率與便利,導致我們對「稍慢一點」的容忍度越來越低。不論是在便利商店結帳、點手搖飲,甚至只是停在電扶梯上,都容易被視為「拖慢進度」,但這樣的節奏,真的讓生活更好嗎?
手扶梯使用方式引起的爭執,其實是整體社會節奏與耐心的縮影。就如同「博愛座爭議」一樣,當我們堅持自己所認為的正義時,是否也忽略了背後更大的脈絡與他人的立場。
台灣(台北捷運)
- 台北捷運自2024年10月起正式宣導「兩側皆可站立」,並透過App、動畫、廣播和車站標示進行宣傳,尖峰時段也會在台北大巨蛋、車站增派人員舉牌引導,效果良好,旅客普遍反應秩序提升 。
- 2016年以來,台北捷運曾多次強調「電扶梯站穩踏階、兩側站立」,但沒有禁止民眾走動,只是提醒乘客注意安全、禮讓有需要的人 。
日本
- 自2015年起,日本鐵道、公路流動協會與NHK等單位共同推廣「緊握扶手、站立不動」活動,強調不要在扶梯上行走、奔跑,大幅降低事故風險
- 在2021年開始的埼玉縣與2023年名古屋市扶梯使用條例中,更明文要求使用者在扶梯上必須站立不動,雖無罰則,但為法定宣導義務。
倫敦地鐵
- 2015–2016年,TfL(London Underground) 在 Holborn 車站進行為期三週的試驗,要求乘客「兩側皆站立、不走動」。結果顯示乘客運量提升約27–30%,但因違反英國根深蒂固的「右站左行」規則,引發反彈,後因社會接受度不佳而停止推行 。
- 試驗期間官方使用交替方式引導乘客,例如揚聲器、攔阻人員、視覺提示等,但仍無法改變民眾習慣 。
其他國家概況(Wikipedia綜述)
根據維基百科:
- 加拿大、德國、美國、香港、台灣、英國、法國多數地區仍採「站右、行左」;
- 澳洲、新西蘭、日本(東京)、捷克等地則有針對高人流地區推動「兩側皆站」或「完全禁止在扶梯走動」的措施,以防止機器不平衡磨損與人流效率問題 。
備註:他國的現況等整理使用AI應用,若需修正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