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你將學到
- Prentice’s Rule(普倫提斯定律)
- 斜像稜鏡(Oblique Prism)
- 跳像是什麼?該如何計算?
光學稜鏡效應(Prismatic Effect)
- 當光線通過具有非對稱厚度的鏡片時,會產生折射角度改變,使物體影像位置偏移,這就是所謂的「稜鏡效應」。
- 稜鏡會將光線向底部折射,視覺上物體會往稜鏡頂部方向偏移。
『稜鏡效應與鏡片度數關係』

- Δ:稜鏡量(Prism diopters)
- D:鏡片度數(球面度數或柱面主經線度數)
- 移心距離:光學中心與瞳孔中心之間的距離(單位為公分)
- 1∆=在一公尺可使光線偏移一公分
例題試算「鏡片移心」光學中心與瞳孔中心(視線)不呈一線:+6.50D朝鼻子移3mm,∆稜鏡量多少? 答:0.3x6.50D=1.95,1.95∆BI。
例題2:PL+5.00x180,向右偏5mm,∆稜鏡量多少? 答:因為光學十字水平方位沒有度數,故稜鏡量為0。例題3:+3.00-2.00x90,向外7mm,向下2mm,∆稜鏡量為多少? 答:0.7x1=0.7 BO∆;0.2x3=0.6 BD∆。
例題4:-1.00-3.00x90,向耳偏3mm,向上2mm(鏡片位移),∆稜鏡量多少? 答:-4.00x0.3=1.2 BI∆;-1.00x0.2=0.2 BD。
斜像稜鏡(Oblique Prism)
- 當眼睛的視線以斜角穿過鏡片時,所產生的稜鏡效應。
- 在非主經線方向上觀察物體時所產生的複合稜鏡效應,通常包含水平與垂直稜鏡成分。

opt_meow

opt_meow
例題1:一個鏡片n1.5,直徑50mm,鏡片頂端厚2mm,底部厚5mm,鏡片中央產生的垂直稜鏡量? 答:5-2=3mm(厚度差=g);100x3(1.5-1)/50=3∆
例題2:PL+3.00x30,其180軸的度數多少?帶入公式「FØ=FcylSin2Ø」。 答:+3.00xSin230 = +3x0.25=+0.75。
例題3:-2.00-1.50x70,其180軸的度數是多少? 答:-1.50xSin270=-1.50x0.88=-1.32;-1.32+(-2.00D)=-3.32D;如果移3mm▶-3.32x0.3=1∆。
跳像(Image Jump)
- 是多焦點眼鏡鏡片中常見的一種光學現象,指的是當視線從鏡片的一個區域快速移動到另一個區域(特別是從遠用區移至近用區)時,物體影像突然出現位移或「跳動」的感覺。
- 這種現象特別容易發生在「雙光鏡片(Bifocal lenses)」中,原因在於兩個光學區域之間存在明顯的折射率差異與稜鏡效應。
成因
- 光學區域的突然變化:
雙光鏡片由遠用區與近用區組成,兩者之間通常存在明顯的切線或分界。當眼睛移動至近用區時,視線穿過鏡片中不同折射度的部分,導致影像瞬間改變位置,形成跳像。 - 棱鏡效應(Prismatic Effect):
鏡片中不同度數的區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棱鏡效應,特別是在鏡片下方加入高正球度的近用區時。這種差異會導致光線折射方向改變,使物體看起來像是「跳躍」到不同的位置。
計算題

opt_meow
計算近用處方稜鏡所需的,子片偏移量與尺寸
- 子片內偏距=(遠用PD-近用PD)/2
- 所需增加的子片內偏距(算稜鏡偏移量) : CA=近用🔺/FA(加入度)
- 近用處方稜鏡基底像外,則增加的子片內偏距為向外。 基底向哪,內偏就向哪
- 子片總內偏=子片內偏距+所需增加的子片內偏距(算稜鏡偏移量)
- 子片尺寸=2(10+增加的子片內偏距)
國考-計算題
例題108-13-46:患者希望配戴雙光鏡片,驗光後得到「遠用PD66mm,近用PD62mm」,處方為OD:-4.25-0.75x90,OS:-4.50-0.75x90,ADD+2.50D,雙眼近用時各需加入2∆BI的稜鏡輔助,若希望達成上述要求,單側子片的總內偏距為何?
解答:(66-62)/2=2mm。CA=2/+2.5=0.8。0.2+0.8=1cm(10mm)
例題:CR-39鏡片,-5.00D,A size 46mm,鼻3.8,顳厚4.8,水平稜鏡效應?
解答:i=P/1+w(1/s-1/f);P=100g(n-1)/d (測水平稜鏡效應)。帶入公式,100(4.8-3.8)(1.5-1)/46=50/4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