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讀了會稍微恐婚的小說,描述一對住在北海道的貧窮夫妻生活,包含工作、原生家庭、夫妻相處的故事。
到底愛是什麼、該和怎樣的人結婚、如何度過現實的爛事,我想讀完這本書不會有任何收穫,它只是很寫實地道出一般夫妻的日常而已,也就因此非常貼近人心。夫妻之間的矛盾、隱藏的真心話等,到底彼此之間要多少芥蒂與誠實才能維持平衡。或許是民族性的關係,書中有些情況主角們所採取的作法雖無法完全理解,但還是尊重,說不定很多人都是這樣子相處的。或許與其弄清楚雞毛蒜皮的小事,還不如忽略一些小缺點過得比較自在吧?讀完我只能說,沒錢真的不要結婚。書中角色貧窮但平淡無紛爭的日子,是仰賴兩人對婚姻的重視以及堅強的意志力堅持下去的,不是我這種、或者你這種平凡人能夠做到。不過如果當你我有了無論如何都要跟這個人過日子的覺悟,或許能夠克服很多困難吧!但我想我應該是不會考驗自己的能力。
這讓我想起某天我在捷運站出口在電話中被我媽媽怒罵的回憶,當時吵什麼忘記了,應該是一些我不按照她想法行動的原因,她罵我:「我太了解妳了!妳吃不了苦!」,後面講什麼我也忘記(高壓有時會讓我短暫失憶,想不起吵架內容),但當下的感覺至今想起還是會不舒服(不爽)。我覺得很煩躁,我們窮期一生想找到理解自己的人,但我們其實只想要那些人理解自己的光明面、優點,一旦出現了解自己陰暗面的人出現,就會否定到底,因為我們對自己缺點的認知與他人的認知不同。但我必須要說,我媽還是不了解我,我愛她,但為了放過彼此,我們就坦承並接受彼此不了解的事實就好了,不要裝模作樣。
這年頭很多現代女性要求的另一半,是已經學習過如何與異性相處並懂得人情世故的男人,否則會被他們「不解風情」的話語氣死。我也贊同,我談戀愛並不是要成為男友的老師、媽媽,繼續教導他社會上的事情。那些世間上的應對進退,理當要一個人的時候學習的,不然交男朋友,是給自己攔工作嗎?你處理自己的事還不夠,還要接著處理他的事到底為的是什麼?
而書中有一段五十歲的女人的話非常有意思:「我沒時間等待彼此慢慢認識了。其實用一段時間互相將對方培養成理想對象是最好的,可惜我發現我已經沒時間耗在那上面了。⋯⋯我覺得這個年紀應該也有資格堅持自我主張,所以明知有點奢求還是委托上司『給我介紹一個已經培養得很健全的男性』。」,我很驚訝,難道要到了五十歲才有資格找培養完的男人嗎?老實說我不太理解她所謂的培養是什麼?是互相磨合彼此的生活習慣?還是如我所說的教育人情世故的部分?但我認為現在年輕的女性就有能力找培養健全的男性了。
在書中女主角認為和老公結婚「不就是因為一個人無法順利走下去,所以才變成兩個人嗎?」,也和我的價值觀不同,這句話多少讓我感覺結婚需要一點衝動才能完成的。而我認為一個人如果可以獨自順利走下去,就不會被限制在需要兩個人才能順利走下去的不安之中,並且因那股不安快快找人結婚。然後賭上下半輩子的生活。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我的也不一定是正確的,說不定幾年後我的想法又會改變了。
本身一句話也覺得很值得思考:「養小孩有成功或失敗可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