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社群文章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新名詞正在國外流行中:Slow Decorating,這裡簡稱「Slow Deco」—慢裝飾。
什麼是 Slow Deco 呢? 意思是當新搬入住處的時候,先不要急著一次做到完美、買到齊全,而是藉由生活的軌跡、房屋主人(住客)的喜好、生活習慣,慢慢為住處增添“佈置”(這裡的佈置可能是裝飾品、燈具、或是小家電等軟裝物)
洛杉磯一位室內設計師 Jenni Kayne提到:"Personally, I think there are so many benefits to taking your time when decorating your home. Living in a space really shows you what you are missing and how you want to and will want to live in it."
大意是:花時間裝修/裝飾房子有很多好處,住在這個空間中,你才能夠知道你真正缺少的是什麼,以及你想要擁有如何的生活
不知道大家剛買新家的時候會不會這樣:跟設計師討論這裡要做個系統櫃、那裡要買個置物櫃,可能又聽別人說做這個好,那個不錯。結果等到搬進去生活的時候,才覺得有些裝潢不太滿意,或是有不實用的狀況,然而當初裝潢的錢已經花掉了,想要重買或再改造,又是費用跟時間的消耗。
這讓我回想起當初三年前剛買新家時,我們一方面考量預算、一方面崇尚簡單主義,所以並沒有做櫃體的裝潢,而是把錢花在自己喜歡的燈飾及家具上,為了放大客廳的自由空間,我們也沒有添購電視櫃或茶几,也不為了收納去做系統櫃,讓孩子能夠盡情在地上玩耍爬行。
Slow Deco的心法&重點在於:
1.從簡開始,先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我相信準備要買新家或搬新家的人,一定會對新生活充滿各種美好想像,每當去逛傢俱店,也一定這個想買、那個想買,甚至受到裝修開箱影片的影響,腦波變得異常脆弱是很正常的🤣
「因為是新家啊!」
可是,如果現有的舊傢俱還能使用,是不是可以先不急著淘汰,再多用上一段時間,等到遇見自己喜歡的再換?又或是可以透過床包、棉被套來改換視覺風格就好?
記得我們剛搬家的時候,直接將原本的床鋪、電視、一組桌椅、烤箱、洗衣機等家電帶進新屋,考量到不想一直外出載運RO水,所以僅添購了飲水機、冰箱、電燈及電扇、冷氣機,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其他的,再慢慢來增加。
2.再想想:你真的需要這麼多裝修嗎?
社群媒體上那些網紅的家很漂亮,轉角擺一個美麗的籐籃、桌上放著原文書、窗邊擺著許多植物,不管從哪個角度拍都看起來像明信片一樣,卻也有抹樣品屋的氣息在,網路的照片的確可以提供很多靈感,在牆壁掛上藝術畫的確很好看,可是在參考之際是不是也能多思考一下,擺這件裝飾品、擺這幅畫對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對我來說,與其掛上看不懂的藝術畫作,還不如找塊角落,放上充滿回憶的旅遊明信片,或是家人的照片,來得情感具備。


電箱處我們不做裝潢遮掩,以明信片和備忘錄來裝飾
3.慢佈置 = 慢慢添加你喜歡的生活積累
我相信每個人的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幾乎沒有人的家會跟別人一模一樣(當然啦,除非你刻意要模仿某個人的家)。在我平日工作的大餐桌前方,特別請木工師傅釘上兩塊層板,上面不是什麼價格高昂的藝術品,而是母親送的紫水晶、某年單獨出差買的豪德寺貓貓,還有孩子給我的創作,這些物品對我來說,都是有意義的,也都是看到會覺得幸福開心的。
那不就夠了嗎?
我家絕對不是最豪華、最美麗的房屋裝修,卻是世界上我最喜歡的歸屬之地。

4.適度的留白,是給自己一些餘裕
最後,如同收納原則,慢佈置時,不要把整個空間/牆面堆滿,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會讓家有不同的樣貌,一開始就把可利用的區域放滿,有時反而會為視覺與心情帶來緊迫感,更有點像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於是全部都握在手上,最慘的狀況是,增加了打掃的困難度,從豐富變成凌亂。
所以,大概六七分滿就好。
結語
也許有人會說慢裝飾,是沒錢裝修的人的出口,但我卻認為,慢裝飾是我對自己生活的想望,對自我習慣的覺察,以及一份對環境的反思,畢竟一兩張美美的居家照片放上限動搏眼球24小時也就過了,如何將生活過得很“美”(不僅是視覺的美,而是心靈上舒服療癒的狀態),才是人生真正該學習的課題之一不是嗎?
祝福你,也打造出理想中幸福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