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邏輯
⚠️以下僅為個人短線交易紀錄,不帶教學性質與專業意見。
⚠️僅供短線交易者參考討論,過往績效不保證未來。
1.只做趨勢盤
簡單來說,就是追高殺低! 以下圖葛蘭碧八大法則為例,我只做1、2買點和7、8賣點。

2.選動能股
選股從每日成交值排行榜去挑,再搭配技術線型快篩;有話題,有波動,才有價差,短線操作,時間是最重要的成本;當單子打進去,不管是價格往反向走或是靜止不動,都該認錯出場。這也是我不做第3買點和第6賣點的原因,因為通常在上漲趨勢中價格首度跌破均線,就會失去原本的動能,市場已不再關注他,買進去只是用時間換取低成本,不符合我短線的買點。
另個原因也是我的能力不足,做不到每次都買低賣高風騷操作ಥ_ಥ
3.大盤判斷多空,搭配個股期貨做同向趨勢
當大盤日K在月、季線下為偏空,做個股選偏空方操作為主,也就是專注做7、8賣點;反之則選多方股票做1、2買點。若大盤K線在月季線中間,則不開槓,能不做就不做。至於我為何不做大盤的台指期呢? 因為個股與大盤相比,能挑出相對強弱的股票,波動相對比大盤大;最重的是,大盤通常不具備飆股長相!
4.速度盤時適當開槓
當大盤系統性下跌或是題材族群整體大漲時,則適度開槓;這也是我不做葛蘭畢第4買點和第5賣點的原因,因為難得趨勢來臨準備開槓大賺的時候,卻踩剎車做反向抄底;且抄底通常是分批抄底不開槓(開槓抄底肯定是個狠人🙏),抄底雖然勝率高,但策略分批投入的資金相對小,總報酬遠比做開槓趨勢盤來的差。
我自己最高槓桿是維持在原始保證金在總權益數的一半以下,也就是最高約3-4倍槓桿。舉例來說,假如權益數有100萬,則原始保證金不超過50萬,推算大約可以操作300-400萬部位,也就是不超過4倍槓桿。
💰以下是我今年2-6月以50萬資金操盤獲利45萬,報酬率90%以上。
💰文章後有損益對帳單。
💰沒有1月的紀錄是因為今年農曆年後的2月中我才開始玩股期,實際操作不到5個月。
實單操盤損益
下圖為大盤日K圖,底下配上我單月股期獲利。

📌 2-3月:大盤呈現空方趨勢,股票做空方為主。
📌 3月初期大盤在空方盤整,空方盤整很吃選股技巧,因為空方在台股並不好做,單月僅有小獲利8萬多 (但換算本金也有近20%獲利了)。
📌 4月系統性大跌,空方速度盤當週曾獲利超過30萬,股災時有紀錄操作細節👇
只是後來V轉,因為我不做搶反彈,被嘎空獲利回吐不少! 這也是我這套操作的缺陷。
📌 5月大盤在月季線中間,視為盤整盤,僅有少量試單小損2萬。5月我幾乎沒看盤😎。
📌 6月大盤呈現多方趨勢,雖然不像4月那種速度盤,但配上半年投信作帳題材,搭配籌碼適度開槓,此時整戶權益數已經累積近100萬,開槓後單月獲利20萬。
總結
2025上半年是蠻經典的技術盤!
1-2月高檔盤整、3月空方盤整、4月股災急殺後V轉、5月由空翻多、6月多方盤整! 但也就是因為缺了多方飆漲的局,沒了豬在風口也會飛的盤,操作難度明顯提升了不少。

擁抱「對的」風險
從年初開始的台海風險、關稅、弱勢美元、美債危機、台幣強升、黃金飆漲、穩定幣法案、以伊戰爭,市場瀰漫悲觀氣氛;但半年過去了,對於自己悲觀的想法又實際做了什麼呢? 如果擔心台海戰爭,已有半年的時間規劃海外置產、購買黃金、購買以外幣計價的股票...如果半年了資產配置完全沒任何改變,顯然這些消息對自己生活其實影響也不大,也無法掌握,在網路看一堆財經達人恐慌言論,不如把時間用在提升自己!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獲利。
指數派 VS 主動派
年初看了某位已出書的指數派0050教授,與主動投資者的各種論戰,蠻有趣的;教授的邏輯很清楚,主動投資者長期要贏大盤的機率非常低,何況是一般沒資源的散戶呢? 但對於成功的投機者就被劃為特例,邏輯正確但論調就顯得有些苛薄,因為這些成功者已不是指數派推廣者所認定的受眾,自然論調就像兩條平行線無交集,你很棒但別人做不到所以我反對的概念🙂
但又何必往正學習主動投資的人踩一腳呢? 如果有小資族靠指數投資致富的例子,已有近100年歷史的指數投資,還需要有人寫書上節目推廣嗎?

被動投資+主動配置
主動配置,是近年聽到的觀點,利用學習各種財務工具,做資產配置和財務槓桿,例如各式債券、ETF、槓桿、借貸、生命週期投資等,個人認為這是有學習就能累積看到成果,財商堆疊! 以自己為例,多年前學到了生命週期投資法,在2021年疫情機會來臨時以信貸100萬開局,至今貸款只還了一半,但槓桿獲利早已達到100%以上;更在去年8月大跌時利用債券避開下跌風險,年底時股票總資產創了新高(大盤至今仍未創去年7月高點24449)。
也許有人會說這也是剛好近5年大多頭,是統計近100年來的少數特例年,這我也不否認,但那又如何? 想當個樂觀投資人手上卻沒工具,當機會來臨時,只能與理性(悲觀)投資者一起期待均值回歸🙂
我如果已經很有錢了,我就不會主動投資
但很可惜我也不會推薦沒錢的人主動投資,以近年績效來說,我自己認為已具備一些主動投資(投機)的能力,但我不認為這是多數人靠學習(其實大多數人的學習就只是看看別人文章)就能獲得的能力;今年看到網路有不少若A及B所以要買C這種簡單又單向的邏輯,往往能獲得不少人認同瘋傳,顯然多數人自認為的學習其實只是挑簡單的學而已🤣。更何況越是短線,隨機成分占比越大,如果操盤能力沒有大於運氣影響的閥值,獲利有可能只是當下運氣好; 戲稱川普投顧的同時,也就代表這些人還不會利用市場波動,那又該如何主動投資呢? 誠實面對自己對帳單,就知道自己適不適合了!
被動投資+主動配置+主動投資,是我目前的努力方向,但主動投資只是個加速器,如果要我推薦身邊朋友,被動投資+主動配置是首選!
對帳單
個人認為任何短線操作分享提供對帳單是必要的,聽別人分享新策略也會先看到對帳單才會開始思考可行性;除了工具有胃納量外,短線不僅是數學統計,還有心態,畢竟1萬元未實現虧損50%,與100萬未實現虧損50%,心態肯定是大不同。看過太多分享者講得口沫橫飛,各式槓桿風騷操作,結果拿出的是數萬元小額示範單🙂

2025/1/1~6/30,群益期貨以本金50萬獲利42萬餘元;不清楚為什麼後來能出金93萬🤣

6月中後從群益期貨出金93萬,另以本金100萬在元大期貨開局,月底前庫存為103萬餘元,未實現獲利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