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2023.12.16
天氣:陰
路線行程:臺北(客運)-新竹-十八尖山步道-十八尖山東峰-高峰植物園-十八尖山(小百岳)-石觀音集點-新竹車站
冬天的北北基容易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所以雙北的山友們,通常會藉此往南移動進行登山健行活動。之前玩臺北遍路的石佛(先自首,我沒收集全),看了一下,嗯~可以到新竹玩支線任務,新竹的西國33所巡禮,日治時期設了33座石觀音,現在十八尖山保存有24尊,一次去可以抓24尊,CP值頗高,還可以附帶收一個小百岳,GO~十八尖山遍路?
所謂「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是日本庶民化觀音信仰的一種特殊模式,藉由巡寺禮道三十三寶印觀音,來免去墮入地獄之苦。大正15年(1926)於台北觀音山麓創設台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之後,1928至1929年間於宜蘭、基隆及新竹分別成立地方靈場。新竹十八尖山這區在清朝時本為義塚(公墓),大正13年修建十八尖山遊覽公園,將十八尖山與鐵路間所有墓塚清除,基於居民對傳統目的的敬畏及鎮魂心態,在十八尖山設置三十三座世觀音雕刻,即為新竹新西國三十三所靈場,這些石佛自日本山口縣德山市訂購,此三十三座石佛於昭和4年10月14日運抵新竹市十八尖山。
*備註-新情報,在2025.06.29的新聞,第6尊石觀音消失了,現正調查中,新聞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324/8837827
更新情報,原來不是失蹤,是號碼搞不清的烏龍,新聞連結:https://news.tvbs.com.tw/life/2918035
然後這個號碼不清嘛~我在寫本記錄時,花了很多時間在比對路線上石觀音的編號和臉啦!同時看4份資料,十八尖山都變成七十二尖了,地圖上的石觀音編號和山友紀錄的石觀音編號不太一樣,還有石觀音設置時本身的番號,救命喔~還沒進展到西國三十三所第幾番,光地圖編號我就搞不定了,最後以蕭郎的編號為主,畢竟蕭郎是收集石佛石觀音最完整的山友咩~

10:00 下國光客運後往前走,過馬路對面麥當勞...先上個廁所(不過吸引我目光的卻是麥當勞對面的越南法國麵包店啊~),從麥當勞旁的水源街走進去會變成博愛街,經過新竹淨水場(因為職業病關係,經過淨水場總會多看兩眼)。
十八尖山
走在緩坡向上的柏油路,沿途看到十八尖山的路標,看一下路旁的導覽地圖,十八尖山(公園)不大,多繞幾圈石觀音總可以收齊,不過懶人總是希望可以不要走回頭路或繞來繞去,看要怎樣可以走最順路線,but...人生總是又這個but,就是走過路過但是錯過或不認得某一尊,變成要回來找。第一階段的規劃路線如下圖,上去主步道後先轉去摸一下東峰,再下去對面的高峰植物園,然後從寶山路又爬回來十八尖山園區,開始收集石觀音們。

經過防空洞,看一下解說,這裡的防空洞密度居然超高的!原來是二戰期間,美軍攻打日本在臺灣戰場,新竹次是被慘重砲轟的地區,日軍為防止炮彈轟炸,在十八尖山地區修築了防空洞和碉堡作為攻防用。
博愛街這側經過1~5號防空洞,另一側甚至有條防空洞步道...
10:20 進來到十八尖山園區,先是看到主步道(柏油路)旁蹲了一排小動物(石雕),在散步運動的遊客蠻多,位於市內的十八尖山是附近居民散步運動的好場所。
十八尖山東峰
10:30 木棧階梯後來變成樹根土路,這是十八尖山園區中少數不是柏油或石板路徑,走起來比較有原始的野趣,可惜路很短。稜線土路旁經過十八尖山東峰,基點上沒寫,牌子也只寫十八尖山,但咕狗地圖上則有標示東峰。十八尖山東峰,H116M,聯勤三等陸補56號。
經過東峰這個小山丘繼續往前的小土徑就接回柏油路步道了,等於是迷你版越嶺。路口有超大隻的蟬(雕塑)...
10:42 走來到桐花步道的入口,可看到牌子下面有附註,可接往高峰植物園。
10:51 桐花步道前面一小段是木板棧道,後面就是樹根土路,一路下坡來接到步道出去大馬路,就是寶山路,馬路對面是高峰植物園。
高峰植物園
高峰植物園早期為「新竹州立市土崎林業試驗所」為日治時期林業試驗下的苗圃,民國41年與新竹山林管理所合併為「新竹山林管理所高峰苗圃」,定位為標本林。民49年隨林務局改制為新竹林區管理處,將高峰苗圃定位為"樹木園"。目前經重新整理後增設公共設施,對外開放,並規劃了健康步道、竹林步道等景觀。
雖然地圖上標示了樹木的名稱,但是實際走到現場時,可能根本見面不相識啊~(請大家在身上好好掛名牌),看了一下地圖,大致上規劃從生態池走A路線,繞去走B路線半圈下來。反正隨便走走看樹木植物,增加時間和里程數業績的。

植物園內坡度不大,就是用幾段階梯銜接上下,而且遊客很少,如果要散步運動的話,我還比較喜歡植物園,十八尖山人太多了。
看到樹上大大的葉子,原來是走來到一片麵包樹(沒看到麵包果),麵包樹林?步道兩旁都是麵包樹。還有一處是難得步道鋪著碎石子,種植的是松樹之類的
有涼亭內有飲水機!飲水機上面還放了幾個馬克杯,印象中新竹有幾處步道設有飲水機,上次走鳳崎落日步道的涼亭也有飲水機。高峰植物園內有幾個溫室,溫室可以自行推門進去參觀,不過看不出所以然,感覺溫室內沒什麼規劃或是沒什麼特色植栽。
11:40 出高峰植物園,對面是十八尖山防空洞步道,9~16號防空洞密度很高的分布在這段紅磚步道旁。除了粗淺的看洞口,根據說明牌,坑道裏面縱橫交錯,據說是幾乎挖空了十八尖山,現在坑道荒廢後,就變成蝙蝠的家啦!有的坑道頂端有設置軌道,可能是作為運輸物資用。
新竹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石觀音
昭和四年(1929)日本於新竹十八尖山園區內,建置了三十三座高約一公尺的石觀音,隔年舉辦石觀音開光儀式,直到今日十八尖山上仍保有日治時期手工打造鑿刻的「新竹西國三十三所零場」的24座石觀音,每座觀音法相姿態不同,所持法器、飾物也不一樣。
解說牌上有石觀音群的位置分布圖,鬼才看得清楚這個地圖!

如果想要尋訪石觀音,誠心建議以蕭郎的"十八尖山石佛巡禮"(獨步山林間1743)為參考路線,石觀音的位置、番號、名稱都有喔,下圖即為從蕭郎網誌下載的地圖,供參。

從防空洞步道走紅磚棧道階梯往上,經過松柏亭,接到下方柏油路,也就是十八尖山的主步道後往右。
石觀音,GO~
然後就會陸續經過幾座石觀音(都在主步道的柏油路旁),從石觀音的正面(都被塗成金色了)是看不出編號,不過在地圖上有編號,只是...注意!注意!"健行筆記"地圖上編號是以石觀音O號為註記,和實際上的第幾番可能是不一樣的,搞得我好混亂啊~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走過第幾號(番),如果很在乎要知道這是第幾番石觀音的話(像我有點強迫症的),所以我比對了各個訪石觀音者的紀錄(看臉),努力搞清楚到底誰是誰。
12:12 路旁的白瓷磚階梯上,來到石觀音6(可是在健行筆記地圖上寫7,嗯~我不知道啦!),六番,千手千眼觀音。這條路上來自日本的石觀音都不孤單,常有本土同樣穿著金裝的神像/神明在旁共同接受參拜,大家一起閃亮亮
沿著柏油路走,石觀音7(地圖上寫8...),鐵皮屋寫著快樂健身亭,有著大大的前庭,是比較豪宅點的石觀音,石頭香爐上有標記:紫竹林,這應該是八番:十一面觀世音。
好奇的走到觀音像背後探看,本體是上面的石佛(就是當初日本進口的),下方則是以其他石材當成基座(增高用?),像剛剛經過的石觀音就只有上方本體的部分。

石觀音8,也是有大大鐵皮屋頂遮蔽,頂上還有岩石屋頂寫著"普陀岩",普陀岩的休息鐵皮屋棚子內,也有飲水機!九番:三目八臂不空羈索觀世音。

12:21 普陀岩出來看到路旁亭子內有福神的石碑,攏來~石觀音還是土地公廟攏總來照一張,而且這個福神的亭子內有5尊土地公神像。九番的石觀音可能本來放置於此,後來被搬入普陀岩,現在福神的亭子就是放置土地公們。

走一小段十八尖山步道的柏油路後轉左邊,經過9、10、11(健行筆記圖資是10、11、12)~然後會下到一個大操場的圍牆,看台上寫著"自由車場"。
12:24 帶點古味的石砌階梯上去是石觀音9,這個番號不明,為聖觀世音或二臂如意輪觀世音,前面還有大大的神像,拿著金元寶,不知道是土地公還是財神,另外還有關公和彌勒佛。
然後經過石觀音10,十一番,十四臂準提觀世音,數一下真的14臂,每隻手上拿不同的法器,前面有三尊小的,也是金燦燦的神像。
12:27 順著步道往下,先看到石頭背面,位於轉彎處,石觀音11,此為十二番,千手千眼觀世音,而且頭上有很顯眼的紅布條。


看到自由車場的操場後,走旁邊小徑繞上來要前往十八尖山基石,路過佛光岩的上方,前往梅花亭方向,此時沒注意到佛光岩本身也是石觀音之一,就沒走下去佛光岩,直接從上方路過,導致後來還要爬上來補拍佛光岩...
12:39 給21石觀音拍照後,往回走接變葉木步道。石觀音21,廿八番,聖觀世音。
12:41 石觀音22,廿九番,馬頭觀世音,造型獨特好認,三個頭且頭髮特別大包。

十八尖山
12:43 來到國父紀念亭旁,有一水泥碉堡(雖然我覺得有點像水塔),上方還有鐵架什麼的,旁邊有花圃和座椅,仔細看咦?水泥牆上怎麼有繩子?要摸基點得想辦法拉繩上去碉堡頂就對啦!

爬上來碉堡頂端,看到有兩顆方形的基石,十八尖山,H131M,三等三角點陸補179號,台灣小百岳之一,基石位在碉堡上,有繩索可利用拉上去,鐵架下方還有顆無名基石。
經過國父亭繼續往前,路旁小坡上有:石觀音23,卅二番,千手觀世音,這個是目前看到唯一頂端沒被新牌子貼上石觀音,甚至還隱約看到以前的番號。
然後一路步道下坡,往博愛街方向,可陸續經過石觀音13、14、15、17、16、18、19。先看到石觀音19,推測為二十七番,六臂如意輪觀世音,石觀音一手托腮,一手拿著香爐之類的,而且週圍沒有小夥伴。

13:07 石觀音18,番號不明,聖觀世音或二臂輪如意輪觀世音,看起來是雙手抱胸的姿勢。

繼續順著步道往下,路旁有石觀音17,推測為二十五番,十一面千手觀世音

轉角處的石觀音16,二十四番,二臂十一面觀世音。

13:12 石觀音15,二十三番,千手觀世音,後面的大樹幹根部還有一張觀音畫像。

然後是石觀音14,二十二番,千手觀世音,這條步道上的石觀音都位於步道旁或顯眼的轉角,基本上不會錯過。
13:15 石觀音13,二十一番,聖觀世音,底座的石頭前還壓放一張波羅密心經。這一條山徑步道旁的石觀音(13~19號),都是自己一尊,身旁沒有放置其他神像。

13:18 階梯下來接到馬路(博愛街),左轉走博愛街。左邊是往自由車場的大階梯,右邊是紅磚圍牆,圍牆的小小轉折處,居然也有。石觀音12,十八番,六臂如意輪觀世音。這個供桌上很熱鬧,除了石觀音,關公、彌勒佛、觀音像、土地公(吧?)等神像擺滿滿,而且大多是金色的塗裝。
經過自由車的停車場旁,有條上坡小徑,可稱為石觀音步道,這條步道沿途上去可以收集到很多尊。

13:24 石觀音1,一番,六臂如意輪觀世音,如果照數字來看,這條路是否為當初西國三十三所巡禮的起點?
石觀音2,二番,十一面觀世音,一番二番都是離步道入口很近
石觀音3,三番,千手千眼觀世音,要從步道旁的土徑小路進去。一開始沒注意到,順著步道往上走先經過了石觀音4和5,才發現錯過一尊,回頭去找3號的叉路口。
石觀音4,四番,千手觀世音,一路走上來階梯步道轉角,3號的入口大概是在4號對面的小徑
石觀音5,五番,千手觀世音,就在階梯旁。

13:51 終於發現漏掉佛光岩這件事了,繼續順著步道走上來佛光岩,石觀音20,十四番,六臂如意輪觀世音。在十八尖山的石觀音中,十四番算是住豪華別墅,有大大的遮蔽,和供山友休憩的桌椅等。

14:06 從佛光岩前的廣場往下走,又回到博愛街,左轉從培英國中籃球場旁借道,有步道可出來接到寶山路145巷的十八尖山三相柱的入口,繼續往前走寶山路,打算走去新竹車站搭車回台北。
然後,雖說資料上都說十八尖山上目前現存24尊石觀音,看倌們有真的去數我到底走了幾尊嗎?(舉手承認,我自己也沒有數,走一圈下山就當作圓滿了),事後數一數是拍照到23尊!欸~漏了誰!!!沒有啦~十八尖山步道內可以走到的就是23尊石觀音,第19番的石觀音位於瓦斯處儲氣槽範圍內,無對外開放。
14:12 走在寶山路上,今天中午(其實已經過中午一段時間了)吃~熱壓吐司!是因為走啊走的在寶山路上,經過店門口(金方熱壓吐司,寫此文查店家已經永久歇業了...而且所有的金方吐司分店都停業囉),本原蟲就肚子餓不想走了,開門進去問還沒有有得吃。點餐櫃檯上擺著湘北的球員卡(灌籃高手)和豆腐車(頭文字D,還2輛),可以一邊欣賞大猩猩(?)一邊猶豫要點哪種口味的吐司。最後選了松阪豬,吐司邊壓得蠻漂亮,除了豬肉外,內餡還有牽絲的起司。
14:52 寶山路走一走就變成西大路,就說要轉去吃新竹有名的魚丸-石家魚丸,下午時居然要排隊!沒有排很久,前方大概有7~8人。店裡就是賣魚丸湯和魯肉飯,第一次來乾脆直接點了骨肉魚丸湯(不寫價格就是因為各種小吃價格一直漲啊~現在魚丸湯又比我吃的時候漲價囉),就是骨肉湯裡有魚丸,問我好吃嗎?嗯~就是個魚丸...大概是小時候這類很魚的魚漿製品吃太多,我對魚丸類很難產生感情(通常我只會推薦澎湖的花枝丸或內餡有包虱目魚塊的虱目魚丸),其實石家魚丸也不錯啦!至少骨肉湯我蠻喜歡的。
十八尖山石觀音參考資料&路徑:
蕭郎的獨步山林間1743-十八尖山3:
https://www.waytogo.cc/user/kenny/2023/w1743/index.htm
十八尖山33所觀音石佛(小李):
https://www.keepon.com.tw/thread-4d44933f-2726-ee11-81b4-901b0e54a4e6.html?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十八尖山石觀音介紹:
https://sowhc.sow.org.tw/html/observation/eighteen/stone/ston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