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滑理論
Principle of Lubrication
什麼叫潤滑(Lubrication)?
指在兩種物體相互接觸運動時,其接觸面之間會產生摩擦,為了防止磨損並降低摩擦阻力,會在兩物體之間注入流體(如潤滑油、潤滑脂)或具有類似功能的物質,形成一層潤滑膜,進而分隔接觸表面,減少金屬間直接接觸,目的是降低摩擦係數、減少能量損耗,還能吸收衝擊與熱能、防止機件過早損壞,大幅延長設備壽命。
什麼是潤滑劑(Lubricant)?
負責潤滑的介質,其主要作用是在兩個接觸運動的物體表面之間形成一層潤滑膜,用以降低摩擦、減少磨損、分散熱能並保護表面。
摩擦的種類
- 固體摩擦(Solid Friction):
① 滑動摩擦(Sliding Friction):當兩個固體表面相對滑動時產生的摩擦力。
② 滾動摩擦(Rolling Friction):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表面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通常遠小於滑動摩擦,因此較常見於軸承等機構中。 - 流體摩擦(Fluid Friction):指當兩個物體表面之間存在潤滑劑(如液體、氣體)時,流體在兩表面間流動,阻隔金屬間的直接接觸,此時所產生的摩擦來自於流體內部的黏滯阻抗。與固體摩擦相比,流體摩擦的阻力明顯較低,因此能大幅降低磨損、熱能產生與能量消耗。

摩擦的種類
潤滑的基本形狀有以下三種方式:
- 流體動力潤滑( 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原理:兩接觸面之間由於相對運動產生流體壓力,形成一層完整的油膜,完全分離金屬表面,防止直接接觸。
特徵:需要相對運動;潤滑油在運動中自行產生壓力。
應用:軸承、活塞與汽缸壁之間。 - 流體靜壓潤滑( Hydrostatic Lubrication):
原理:透過外部泵浦供油並加壓,在兩表面之間形成油膜,即使沒有相對運動也能潤滑,即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在靜止狀態下被液態潤滑劑擠壓完全分離。
特徵:外部泵浦供壓;適用於起動前或低速時。
應用:高精密工具機、氣浮軸承等。 - 邊界潤滑 (Boundary Lubrication):
原理:油膜非常薄的狀態下,相互接觸運動的兩個物體未能完全分離,部分金屬表面仍會接觸,摩擦現象仍然存在,此時主要依靠油中的添加劑在表面形成化學膜以減少磨損。
特徵:發生於重載、低速、起動或停止時。
應用:引擎啟動瞬間、齒輪邊界區域。
實際上,大多數流體潤滑在三種潤滑方式中主要以「邊界潤滑 Boundary Lubrication」形成,為了防止因金屬間局部接觸所產生的過熱與磨損,常需添加各類潤滑添加劑以強化保護效果。
<圖>
影響潤滑油膜的因素
當潤滑劑形成的油膜厚度不足時,無法有效分隔金屬表面,導致金屬與金屬間的直接摩擦加劇,進而造成磨損增加、運轉不順甚至機械過熱。這種情況若未改善,將降低機械效率並縮短設備壽命。因此,決定潤滑油膜厚度與穩定性的主要因素如下:
- 負載(Load):負載越大,油膜越容易被壓縮變薄,增加金屬接觸的風險與磨損程度。
- 速度(Speed):在動壓潤滑條件下,相對運動速度越快,越容易在兩表面之間產生動壓效應,形成穩定油膜;但若速度不足,則無法有效建立油膜。
- 粘度(Viscosity):黏度越高,潤滑油在表面之間的附著與支撐能力越強,油膜越厚;但過高的黏度也可能導致啟動阻力增加與流動性變差,因此需視操作條件合理選擇。
因此,若要在容易過熱與磨損的設備中有效增加潤滑油膜的厚度,應採取以下策略:
- 盡可能減輕負載,降低對油膜的壓縮破壞。
- 提高運轉速度,有助於促進動壓油膜形成。
- 若無法提高速度,則應提升所使用潤滑油的黏度。
要提升潤滑油黏度,可透過兩種方式達成:
- 降低設備操作溫度,使原有油品保持較高黏度;
- 或直接更換為高黏度等級的潤滑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