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式開始工作之後,學到了「等時間」這個詞彙。
在平時上班、交班、和值班,當聽到了「等時間」,便會對該病人的狀況,有個概念。
究竟是等甚麼的時間呢?
答案是:「等待離去的時間」。
病人們來到醫院的原因,不盡相同。從突發意外或疾病,到癌症或慢性病,雖然現今醫學無法預測所有事情,但在臨床場域待了一段時間的人們,卻也或多或少對於病人眼下的狀態,心裡大概有個底。
當病人在「等時間」,我們都知道時候不遠了,而通常確定在「等時間」的病人,基本上也和家屬達成共識:讓病人在「等時間」的過程中,生命徵象逐漸走下坡之時,不做過多侵入性的處置,讓病人盡量平順地離開。
家屬親自照顧或委由看護全程陪伴的、家族關係疏離或緊密的、手足之間感情融洽與否,有時也可從如此時刻,略見端倪。
有些病患早年酗酒家暴,導致最後家人只願意處理最基礎的事宜、或是請醫院等確定病患往生了,再通知他們;有些病患在等待的時候,家人環繞陪伴,病榻旁撥放著佛經或是聖歌,彼此心念上互相支撐扶持。
又或是白髮人送黑髮人,抑或是享耆壽而離去。俗諺云:「棺材中裝的是死人,而不是老人。」
而有些情緒又在血緣之外。
也曾遇過照顧病患很久的外籍看護,在長者往生之時,潸然淚下、哭到不能自已。
也曾遇過加護病房的病人往生,在葬儀社把病人接走之後,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匆匆到床位旁邊,想看病人最後一程─只因曾經照顧了許久。
生老病死,為生命的過程。
而醫療無法全能。在醫療的場域,當時候到了,虔敬並嚴謹地逐一確認病患生命狀態,並向病患家屬宣告病患死亡的到來。
「等時間」,等一個離開塵世的時間。
(本文圖片由 Google Gemini 協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