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2023.12.09
天氣:藍色艷陽天
參加隊伍:北岳
路線行程:臺北(火車)-白沙屯車站-拱天宮-東龍宮(白沙屯山)-媽靈宮(蔣公廟-大佛普拉斯)-山邊媽祖-過港舊隧道-清海宮-牧羊古道-半天寮山-好望角-公司寮漁港-五福宮-同興老街-公司寮山-鄭崇和墓(國定古蹟)-後龍車站
前提:此路線踢馬路多且炎熱,適合在冬天時行進喔。
這次參加北岳的章魚哥古道行程,章魚哥這幾年的古道路線除了想辦法串連週圍的古道外,也會規劃一些文史古蹟及希望大家到小鄉鎮時順便逛逛,買東西吃東西促進當地消費及觀光。這次路線走訪好幾間廟宇,經過一些古蹟,走路常不專心喜歡東看西看的本原蟲,事後也對這些廟宇或古蹟進行網路資料查找與文字介紹(我就是個資料控咩~),希望能對這片土地上的存在歷史有更多認識。
白龍縱走
從白沙屯車站走到後龍車站,後來山友還將此路線取了個很有氣勢的名稱:白龍縱走(我怎麼一直想到三藏取經的小白龍?)至於章魚哥把這個行程名稱命名為:後龍普拉斯,原因是會帶大家去一個大佛普拉斯的拍攝地點。交通:強烈建議"火車",在白沙屯站下車出站(小站只有區間車有停,請查詢好時刻表)。
此路線的重點(賣點),也就是一開始的亮點,當然就是白沙屯拱天宮,所以抵達小小的白沙屯車站,就有可愛的媽祖和千里眼順風耳娃娃迎接大家,而且他們還戴著台鐵的帽子喔。

白沙屯拱天宮
9:17 早上從台北搭電聯車,抵達白沙屯車站。踏上車站的月台先看到代表香燈腳的"勇"字,倍感親切?月台上有媽祖及身旁的千里眼及順風耳娃娃裝置藝術先迎接旅客們。
車站外:走出白沙屯車站,往站體看才發現整個車站外觀設計成鳳冠垂簾的造型,車站門口紅磚道上還有供遊客拍照的粉紅超跑,整個白沙屯車站造型和擺設都和媽祖文化結合,讓這個小車站因媽祖信仰文化及遊客、香客的造訪活了起來。
領隊在白沙屯車站外,說明路程比較順的話是先去東龍宮在去拱天宮,但因今日山友多,拱天宮遊客和香客也多,眾山友整隊帶去拱天宮難行動,所以大家先各自去白沙屯參拜逛逛買東西,10點左右直接在東龍宮集合。於是先抵達的人就走去拱天宮,因為是白沙屯站最主要的觀光景點,從車站出來沿途有路標,穿過平交道進入小巷內紅磚道是近路,也就是俗稱店仔街的白沙屯老街。
走在紅磚道小巷弄,經過的漂亮的紅磚民宅三合院,正屋的門楣上有貼著"內黃堂",看起來就像白沙屯的大戶人家。(註:當地以閩南人居多,店仔街老屋「內黃堂」是當地大姓-駱姓的堂號,「鹽官堂」是翁姓堂號。)繼續走經過傳統的綠豆椪等餅店(李記白沙屯肉餅店),我馬上就被吸引停住腳步(我就是個甜綠豆沙餅控啦~),還有桂圓蛋糕和蛋塔店,都可以少少買一兩顆,馬上開啟買買買模式,反正塞在登山背包裡,走走肚子餓了還能當行動糧吃。
9:44 總算擺脫購物街(好可怕)抵達白沙屯拱天宮外面的紅磚道,這裡兩旁都是小吃攤飲料攤,還沒吃早餐的更是可以買買買吃吃吃。
抬頭看到紅磚道的盡頭,屋簷上金光閃閃的拱天宮,簡單參拜完後,從旁邊小路走到後面,有香客大樓還有停放媽祖的鑾駕-粉紅超跑。
往外走馬路前往東龍宮時,才看到正式的拱天宮牌樓。
清乾隆年間,先民奉請軟身媽祖供奉於民宅,於同治二年(1863年)建造廟宇供奉,是為「拱天宮」,當地人稱「白沙屯媽」。拱天宮外觀屋頂上繁複多彩的剪黏裝飾以及敷以金箔的外簷裝修,金碧輝煌。
東龍宮
10:04 來到東龍宮,除了色彩鮮豔雄偉的寺廟本體外,旁邊最吸引我目光的是赤兔馬亭,亭內中央有著大大的"關"字,重點是...不覺得赤兔馬的表情頗哼哼嗎?另外可以觀察到,有供奉赤兔馬的地方,旁邊要有盆茅草和乾淨水盆,供赤兔馬食用喔!
從東龍宮洗手間旁的水泥階梯往上走,就是往飯店山(白沙屯山)。
東龍宮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間,主祀的神明是關聖帝君(山西夫子)。相傳關聖帝君搭乘「王爺船」來到白沙屯海岸登陸,一開始並沒有建廟,而是在民宅裡接受大家奉祀,早期的先民組成了「白沙墩帝君會」來共同祭拜。直到民國62年(1973年),信徒們遵照關聖帝君的神示開始籌建廟宇,在民國84年(1995年)完成了現在宏偉壯觀的東龍宮。
白沙屯山(=飯店山)
10:08 從東龍宮洗手間旁的階梯往上走,接清楚棧道階梯,往上到一木造觀景平台及紀念碑。飯店山的基點會在平台側後方小山丘內,因為嚮導有先來除草找基點,我們才有清楚的路徑,不然就要自己撥茂盛的芒草找基點在哪兒~
10:11 飯店山是白沙屯的制高點,H41M,圖根點,不知道為何稱為飯店山?現在也有人就以地名稱為白沙屯山。

大井確士紀念碑
觀景平台旁的柱狀物,據說這是白沙屯地區最早期的紀念碑。為日本近衛步兵第一聯隊副官陸軍大尉「大井確士」紀念碑,碑文記載大正十年建碑,昭和十六年改碑。
紀念碑正面刻有「近衛步兵第一聯隊副官」,「陸軍大尉從本位勳六等大井確士之靈」等字。紀念碑的北面上方刻「明治二十八年八月十六日逝去」,底下刻有寄附者芳名。後側上方碑文刻有「大正十年七月十日建碑」,「昭和十六年四月十三日改碑」,底下碑座刻有寄附者芳名。
10:52 在東龍宮的廟埕很寬敞,可容納我們百人的隊伍,嚮導總算有地點可集合大家,說明今天的行程路線,中午休息處及途中撤退點。然後下東龍宮階梯沿著省道的大馬路走。

拱天宮景觀公園
看到路旁出現巨大的千里眼、順風耳石雕像,車子則從兩個雕像中間駛過,旁邊有拱天宮景觀公園,看是看起來很曝曬,也沒有遊客。
往好望角方向,走在一種荒郊野外,周圍是芒草,不遠處有整排風車的景觀。

媽靈宮
11:30 經過苗32線2K處,往內走來到一處廟宇寫著"媽靈宮",第一次看到這種名字的廟宇,也猜不出是供奉哪個神明,上網查才知道媽靈宮是從陰廟轉變,是忠烈的廟祠,日治時期居民在赤土崎地區挖出不少白骨,就集資興建小廟供奉,建廟時期為1930年,稱為「大眾仔廟」、「萬善祠」,1950年代出現「大眾媽廟」之稱。1960年代時,信徒用輦轎來扶乩,認定主神大眾媽的姓名為「王寶英」,是乾隆皇的第九位皇妃,奉皇詔帶兵來臺灣平定反清勢力,遭伏受挫壯烈成仁,往後便顯化助人,還蒙受玉皇大帝冊封,領有玉旨普化濟世。廟因此扶乩,就改造廟宇,脫離原來厲鬼祭祀。(鬼→神,這是民間社會想像歷史的常見模式)

大佛普拉斯
走來媽靈宮是因為旁邊還有神秘的"蔣公廟"。1979年,通霄洪姓鎮民在此廟旁購地興建兩種建築外觀為傳統的寺廟,其中一座祭祀蔣中正,另一座為城隍爺、包公。該人去世後,後代無力承接,將土地、廟賣給媽靈宮成為廟產。
電影《大佛普拉斯》曾在此取景,導演選用此中正廟做為劇中人物祈福躲禍的場景,整個建築物和廣場沒有人跡顯得空曠且略感怪誕,這樣一看蔣公的雕像還座在白牆紅柱的廳堂中,前面有香爐,很不搭,不過我們大群人來,給這個怪地方添了觀光客嘩啦啦亂走一通的快閃熱鬧感。
參觀完蔣公廟後往回走,經過南港社區的標記,還有間頗具古早農業風格的茅草屋、比較現代一些的紅磚屋,來到一間門口像有廟會活動的紅色遮雨棚。
山邊媽祖(臨時廟)
11:59 原來這個紅色遮雨棚就是山邊媽祖臨時廟,我對山邊媽的印象,就是拱天宮要繞境時,山邊媽會前去拱天宮合轎,然後兩座媽祖共乘鑾轎前往北港進香。
山邊媽的特殊文化是每年以值年爐主制度方式,由爐主恭請聖駕前往爐主家中奉祀,但是隨著拱天宮媽祖信徒日益增多遍布全省,也越來越多信徒前往拜訪山邊媽,對爐主家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及壓力,因此請示山邊媽祖擇地蓋廟,現在以臨時廟的形式供信徒參拜,並籌措建廟基金,現場還有義賣手工的傳統餅,餅錢則是隨喜,信徒自己把金額投入罐罐內,餅上蓋的印當然是代表性的"勇"字。
過港舊隧道
12:16 順著鐵道旁的小路走到規劃的自行車道,就來到過港舊隧道,黑呦呦的隧道口旁,有面火車圖案的裝置藝術牆,第二號隧道內則有打燈,隨著燈光變化,讓遊客行走其中有著些許魔幻感。今天依序走第三號和第二號隧道後,轉往清海宮。
過港鐵道於大正11年(1922)通車,總共有三段隧道,因當時南北運輸鐵路需求增加,舊有的縱貫鐵路(山線)面臨瓶頸,因此總督府在竹南與彰化間,闢建海岸線鐵路,而且在闢建鐵路挖掘隧道時發現有百萬年歷史的過港貝化石層。火車隧道內壁全以紅磚砌成,據說開鑿時完全未用梁柱支撐,而是運用圓拱力學原理興建,隧道紅磚層層疊疊成馬蹄鐵弧形,頂端黑黑的顏色痕跡則是火車燃燒煤炭燻黑所造成,如今,原來的火車鐵軌已拆遷。1970年代縱貫線開始進行全線鐵路電氣化工程,因應日漸需求的運輸量,鐵道路線亦有修正,民國62年這三座舊隧道即走入歷史,民國104年成為苗栗縣歷史建築。
清海宮
12:29 過港隧道另一端洞口出來順著紅磚步道走,左轉朝海邊方向,過涵洞後來到廟前廣場超開闊的清海宮,旁邊還有巨大媽祖像。看著這巨大媽祖像,不用猜就知道主祀是媽祖娘娘。清海宮的特色為遙望大海對面正是湄洲媽祖出生之聖地,媽祖金身亦是由信眾用船隻從媽祖聖地福建湄洲島請來。32米高的巨大媽祖石雕像則是於105年完成。
牧羊古道
12:39 再順著馬路往前走一小段,右轉穿過涵洞及自行車道,來到牧羊古道的入口(登山口?)牧羊古道顧名思義是早年居民牧羊和通往海邊活動的通道,荒廢數十年後由當地志工重新整理出古道。目前位於後龍好望角和海瓜子保育區之間的保安林。
有土路、手砌石階,走過一小段有遮蔭的樹林。
半天寮山
牧羊古道走上來接柏油路,是苗33道路,馬路對面右前方看到水泥小徑走進去,路旁草地上就是基點所在位置。
12:58 半天寮山(崎頂山),H98M,三等三角點(No.149),不知看倌有無注意到,強勢回歸之基點吉祥物-小菊石,把牠從老窩山救回家了。
好望角
13:10 摸到當天的第一顆基點-半天寮山後,走回叉路口轉往好望角。就是很多風車(風力發電)的海邊,有大型停車場和廁所,這是當日中午的用餐地點,視野佳,看海、看海岸上巨大排排站的風車,看鐵路。好望角是一個觀光區,在路旁有些許攤販,不過海邊就是沒什麼遮蔭,很曬~因此大家就找個建築物陰影的草地上席地而坐午休。
13:46 午餐結束,嚮導們先集合大家到觀景台稍微講解一下下午路線,順便跟碉堡拍個合照。此地在戒嚴時期為海防部隊的駐紮處,屬於軍事要塞,因此有設置碉堡,民眾也不能進出,後來海防部隊撤除後,因風景好視野佳,發展成旅遊地。
13:59 從原路離開好望角,往公司寮前進。
公司寮漁港
14:25 這一段規劃大致上都是自行車道路線,走在西湖溪自行車橋,橋的造型一圈圈圓筒網狀原來來自於傳統的竹編蝦籠,在橋上看到沙灘上很像牽罟的裝置。過橋後隨即右轉進入公司寮漁港,可看見泊在岸上的竹筏船。
龍港五福宮
14:57 來到五福宮,停在這邊是讓大家看港/海休息一下,而且有洗手間吧!我覺得很可愛的是在石盤上有座小廟-中營大將軍。嚮導也在此跟大家說,如果想撤退,後面就是龍港火車站囉!
五福宮的主祀神明是"王爺",本來只是建於清雍正十年(西元 1732 年)草寮一座,奉祀蕭府千歲、天 上聖母及眾神尊,接著王船駕臨內有照府、雷府、周府、石府等王爺,王爺由於眾神行醫救世威靈顯赫香火鼎盛,於清朝西元 1756 年改建土造廟宇,於民國 60 年歲次辛亥年再重建。(資料來源: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龍港五福宮)
*題外話,台灣的王爺信仰不知道來源為何?而且王爺(千歲)還有很多姓氏,看來都是不同人(神)。查了一下,在幾個版本中,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瘟神"信仰,尤其移民初期到這個鬼島,容易遇到各種瘟疫/傳染病吧!於是就有代天巡狩、王船祭典以驅走瘟疫的活動。
同興老街
15:08 從五福宮旁的小巷道走,前從高架橋下穿過,沿著大馬路(台6線)走,先是看到路旁有幅磁磚畫,兩側白牆還有快看不清楚的"同興",對面就是同興老街,老實說,因為不是現在大家逛的商業化老街,其實也完全不會注意到老街的存在。同興老街離現在的後龍車站其實蠻遠的,為何在當時會是最繁華的地方?
第一間是「盛利(黃)」商號,古色古香的紅磚建築,上面的洞洞(造型)很有古意。對面則是變成文史館,關窗戶的木條寫著中式的數字
街上還有兩塊相傳是清朝嘉慶君歇腳的時候踩過的「御石」(好喔~嘉慶君其實沒有來過台灣,不過鄉野傳奇人人愛看,而且有皇帝加持表示當時當地很繁華啦~)
從街頭走到巷尾老街如今很短,大概不到100公尺,而且多是剩下斷垣殘壁或沒有屋頂的紅磚房了,而且都沒看到人(貓也沒看到),整體像是一個時光停滯被封鎖的地帶,我們這群吵雜的遊客匆匆進來又匆匆離去。
同興老街為後龍最早出現的街道,過去是漢人和平埔族人物產交換、買賣的集貨中心。同興老街的出現,起因於公司寮港的貨物進出口,清朝年間商港活動頻繁,同興老街和公司寮老街都是在龍港這個漁港旁,自然而然成了人口聚集區。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又因海線鐵路的鋪設,使得貨物運輸更為方便而而繁榮一時。此區曾是後壠庄最為熱鬧的市街,各類商號、行郊林立,吸引了商人、唐山來的人、碼頭搬貨工人、漁人等聚集於此地。隨著後龍溪漸淤積,漢人開始在溪邊墾地耕水田,市街也逐漸往後龍街發展。寬約四五公尺的老街上,現存早期商號的街屋建築,則見證了公司寮港貿易全盛的歷史。(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同興老街)
繼續沿著大馬路走,旁邊有同興福德宮,除了土地公廟屋頂色彩鮮艷且繁複華麗的八仙雕像(我喜歡看這類廟宇雕塑),前庭也有間小廟。有沒有發現!剛剛五福宮是中營大將軍,這個福德廟是東營大將軍喔!
公司寮山
15:26 經過台6線1K處的牌子,再走個2分鐘,右邊的柏油路轉進去順著走(上坡)約12分鐘,右側路旁是公司寮山登山口,這個登山口注意一下,可看到有綁布條,畢竟是有一等衛星點,來造訪的人(基點控)應該不少。登山口進去順著清楚的土路爬上坡,會先看到水泥地上大大的一等點。
15:55 公司寮山,H114M,有著「一等衛星控制點」、「一等天文點、重力點」,再往內走幾步的草地上,則是主要的三角點,三等三角點(No83)
順著原路走回登山口,再回到台6線,沿著大馬路往前(後龍方向),總算走來到台1和台6叉路口,往後龍車站要左轉,但是先往前走幾分鐘去看古蹟,路口這有間小7(很重要),走到這裡也累了,趁機補給喝涼可以有力氣繼續走。
鄭崇和墓(二級古蹟)
16:38 雖說是古蹟,但一般想參觀墳墓的遊客應該很少(除非像明陵那種皇帝大墓),在路邊的牌子也很不起眼,我還以為要走進去看菜園哩!穿過小徑後就來到大大的墓地,旁邊有石頭簡單寫著鄭崇和的生平。為了要拍攝完整的石像生們,而不被人擋到,我等到隊員們走得差不多了,才能把墳墓前的吉祥物都抓入鏡。
白話簡述:鄭崇和本身沒有當官,少時好讀書但考幾次都沒上,就捐為監生在鄉里教書,鄭家樂善好施在公共事務上也多有參與,去世後入祀鄉賢祠。鄭崇和的次子考上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所以是父以子貴,鄭崇和也誥贈通奉大夫。鄭崇和墓是清制的官墓,墓依從二品例,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及石望柱各一對。(鄭崇和的生平和墳墓修整歷史,請看文化部iCultrre網頁:鄭崇和墓)
石像生是指在墓前神道兩側成對放置的人物、動物,又名石翁仲或石獸群,是陵墓的裝飾性建築(擺設),顯示陵墓的威嚴和墓主的身分權勢象徵,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年代越晚越愛在墳墓前擺公仔啦)。清代對石像生設置有嚴格的規定,二、三品官員准立石虎、石馬、石羊各一對,四、五品准立石虎、石馬各一對,六品以下一律禁立石獸。
剛剛提到鄭崇和墓是二品的,所以就有看到人,還有虎、馬、羊各一對。我對墓前吉祥物有深刻印象的另一處是金門的邱良功墓(因為要去旁邊吃蛋香蛋狗,順便參觀一品官員的墓好幾次),也是人、馬、虎、羊...嗯~古時候就是要依照規定嗎?動物都一樣,現在的話,在這亂七八糟文化(=百花齊放,稱讚的意味)成長的背景下,就擺一堆寶可夢香多了(瞬間變成寶可夢市集)。
走在台1線上,往後龍車站前進,倚著橋上看夕陽,橘色的餘暉暈染在水面上,雖然頗浪漫,可是我覺得腳累累的好想回家了。
慈雲宮
17:12 走到後龍車站前,嚮導們終於可放下心,當日行程結束,就地解散大家,且介紹說廟周圍有小吃、夜市等可先吃飯飯再北返。我大概是為了要湊間媽祖廟的數量,走來慈雲宮門口參拜一下。
後龍慈雲宮建於乾隆三十五年,建廟已有二百多年,是後龍歷史最悠久的寺廟,廟內現存古物之多也是後龍地區眾多寺廟中首屈一指,像是乾隆時期的古桌及清光緒皇帝宮印「與天同功」的匾額。另外慈雲宮最有名的就是「攻炮城」活動,每年元宵節舉行。

廟周邊繞了一圈沒看到想吃的,走來後龍車站搭火車回台北囉!

白龍縱走(白沙屯-後龍)起伏不大,多是在走自行車道或馬路,所以走起來路程也是有20K啊~沿途總計4座媽祖廟:拱天宮、山邊媽、清海宮、慈雲宮。
最後加映:白沙屯餅店的餅雖然有點甜,可是內餡濃厚好吃喔~愛吃中式傳統餅的人,推薦為白沙屯伴手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