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內容簡述:20%、40%分層關稅措施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7月2日宣布,與越南達成初步關稅協議,制定以下關稅分級制度:
- 越南對美出口商品一律徵收 20% 關稅;
- 對貨品經越南轉運其原產地為第三國(特別是中國者)徵收 40% 轉運關稅;
- 同時允許美國商品進入越南市場可享 零關稅。
這比起之前傳出的46%高額徵稅方案來得寬鬆許多,成為市場認定之所以為正面消息的起點。
二、越南出口結構與美國依賴度
出口總量與結構
根據越南政府與第三方機構統計資料顯示:- 2024年越南對美出口約 136–142 B美元,占其出口總額近 30%。
- 105萬閘貿易均衡,2024年越南貨品對美逆差約達123.5 B美元,為美國第三大貿易逆差來源國。
2025年第一季越南對美出口繼續維持高增長,4月出口同比增34%,一部分得利於轉單自中國的現象。
出口商品分布
2023年出口至美國的前十大品項中(USD 值)包括:電機設備41.7 B美元、機械17.5 B、美國服飾與鞋類約15.8 B、家具11.9 B等。顯示電子、服裝、家具等是越南出口重點。
三、分級課稅設計:考量商品比重與價值
若直接徵收20%,支應成本肯定較高,但川普團隊設計了分級架構:
- 依出口商品占比定稅率: 比重較低的品項會接受較高課稅,比重高者可能更傾向維持20%基準。
- 原料進口若以越南原產地整批出口,仍可享10%優惠: 意味下游廠商從本地採購可減輕稅負壓力。
- 40%轉運關稅限制洗產地行為: 若以低稅國轉運中國貨品,將造成成本暴增,降低投機套利動機。
這些機制使得越南出口商能在非全部產品上享有優惠,達到減緩稅負壓力,維持競爭力的效果。
四、成本優勢仍然存在:越南相對低成本效果佳
即使施加20%基礎關稅,越南具備成本優勢仍分別有以下效應:
- 勞動力與土地成本低;
- 補貼與優惠政策(如EVFTA、新南向)持續發酵,產生落地競爭力;
- 相較於其他國家(如泰國、孟加拉,可能遭徵36–37%),越南的增稅幅度仍是溫和型的,效果不如其他地區嚴峻。
因此,即使含稅成本提高,但越南整體「成本結構仍具吸引力」。
五、轉運關稅的戰略意義:對付中國洗產地風險
轉運課稅高達 40% 是此政策核心之處:
- 阻止中國企業假借越南之名出口至美;
- 根據美國官方與分析師指出,此做法是為了斷中國繞過關稅的途徑;
- 保障越南企業在真正本地生產基礎下能維持市場信任,避免成為貨品代出口門戶的地位。
六、出口稅率一致化:建立公平競爭場域
原本外界揣測越南可能面臨 46% 高稅,但協議將其統一降至 20%,對整體出口商來說,至少維持20%起跳的稅率,比其他國更穩定、可預期。
當所有主要競爭者都被徵收10–20%時,進入門檻被抑制,越南因其成本、產業鏈位置與物流優勢,可以更專注資源輸出而非應付跳動稅率。
七、關稅不穩因素逐步消除:企業回到計畫性營運
長期而言,「不穩定的稅制」是企業專案布局、進出口規劃與外資決策的最大攔路石。
這次協議確立的20%/40%制式關稅,有助於減少:
- 政策不可預測性;
- 資本恐慌導致出貨動機損耗;
- 企業寧願轉投他國或審慎啟動投資案。
因此市場將此視為正面進展,恢復越南供應鏈的吸引力與穩定性。
八、最大輸家是中國?越南定位升級轉型優勢
反觀中國,可謂此次協議的相對失落者:
- 對等稅率跳升至34–55%,成為美方相較越南更重稅的對象;
- 轉運關稅封鎖洗產地需求,使得越南「真正本地化出口」更受市場青睞;
- 削弱中國企業對南進出口代工的商業模式,提高其運營成本與複雜度。
加上在美國政策壓力與地緣政治背景下,越南正式站穩「中國以外最佳轉單對象」的位置,也間接提升了其外資吸引力與長期成長性。
九、真實數據佐證越南戰略位置提升
出口成長態勢
2025年前4月,越南進出口總額達約276.9 B美元,其中出口102.8 B、進口99.7 B,呈現約3.8 B美元貿易順差(年增13.7%、10.6%、17%)。
其中4月越對美出口成長34%,顯示其轉單效果進一步深化。
🤝 中國關係反映轉單依賴
中國是越南最大的進口來源國,2024年進口額達161.8 B美元,越對美出口亦迅猛增長,占最大來源地位。
這反映越南仍深度依賴中國原料,但更重要的是,“越美出口”則多數為越南附加值再出口。
十、長期影響與風險評估
長期正面:
- 供應鏈地位提升—越南成長為全球供應鏈核心;
- 外資吸引增加:美國與其他貿易夥伴更願意投資建廠;
- 可控關稅下的布局條件更為穩健可預測;
- 品牌與貿易信任提升,越南出口縮減將近“中國洗產”嫌疑,形象轉正。
潛在風險:
- 高關稅仍然存在:20%雖比46%溫和,但非零門檻;
- 轉運條款過窄可能限制越南本身預期經濟收益;
- 中國原料依賴高,若關稅提高,中間價差也會影響越南組裝商;
- 台灣等其他亞洲製造國也可能受益,與越南「產能競爭」昇溫。
十一、結語:越南反而正面,背後邏輯清晰
為何市場稱「越南簽定20%關稅是正面」:
- 遠低於46%,保留出口基本利潤;
- 分級課稅使主力品項免遭全面重稅;
- 轉運稅鎖住防止洗產地行為,保護真正越南生產;
- 與他國稅率「初齊」,維持競爭門檻;
- 消除關稅不穩性,恢復企業訂單規劃信心;
- 戰略地位提升,成為美國及全球供應鏈的核心佈局玩家。
最大贏家 vs 最大輸家:
- 越南:出口彈性強、產業定位升級,策略自主力提升;
- 中國:洗產地路徑封鎖、對等稅率上調,出口壓力加劇。
這是一場「供應鏈重新排列」的全球化博弈,而越南在其中脫穎而出。透過真實數據與政策分析,不難看出,20%、40%分級關稅,並不是限制,而是一種相對有利的轉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