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變幻莫測,短短幾小時內可以歷經陰天、艷陽、強風與驟雨。自然界的生物似乎感應到了異常,個個蠢蠢欲動。
入夜後,點著燈的窗台是萬蟲朝聖的聖地,像吹笛人的笛聲悠揚,難以抗拒。體型小的蟲蚋輕輕一扭就能穿過紗窗,體型較大的則緊貼窗網,或躁動盤旋,等待下一次芝麻開門的時機。
你是電 你是光 你是唯一的神話其中,有一種蟲多數台灣人一定不陌生。牠有褐色的身體,前端搖曳著兩串念珠觸鬚,還有兩對與體長不成比例的巨大翅膀。落地之後,那兩對薄翼旋即脫落——造物主這設計未免也太「免洗」,栓根螺絲卡耐用啦——徒留如蟻般的身軀在桌面、地面爬行扭動。
因為多在雨後大爆發,因此,民間給了牠一個非常直覺的小名——大水螞蟻。小說家對這種昆蟲做了極浪漫的描寫:
我看著眼前這個生命即將要消逝的小昆蟲,想起沙子跟我說過,白蟻選擇雨天飛行的原因是,牠們要在翅膀斷裂之後找到可以鑽進的泥土營巢,下過雨的土地當然比乾燥堅硬的土地容易些。而這些能飛行的白蟻跟兵蟻、工蟻大不相同,牠們可是白蟻群的「生殖器官」,就像植物散布種子一樣,他們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地飛高飛遠,然後脫去耗去最多營養所長出的翅膀,在地面發出氣味訊號給飛行中的雄白蟻。幸運的話,一個新的白蟻群落就會成形。
沙子說自然學家研究發現,雌雄白蟻曾長時間共同居住在蟻巢裡,但彼此卻沒有性生活的跡象,白蟻一定要(他加重語氣)離開蟻巢,經過飛行、脫去翅膀這些歷程,才會產生愛情。
「一定要?」
「一定要。就好像人生只能循著一條固定的路線去走一樣,不能回頭、不能繞路。」
——節錄自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我們親切稱呼的「螞蟻」,其實不是螞蟻,而是長了翅膀的白蟻(順帶一提,白蟻也不一定是白色的)。對某些人來說,牠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但對多數人而言,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惡鄰居——啣著大顎躲在暗處,不由分說地啃噬木屋、粉碎木頭家具。
真要講究其生物學上的分類,白蟻算是「一種能消化植物纖維的蟑螂」。也就是說,牠跟我們熟悉的「小強」同宗同源,都是地球上的古老居民——早在人類還未出現時,這對親戚與恐龍並肩共存,見證鳥類進化,眼睜睜看牠們飛上了天空。
さっき “ゴキブリ” って単語を調べてみたら、
シロアリはゴキブリから進化してきたことを知って、
ビックリした!
アリじゃなくて、ゴキブリ!?
#茶色のアイツと白色のアイツ
「什麼!?」我第一次聽到時簡直無法置信。
但轉念一想——兩者同樣惹人厭,也都不請自來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真不愧是親戚哪!」莫名地很快就被說服了。🤔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
好的內容需要投注加倍的時間和精力,蘿蔔存活無法只靠陽光空氣水💦
邀請你認養一畝蘿蔔田,支持蘿蔔在創作之路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