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股市上半年漲幅亮眼,卻藏隱憂
許多人以為中國股市今年表現優異,A股上半年大漲、超過 1/3 的個股漲幅超過 20%。中媒與分析師聲稱「中國經濟好強、股市前景光明」。但一旦你深入觀察背後數據,便會發現表象往往掩蓋真實:
- 指數上漲 ≠ 政績型上漲:許多熱點只是技術性反彈或流動性驅動,而非盈利實質支撐;
- 部分漲幅集中在少數概念股與政策扶持板塊,其餘大眾股仍然掙扎。
因此,在本篇中,我們需深入分析中國經濟、工業與企業基本面,以辨別「真·牛市」與「假象」。
二、出口年增與企業利潤下滑的矛盾
1. 出口成長但利潤下跌
根據官方統計資料,2025 年 1 至 5 月,中國出口整體年增率依然正值,顯示貿易活動熱絡。但企業層面狀況卻反映另一面:- 5 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 9.1%,為去年 11 月以來新低,且 1 至 5 月累計出現負成長;
- 此一數據與出口成長的表象形成反差,顯示出口成長未轉化為企業利潤。
2. 關稅、內需與成本共振壓力
這種表裡不一的矛盾,可從三面展開:
- 關稅壓制:美國對中國之出口產品課徵關稅,已實質抑制企業利潤;
- 本地需求疲軟:房地產市場再度下滑,帶動水泥、鋼鐵、玻璃等電建材產業利潤大幅下跌;
- 成本上升:原材料與能源價格走高,破壞原有利潤結構。
三、內需慘弱與供需結構不均
1. 房地產市場降溫
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仍然強勁,但同時也是中國長期經濟失衡之根源之一。2024–2025 年房商資金鏈困難、成交量降低,導致建材與服務業動能顯著下降。
- 根據中國住建部數據,2024 年新增商品房銷售金額為 13.1 萬億人民幣,比 2023 年微跌;
- 截至 2025 上半年,中國多地房價下跌,私人與企業信心削弱。
2. 消費分化現象嚴重
雖有「以舊換新」政策於家電與汽車領域,但傳統消費品增長乏力,體現典型「高端熱、民生冷」失衡:
- 2025 年 5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增僅 2.8%(剔除汽車拉動後甚至偏低);
- 食品、家居日用品等品類普遍低迷,電商促銷效果拉高短線數據卻無法形成長期動能。
四、汽車產業:量增價跌,利潤被榨乾
儘管中國汽車銷量持續回升,汽車產業利潤卻陷入歷史低位:
- 2025 年 1–5 月汽車銷量增加 10.9%,但銷售額年增卻 轉負↘為 –0.1%;
- 相較汽車銷量,價格戰與補貼減弱使得銷售額僅能維持微幅變化甚至下降。
- 車企利潤 1–5 月累計下滑 11.9%,情況最差自 2023 年 4 月以來,反映價格戰與成本壓力的雙重打擊。
五、出口驅動的「生產偏強、內需偏弱」結構
中國目前處於供給側產能過剩與內需拉動不足的矛盾之中。若用宏觀角度切入:
- 出口端:國際市場需求有限,但成本壓縮與價格競爭使得出口仍維持在水準線;
- 生產端:企業擴產動能持續,尤其工業產品不間斷增加;
- 內需端:購房率與消費疲弱,導致部分重工業與輕工業出貨不暢。
這種不平衡象徵著經濟的「後勁不足」——沒有形成平衡與持續動能的國內消費支撐,僅靠出口並難以長期維穩。
六、企業現金流與獲利壓力凸顯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與銀保監會資料顯示:
- 工業企業平均應收帳款週轉天數上升;
- 中小企業融資難度攀升,資金成本提高;
- 許多依賴出口的中小製造業處於虧損或等待訂單轉移中。
儘管大型國企或科技龍頭可撐起一定市場比重,但多數中小企業仍受困,脆弱性高。
結論:
現在中國經濟有種外強中乾的現象
解讀中國經濟要從各方面數據推敲
我投資習慣以基本面為主,技術為輔
這樣大家就可以知道我的看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