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誠品觀看《造山者》的紀錄 : )
幾天前,在松菸誠品電影院看了蕭菊貞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
《造山者》紀錄七零年代的台灣,國家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時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先生指派一群年輕工程師赴美,至 RCA 公司學習半導體技術後回國建廠,開啟台灣成為科技島國的第一步,並協助成立竹科,建立當今護國群山的歷程。當鏡頭裡的半導體業大老們回憶起當年一肩扛起國家救亡圖存的責任,面對「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而數度哽咽時,自己也忍不住跟著畫面一同落淚。

1975 年 Motorola 的微處理器晶片(Scientific American 雜誌, 2025.05)
很多人提及觀看《造山者》前應先閱讀《晶片戰爭》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所著自傳上下兩冊。確實,了解半導體發展背景,對於紀錄片提及的諸多歷史片段會更有感觸,但《造山者》的主軸是台灣幾十年來遭遇的各種挑戰,即使對半導體產業不熟悉,只要是對台灣歷史有興趣的人,即使從未讀過半導體相關資料,也能從中得到不少收穫。
倒是當《造山者》的鏡頭帶到圓山飯店,搭配旁白描述潘文淵先生在圓山飯店的508號房裏擬定國家的半導體發展策略的歷史時,想起先前閱讀李桐豪的《紅房子》帶給我的感動。兒時的我的眼裡,在一片鬱鬱蔥蔥中佇立的圓山飯店,只是個醒目但老氣的大紅色建築,即使後來陸續在雜誌上讀過一些關於圓山飯店建築物本身的史料記載,也沒有太多深刻的感受。直到讀了《紅房子》,從作者訪談的飯店員工角度,回顧圓山飯店見證的諸多台灣政經發展的歷史時刻,從此,對這棟沉默的大紅色建築物也多了些熟悉與情感。我想,這多半是因為《紅房子》雖是以建築物為主題,但卻是以人為出發點來記錄圓山飯店的發展史,為沉默的建築添了幾分人性的溫暖。在觀看《造山者》時,似乎也格外能感受到鏡頭裡圓山飯店 508 號房中,曾經歷的情緒激盪。
近幾年,最讓人感慨地莫過於看著新聞裡的竹科形象漸趨微妙。尤記得高中時,在雜誌裡讀到的竹科工程師,是一群執著於精進技術,充滿熱情與理想的理工人。如今,新聞報導裡多是談論工程師的優渥薪資,或是竹科子女升學競爭的問題。本來生氣勃勃的科學園區,此刻彷彿瀰漫著濃厚的銅臭味及焦慮。
但竹科不只有這些面向值得關注,也絕不該只有這些面向被報導。竹科人的志氣、夢想與決心,才是更應該被記錄下來,被一再傳頌的,不是嗎? 很感謝此時蕭菊貞導演推出這部《造山者》,翔實地記錄當年半導體老前輩篳路藍縷開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建立並壯大竹科,引領台灣經濟起飛,造就今日的台灣。
以前常聽長輩說起早期台灣生活的不容易,但很難想像那究竟是怎樣的不容易。直到看了紀錄片裡收錄的畫面才明白,當時的台灣處境有多艱難,資源有多匱乏。前輩們從無到有,打出今日的天下,令人敬佩,更令人感念。
相信台灣會在風雨中繼續成長茁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