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數位穩定幣的大概運作方式$
---
這篇我們來談談美國數位穩定幣的大概運作方式
穩定幣發行一元流通,等於投入美債一元
會是穩定幣常見的資產儲備模式,
而且它其實跟「穩定幣信任機制」和「金融穩定」有直接關係。
---
讓我來補充一下:
這裡的「一元」指的是:
用戶購買(或換入)一個穩定幣
發行機構會把這一元實際存入一個「儲備池」或「託管帳戶」,
同時購買等值的美國國債作為資產儲備。
(通常是短期美國國債或現金等同物)
這樣可以確保「穩定幣的發行量」和「美國國債或現金儲備」之間一對一對應。
發行機構每發一個穩定幣,
就有一美元國債在背後「撐腰」。
用戶贖回穩定幣的時候,發行機構再出售國債或用現金儲備來贖回。
好處:
1.價值穩定
因為背後有美國國債支撐,市場信心高,用戶知道自己的資產可以快速兌換。
2.透明度
如果官方或財團能定期公布儲備報告(例如每月審計),可以降低市場疑慮。
3.安全性高
美國國債被視為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信用等級高、流動性好),
相對於現金更穩健,能應付大規模贖回。
4.合法性
這種模式符合法律監管,尤其是SEC或美國財政部對「穩定幣資產儲備」的潛在要求。
一. 結合官方或財團的背景
如果穩定幣是由官方或官方授權的財團發行,且採用「1:1投入美債」模式,
就能更好地做到:滿足監管合規,讓全球投資者或機構放心使用。
避免擠兌風險(大家知道背後真有錢,且可隨時換回)。
與CBDC的差別?
CBDC通常是央行直接發行,沒有「儲備池」概念(它就是央行的直接負債)。
穩定幣則是私人機構發行,必須拿資產(如美國國債)去「支撐」穩定幣的價值。
一般穩定幣的常見做法
這類穩定幣(例如USDC、USDT等)背後的美國國債(或短期貨幣基金)
通常是由發行機構或信託公司託管。
國債的利息收益一般是由發行機構拿走,
用來:支付營運成本
獲利(這就是為什麼穩定幣項目可以「免費」發幣還能賺錢)
支付部分給第三方(如銀行、支付商等)
持幣人本身,通常只享有穩定幣本身的穩定價值,不參與儲備利息的分配。
舉例:
比如:USDC背後的資產儲備主要是短期美債和現金,
這些美債產生的利息收入每年可能有3%\~5%。
這筆利息歸Circle(USDC的發行商)所有,而不是分給USDC的持有者。
二.官方或合資型穩定幣(或完全監管型)
如果是美國官方或者與財團合作的穩定幣,理論上也可能設計成:
利息歸官方或財團所有(類似前面提到的商業模式)。
或者,如果法律規定或合約設計允許,也可以把利息的一部分(甚至全部),
分配給持幣者(類似貨幣市場基金的分紅機制),但這目前比較少見。
三.CBDC(央行數位貨幣)
如果是央行直接發行的CBDC,它本質上是央行的負債,不一定對應美債,
也就不存在「利息分配」
問題;央行可以選擇是否支付利息給CBDC持有者
(大多數目前設計都不支付利息,避免對商業銀行存款形成衝擊)。
1穩定幣的資產配置偏好:
短債為主大部分穩定幣發行機構(或官方授權的財團)
如果選擇用美國國債來做儲備,
一般都會優先選擇:
短期國債(T-Bills)通常是3個月、6個月到1年期的美國國庫券
因為:流動性高(隨時可以賣出或到期拿回資金)
價格波動低(利率變動時影響小)
這樣可以確保用戶隨時贖回穩定幣,不會遇到價格大幅波動導致的資本損失。
2.為什麼很少用長債(10年、30年期)?
如果發行機構把錢拿去買10年或30年期的美國國債:
當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會大幅下跌(淨值波動大)。
如果有人大量贖回穩定幣,機構必須賣掉部分長債套現,
可能會賣在價格低點,造成資本損失。
這樣就違背了穩定幣「穩定價值、隨時兌付」的初衷。
3.債券類型一般是T-Bills(短期國庫券)
在資產類型上,大多穩定幣會選擇: T-Bills(3個月、6個月)
可能會搭配一部分現金或存放在銀行的貨幣市場基金(超短期商業票據/國庫券組合)
很少使用長債(除非利率環境穩定,或有明確的到期安排且不會影響流動性)
總結:
穩定幣背後的美債通常以短債(T-Bills)為主
保證流動性,價格波動低,快速應對用戶贖回需求,同時也能獲取穩定的利息收益。
發行機構不太會把儲備拿去買長期美國國債(10年或30年),
因為:長債價格波動大,可能導致資本損失。
流動性不佳,如果有人大量贖回,機構要賣長債會承擔很大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