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2023.11.18
天氣:天涼好個秋
路線行程:臺北-火車(瑞芳車站換公車,黃金博物館下車)-黃金博物館-金東坑古道-草山戰備道-燦光寮東北峰-金和古道-草山東北峰-草山山腰古道-田中7號-草山戰備道-燦光寮山-黃金神社-黃金博物館-公車(回臺北)上周的秀才步道看芒花太空虛了,還是要回到金九(金瓜石~九分)的懷抱,剛好看到金東坑古道經暖曦隊整理後路跡還算清楚,加上可以順便把燦光寮東北峰的礦物課基石摸一摸,於是規畫了金東坑古道上燦光寮的賞芒,後面路線臨機應變。

交通
公車:台灣好行965、1062(此兩班車接可直接抵達金瓜石,黃金神社)
火車:臺北-瑞芳-換公車上九份或金瓜石(瑞芳上去金九的公車多且頻繁)
我此次是選擇先搭火車到瑞芳,因為我想買車站旁邊的中式早餐啊~"一口酥"餅店,燒餅夾蛋和角餅(燒餅是內有孔洞,鬆軟的口感,角餅則是偏硬帶點嚼勁的)還可以帶幾顆小酥餅當行動糧或午餐。買了早餐後,走路到約5分鐘腳程的區民廣場等公車,要上九份金瓜石的公車從此轉搭。

黃金博物館
8:48 抵達黃金博物館,今天的路線從黃金博物館出發,要從哪裡下來則且戰且走,這附近的路線太多可以隨時換。
從大門走進去後,經過黃金博物館的幾間店家,還沒開門。像是可穿越紅色鳥居(不過只有幾層)的咖啡館、仿造龍貓巴士的淘金館,是不是覺得怪怪的?我們開玩笑說,龍貓和貓巴士是不是要做成看得出來是什麼角色,但又不能太像,版權問題啊~
本山五坑、本山六坑等,清晨尚未營業的黃金博物館,木造房舍羅列在垂著鬚根的榕樹中,也是可以悠閒散步的園區。

黃金館前方的空地,可以清楚看到茶壺山(的茶壺)。

金東坑古道
從黃金館對面過橋(勸濟橋),旁邊有條鋪石小徑,從此也可以直接往茶壺山,此處也是往金東坑古道的入口。順著鋪設的石塊階梯往上走不久,看到欄杆外的有條小徑,樹上綁有登山布條,就是往金東坑古道,勇敢翻過樓梯圍籬出去就是了。
金東坑古道是民國60年代,因金瓜石礦業興起,北勢坑、南勢坑、雞母嶺、燦光寮等地區居民挑木炭、青菜、賣魚或雜貨到金瓜石工作所行走的路徑,途中會經過金東坑礦坑口,因此稱為金東坑古道。現在路徑大致是從黃金博物館沿內九份溪源往上至半平登山口,古道大致上是沿著腰繞路上升,沿途會看到水管,也有多處過溪。
循著小山徑漸往上走,有被芒草包圍夾道的感覺,如果沒有經過善心山友稍微整理過,路跡可能很容易就被芒草蓋掉了。
有時會看到不遠處形成的瀑布,有時是順著小溪邊走,有時要過溪,來來去去應該都是這條內九份溪。

過溪略滑,或是撥芒草緣溪走時,地形也是感到稍微濕滑的,且路徑不寬芒草生長茂盛,如沒清理過路,應該是不好走或看不到路?

金東坑
9:33 看到左側岩石中有個山洞,洞口還有柵欄擋起來。就是"金東坑"。金東坑礦坑的開採年代不詳,參考山友的紀錄資料寫道臺灣總督府技師齊藤讓寫的《瑞芳及金瓜石鑛山視察報文》中提到,「疏水坑坑口在內九份溪上源,第二坑上方120尺處,明治三十一年七月起工」,猜測疏水坑是否就是這個金東坑。(參考紀錄及資料:金東坑古道上金和舊道)
9:42 由於地形關係,周遭都是比人高的芒花,還有顏色深淺的變化。三叉路口往右及前行都是上草山戰備道,往前的是靠近半平山登山口,也是比較多人走的,選往前走,溪流雖小,水量倒是蠻豐沛的。
不是很平坦的路徑,因此比較不好走的地方暖曦隊都有架繩
從山坳的開闊處有時可以看到半平山,也能看到山徑上走半平山、茶壺山的人龍。
草山戰備道
10:18 看到上方水泥路及路邊有停放車子,上面就是草山戰備道。上去後往左走可以看到往半平山(半屏山)、茶壺山的步道,金瓜石這邊茶壺山一直是熱門的登山路線。
10:23 繼續順著水泥路往前右側則出現往燦光寮山步道的登山口,嗯~回來再看看,想先去把幾個基石找一找。
順著草山戰備道繼續往前走,既然名稱是草山戰備道,一直走其實可以去草山頂的(騎摩托車也可以到),這附近來了很多次,但是一直沒上去過草山耶~這次也是pass,想到要踢長長的、沒遮蔭的水泥路就提不起勁。

金瓜石亮金金
清康熙年間就有記載金瓜石九份地區產金,但因清廷禁止採礦,二百多年來僅有原住民撿拾砂金。直到1890年劉銘傳建築基隆臺北鐵路期間,築路工人在八堵附近河床砂礫中發現砂金,往上溯至大粗坑,於是湧入淘金人潮。1892年官方設立金砂局,開辦金砂事務,1893年在九份發現金礦,1894年金瓜石本山礦體發現金礦,自此展開金九地區的黃金開採史。
金瓜石在日本人經營之前,都在本山礦床露頭周圍進行零星開採。1897年,取得採礦權的田中長兵衛(田中組)從日本引進先進的採礦技術和設備,採用系統、計畫性的經營方式開採金瓜石。1897年發現武丹坑(牡丹坑)金礦,九份(瑞芳)、金瓜石、武丹坑三礦鼎力,稱為台灣三金山(詳細的金九地區黃金開採歷史,請參考:金瓜石九份黃金開採史)
10:29 走在戰備道的水泥路時,看地圖燦光寮東北峰應該在左側的草坡中,如果順著水泥路走,就是要繞著S行再找到入口爬到基點處,正在猶豫能否抄近路進去找時,看到地上有條扁帶,耶~已經有善良人士架繩可以直接切下去。
燦光寮東北峰
10:33 溜溜溜的下去後,順著路徑在草坡中看到一小片被砍出來的空地,但剛剛在水泥路頂時是看不出來的,都被飄搖的芒草遮住了。
燦光寮東北峰,H588M,鑛務課第四百二十七號。如果有看上一集的客人,不知是否注意到今天的基點娃娃有點像又不太像?因為今天是代班娃娃-百變怪化身的菊石獸,小菊石獸本尊此時還被留在桃園的老窩山上...(掬一把同情的眼淚,我會找一天去帶牠回家的,牠陪我走雪山西稜耶~)
然後我想溜下來撿這個燦光寮東北峰原因是,它是鑛務課啊~「鑛務課」基石是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鑛務課所立,遍佈全台灣,用於礦業探勘測量。所以你坎看~金九這一圈不是怎麼看就很"鑛"嗎?等等要去的也是鑛務課。
10:42 深陷在這片芒草坡中太美,其實站在基點空地抬頭起來朝四周拍照,有種自己是隻草原中站起來探看的狐獴。蹉跎一下時間欣賞芒草美拍才繼續往下走出來,完全彌補上星期在秀才步道看芒花那種"蛤?~"的心情。不明顯的山徑接出來的水泥路往回看登山口也有綁布條做記號,不然應該很難知道進去有燦光寮東北峰。
金和舊道
10:47 順著水泥路走幾分鐘,看到金和舊道入口,入口和進入的路徑還蠻寬敞,這條金和舊道起伏不大,但中間會遇到好幾次叉路,有的叉路也不明顯,所以建議有離線地圖或航跡可參考,這附近路徑可以一直通去苦命嶺耶~這樣走去就苦命了。看地圖左側的叉路大多是通往半平山瀑布的。
11:09 順著金和舊道走,來到草山東北峰叉路口,仔細看一下叉路的樹幹上有藍天路牌。
金和舊道的古道在北勢坑與金瓜石礦山間,以前稱為【苦苓嶺古道】。清代北勢坑、南勢坑、龍洞坑這一帶的農民,由此路挑著茶業或菁澱往暖暖販售與藍染。日治以後因金礦業興起,茶葉、大菁沒落,當地居民則循此路往九份、金瓜石礦場工作,因此金和舊道又有【做工仔路】之稱。民國六十年代,因北勢坑內煤礦之開採,開闢有運煤產道,可通金瓜石的頂新山。(參考mori的:金和舊道上苦命嶺連走和美山)
草山東北峰
11:14 牌子上寫5分鐘,我體感走起來覺得不只,大概是中間有段草比較密看不清路徑,不過有沿途布條確定這就是路。實際上走到基點空地,也還真的4~5分鐘,藍天誠不欺我也。
草山東北峰,H495M,基點週圍是一片空地(剛剛走來草還蠻密的,結果基點四周清理得很大片)鑛務課第四百二十三號(剛剛427,現在423,表示這附近應該還有中間幾顆鑛務課的基石)。旁邊樹幹的路牌有指某個草生長得蠻茂盛的方向,寫著往草山60分,不要跟自己過不去,改天想去草山踢水泥路就好,不用跟雜草搏鬥還可能迷路。
根據mori山友所寫的紀錄資料(請看上面金東坑古道上金和舊道之連結)所述,草山東北峰及燦光寮東北峰的鑛務課基石埋設年代約在1938年7月,為鑛務課技手岸本勝利所埋設,草山這一地區的鑛務課基石多為岸本技手所埋設,可能和他曾任金瓜石鑛業所有關。
11:29 原路走回到金和舊道叉路口。繼續走金和舊道往前,會經過往南子吝古道和苦命嶺的叉路口。
草山山腰古道
11:34 來到草山山腰古道叉路口,山腰古道要選右上方,比較不明顯,所以一開始我沒注意到而往前直走比較明顯的路,明顯路徑這條這是往北勢坑站,玉明殿土地公(叉路口樹上藍天路牌有寫)。走一小段我拿手機看發現路徑偏了,而且本想去看富永煤礦,叉路也錯過了,就再走回來叉路直接找上去草山山腰古道,放棄富永煤礦。
名稱說是山腰古道,不過走起來覺得不太"腰",有點斜上。草長得快,路徑很快就被草葉遮住而略不清楚,幸好還有些布條,邊抓航跡邊找布條往上走,就像從"腰"走上"肩",還有一兩處有拉繩輔助。
田中七號
磕磕絆絆走著山腰古道,經過兩顆路邊顯眼大岩石,來到所謂"田中七號"的基石,在田中七號處的山腰古道就是從右上方嚕上去(我還從基石旁的橫向路走來走去確認是否有布條或路徑)。
12:12 田中七號,是第一次看到這種表示法的基點耶~一面刻著大大的"田中",另一面則是"七号"。
田中7號,聽起來就像長江1號(想太多)...根據藍天隊江隊長所述,田中組7號基石可能是日治時代田中組採礦的區界。(這樣看來似乎還有其他田中X号才對)
如上面所述,1897年,取得採礦權的田中長兵衛(田中組)從日本引進先進的採礦技術和設備,採用系統、計畫性的經營方式開採金瓜石。田中組在1900年設立第一製鍊廠,並陸續興建第二、三、四、五製鍊廠,以大型機器、專用搬運台車道、選礦場等進行規模性開採。1925年田中組將股份轉讓後宮信太郎,成立「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1929年興建本山六坑的電車道,開啟燦光寮山新礦脈,開採含量豐富的硫砷銅礦脈與長仁礦床發現的金礦富體礦,使金瓜石礦業再創高峰。1933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買下金瓜石鑛山,創立「台灣礦業株式會社」,翻新設備、增加投資,並於水湳洞山坡上興建新式浮選礦場(就是十三層遺址),在台灣礦業株式會社的經營之下,金瓜石產量曾高達近7萬兩,被譽為「亞洲第一貴金屬山」。(所述資料來自:金瓜石九份黃金開採史)
12:28 欣賞完看起來比一般基石矮胖得帶點樸拙的田中七號,繼續往上走著有點崎嶇和路過岩石的草山山腰古道,來到一處林間小空地,看來是和休息吃中餐啦!
今天午餐吃~一口酥餅店的燒餅夾蛋。燒餅是軟軟帶點嚼勁,而非酥酥的口感(想吃酥的要選小圓餅),夾顆蛋搭配少許蔥花,微鹹的口味很薩嘴,因為不是乾硬的口感,也不會太耗費開水。

13:04 半個小時吃簡單中餐和喝杯咖啡,午休結束,繼續走草山山腰古道,還是往上,畢竟要從腰走到頭頂(稜線)?看到了像蚊香的塊狀物,仔細一瞧原來是礙子之類,旁邊還有一些倒掉的木造電線桿或支架。
草山戰備道
13:26 總算看到了前頭上方似乎有光!拉繩上去果然出水泥路,挖出運啦~不用再摸摸找路或鑽草,出來草山戰備道。
這條水泥小路繼續往上走會到草山雷達站,以及草山頂,不過實在懶懶得踢馬路上去(還要踢下來),繼續放棄那顆草山的聯勤內補三等基石,不過途中遇到單車騎士騎上來。往下走水泥路接到柏油路,順著路走會回到早上走的往半屏山那段草山戰備道。
在11月時,整個金瓜石週圍的山頭和草坡,長滿芒草,在海風吹拂下就像是金黃色的波浪,剛好有輛汽車停路旁,如果汽車行駛在蜿蜒的金九附近道路,就更像汽車廣告,腦中都會自動冒出以前被某汽車廣告洗腦的音樂: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在金光燦燦的芒花中穿梭,是不是帶點磅礡的氣勢呢?

13:26 先經過早上嚕下去的燦光寮東北峰登山口後,來到燦光寮山登山口,可A進B出,看一下地圖,從另一端出去就又要走黑肉坪下去黃金博物館比較近(我討厭走黑肉坪),但我這次想去逛黃金神社,所以就採原路A進A出。
燦光寮山
走燦光寮山的人蠻多的,雖然身旁的芒草比人高,路徑很清楚,不用擔心迷路。只是在要拉繩的攀岩地形會被卡住。
上下會車或是有人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找踏點,因此在這段會小塞車,上去就是稜線了。

14:16 順著稜線路來到燦光寮山,H739M,一等三角點,不負盛名的一等三角點,週圍起伏的山稜~蜿蜒的海岸線~突出的海岬等一覽無遺,尤其是前方基隆山、茶壺山很好認的造型(山形)
循原路走回燦光寮登山口,可以看到山徑上其他山友被芒花包圍的可愛身影
14:51 順著草山戰備道來到地質公園叉路口,右轉走石板路往地質公園(不過這次不去地質公園,中途轉往金瓜石神社)
路旁出現一顆基石,加密控制點,GL22。
金瓜石神社
15:12 抵達金瓜石神社大門廣場。先看到左右各一個大大的水泥柱狀體,這是神社的旗桿座,如此巨型的旗桿座可說是金瓜石神社建築的一大特色。在旗桿座3面各作有紋樣,象徵1個家族或團體的共有符號圖樣,金瓜石神社當時以事務所的社紋作為代表神社的紋樣。
黃金神社(金瓜石神社)與金瓜石礦山歷史關係密切,目前僅存鳥居、石階與拜殿、本殿部分柱子、臺基。
第一代神社:田中事務所開始經營金瓜石一帶礦山時,由於初期鑛區開採,招聘了許多跨海而來的日籍員工,基於鑛區的危險性高,及日籍從業人員對本國神道神衹信仰的需求,為安定人心,田中事務所於是在最早開採的本山第一坑,「金瓜石岩脈絕頂,東側小平地」建築山神社(即金瓜石社),明治31年(1898年)金瓜石神社落成。
第二代神社:1933年鑛業經營權易主至「臺灣鑛業株式會社」,當時神社因臺灣潮濕多雨的氣候結構多有毀損,駁坎因地質結構崩落導致地基不穩,臺灣鑛業株式會社在民國25年(1936年)進行改建,改掉原本神社慣用的木構件而加入水泥混凝土的元素建造本殿、拜殿、神苑等建物,並於參拜道兩側設置石燈籠及噴水池等附屬設施。
民國63年(1974)「清除臺灣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其中的第一項內容為「日本神社遺跡,應即徹底清除。」因此 在國家政策指示下,全臺近200座神社遭到拆除或改建,而金瓜石神社亦無可倖免。第三代神社現在神社遺跡則屬於台電所有(我好奇的一查,原來黃金博物館的土地及房舍所有權也是台電和台糖,由政府整建及編列預算租賃)。因早期神社遺蹟本身已受嚴重之風化,洗石子剝落導致古蹟建造物劣化速度明顯,台電於2017年因而啟動金瓜石神社修復計畫,期間則發掘出外苑、第一代神社鳥居、石燈籠等珍貴文物,該修復作業歷經五年完成,並在2022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民眾參觀。
通過旗桿座後往內走,走在參道石階,依序經過石燈籠、穿過鳥居(第三座鳥居),手水舍的屋簷內則張貼著第一代、第二代神社的簡單介紹。
(關於神社的詳細介紹,請參考:台灣宗教文化資產金瓜石神社)
這幾根很有希臘神廟遺構柱子的氛圍,則是神社殘留下來的殿柱(拜殿),往內走到本殿的奉納石頭上,被遊客堆滿錢幣(大家都很習慣當作許願池耶~)此處則可以眺望基隆山、九份聚落及海岸美景。
繼續往下走看到的鳥居,應該是第二鳥居(第一鳥居在神社修復時發現僅剩殘存構建而無法修復),兩側各有巨大的塔狀物,是「坑夫中」石燈籠。
現存的石燈籠剩下燈籠座身(上方構件已遺失),由三層安山岩石堆砌而成,上面有「奉燈」以及「坑夫中」的刻字,坑夫中指的就是當時的坑夫(礦工)組織所捐獻的落款。
順著參道走下石階,有另外兩座石燈籠,旁邊的配置圖雖很簡單,但清楚標示出金瓜石神社現在各個遺構的位置。
15:27 繼續走下來就能回到黃金博物館園區。

15:40 走出來到博物館大門,可直接等公車回台北。結論:秋天來金九地區賞芒花,不會後悔啦~
本文參考資料
金瓜石九份黃金開採相關歷史:http://tcmb.digital.ntu.edu.tw/memory/geology/story_keelung/story3.html
金瓜石神社: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cultural/3_0011.aspx?i=138
莫利的紀錄:金和舊道上苦命嶺、金東坑古道上金和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