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你認為最安全舒適的東西隱藏著潘朵拉,它在等待著你來打開它並將風險擴大到生靈塗炭。

最近我在看《芒格之道:查理·芒格股東會講話(1987-2022)》,其中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在西科1990年代前面幾年的股東會談話中常常提到「勞合社」,並講述其中一些因貪婪與欺騙導致的危機。我一直不清楚「勞合社」是什麼?聽起來是一個機構但好像造成不少個人投資人的破產與自殺,查理·芒格在股東會中一直不厭其煩地談論這件事帶來的風險與危害。在請ChatGPT幫我整理資料並介紹後了解到,原來又是一個投資風險不對稱的「合法騙局」。話術:「收益穩定」、「安全無風險」等⋯⋯直到現在仍不斷被引用濫觴。
它以特殊的「個人投資承保保險」(並承擔無限賠付責任)結構來吸引人投資,其中高額保費收入成為「收益穩定」的來源,另一方面又以「稅收優惠」讓有節稅規劃的高收入人士趨之若驚。這有點類似馬多夫騙局,你沒有一定的資產可能還無法加入,這造成了一定的稀缺性與加入者的驕傲感。
沒想到最後的最後還是由巴菲特買下Equitas來解決這整個事件,我覺得老先生真的太了不起了。
人性千古不變,「高獲利、低風險」的組合一直都是投資者的聖杯,但常常是看得到卻摸不到。就像是耶穌的裹屍布一樣,多少教堂宣稱擁有它但事實上是真是假沒人曉得,總而言之先信了再說。
在投資的路上真的要小心謹慎,常常你認為最安全舒適的東西就是隱藏著潘朵拉,它在等待著你來打開它並將風險擴大到生靈塗炭。願你我都能謹慎的走好投資的每一步,不被貪婪給吞噬了。
.以下是ChatGPT給出的介紹事件始末,看完確實讓我瞭解到其中的問題與危害。
——————————————————————————————————
【勞合社體系起源與運作概述】
勞合社起源於17世紀愛德華·勞埃德(Edward Lloyd)的泰晤士河畔咖啡館 ,後來通過《1871年勞合社法》等法律演進為一個會員制保險市場。勞合社的“Names”即個人投資者(多為高淨值人士),將個人資產投入各承保團(syndicate),並對由其承保的虧損承擔無限責任 。每個承保團由管理經紀(managingagent)和經紀人(broker)運營,經紀人同時代表Names和保險標的持有人,存在利益衝突 。歷史上勞合社秉持“絕對誠信”(utmost good faith)原則 ,承諾嚴格償付保險索賠,但這一制度基礎在20世紀後期積聚了深刻矛盾。
1970–90年代擴張與風險累積(時間線)
1970年代: 勞合社根據Cromer報告建議放寬入會資產條件,吸引中產和專業人士加入 。英國引入超額累進稅(最高98%)後,稅收優惠和房價上漲使勞合社投資更具吸引力,Membership從1960年代的6,000人飆升至1980年代末的3萬余人 。這一階段雖利潤豐厚,但早期虧損警示信號已被忽視。
1980年代: 勞合社承保美國企業健康、安全責任險,逐步涉足長期責任險(石棉、污染等)。期間出現多起承保損失事件,觸發1986年Fisher報告等調查,但由於經紀人同時擁有承保機構,利益衝突未獲根本解決 。1987年風暴、北海油田Piper Alpha爆炸、埃克森漏油事故、以及1990年海灣戰爭等災難重創保險賠付;同時美國石棉和環境污染訴訟陡增 。勞合社巨大賠款從1980年每年6,000起石棉索賠激增到1990年代初每年約24,000起 ,多項“長尾”業務虧損不斷浮現 。1988年,勞合社會員人數達到高峰(約33,500人 ),同時開啓連續五年的巨額虧損衝擊市場。
1990年代: 到1990年,勞合社累計虧損約80億英鎊 (1988–92年間損失達當時驚人的90億)。1993年改革允許有限責任公司參投,企業資金取代多數個人資本 。1995–96年推出“重建與更新”(Reconstruction & Renewal)計劃,成立了Equitas再保險公司剝離1992年以前債務:接受計劃的95% Names向Equitas支付每人10萬英鎊再保險費,以限制未來責任 。僅約230名“拒不者”未同意方案,隨即對勞合社提起訴訟。1997–2000年間,英國高院就欺詐指控審理此案,法官最終裁定勞合社無欺詐行為,但嚴厲批評其1980年代管理“令人震驚的失誤”(staggering incompetence) 。2007年沃倫·巴菲特以重組資本買下Equitas,為長期的石棉污染賠償確立了上限 。
招募Names的方式與制度漏洞
20世紀70–80年代,勞合社通過代理人(Name broker)大舉招募新會員。經紀人以勞合社是“安全的藍籌投資”來吸引中產和專業人士 。許多新Names被告知收益穩定、安全無風險,例如有投標人在1980年代對Sir William Jaffray回憶:“勞合社是一個安全的藍籌機構,投資後不會輸錢;即使虧損也可用稅前收入抵扣” 。實際上,這些Names往往對無限責任的含義並不清楚 。他們被高回報和稅收優惠所迷惑:在1974年98%超額稅引入後,參加勞合社可獲得巨額稅盾和雙位數回報 。管理結構上,承保機構通常由經紀人所有,經紀人為拉攏新資金往往優先承保高額保費業務(如再保險額外損失業務),但最終虧損則由Names全部承擔 。監管機制缺失亦加劇問題:Cromer報告已指出向Names披露的信息質量低下 ;Fisher報告未能消除管理機構與經紀人利益交織 。總之,在利益驅動下,Names在不完全知情和風險認知不足的情況下被大量吸納進入勞合社體系 。
破產與自殺受害者案例
多起悲劇性後果隨之發生:許多Names最終家破人亡、身陷債務。報道指出,自勞合社無限責任危機爆發以來,至少有12名成員自殺,上溯到因壓力而早逝的總人數達到30人 。典型案例包括:
- 理查德·伯戈因(Richard Burgoyne),53歲,曾是勞合社知名保險經紀(Burgoyne Alford創始人)。1993年3月,他因面臨巨額投資虧損(據稱勞合社過去3年虧損總額高達45億英鎊 ),情緒絕望,持槍自盡在家中被發現 。
- 羅伊·布朗普利(Roy Bromley),71歲,資深承保人。1993年,他管理的某承保團虧損從1400萬升至5400萬英鎊後,痛苦之下開槍自殺 。這表明資深從業者也無法承擔突如其來的災難性賠款。
- 理查德·菲奇上將(Sir Richard Fitch),64歲,英國皇家海軍前官員。1994年2月,他因自負約20萬英鎊的勞合社虧損(具按揭貸款背景)駕車自焚殞命 。查體發現其車內接上了尾氣管道,自殺跡象明顯 。
- 多娜·埃文斯(Dona Evans),美國籍Name。在長期賠款呼叫下,她聲稱已經失去房屋和丈夫,只因勞合社的損失要求 。她是800多名美國Names之一,仍試圖通過訴訟討回血債但無果。
- 希瑟·亞當斯(Heather Adams) 與 理查德·卡特(Richard Carter):他們因未能支付無限債務被Lloyd’s起訴。亞當斯的父親曾為她投資1.9萬英鎊使她成為Names,但後來累計賠償呼叫飆升至20多萬英鎊;卡特現年80歲,已為賠款支付約45萬英鎊(賣掉了房子),但仍被追加追討25萬英鎊 。這對夫婦表示絕望,並最終被法院宣告破產 。
此外,據估計整個勞合社有3.4萬Names遭受損失,個體損失額從12萬到500萬英鎊不等 ,許多人被迫出售房產或關停企業 ,大量家庭陷入悲劇。
法律訴訟與財務重組
2000年以前,勞合社內部和全球多起訴訟對峙不斷。1996年推出的R&R計劃要求所有Names賠付債務並放棄對Lloyd’s的索賠,95%以上的3.4萬名Names接受Equitas方案(每人支付10萬英鎊保費以置換無限責任)。剩餘約230名反對者不滿結算,集體對Lloyd’s提起訴訟,指控其在招募時隱瞞巨大石棉賠款。經過為期20周的審理,2000年英國高等法院駁回了Names的欺詐指控 :法官認為勞合社並無隱藏信息之嫌(高級管理層自身也遭受巨大損失),但同時嚴厲譴責1980年代整個體系存在“令人震驚的”管理失誤 。未被接受Equitas方案的Names總計被要求支付約5100萬英鎊債務 。此案敗訴後,部分Names轉而尋求歐洲人權條約下的司法救濟,但效果有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也有Names起訴Lloyd’s的案例。例如,加州的West家族在1994年提起訴訟(主張Lloyd’s隱瞞信息),但類似遭遇英國Names的敗訴命運 。總的看法是,法律最終確認了勞合社獨立承擔風險的原則,而投資者須自行向代理人索賠。
財務上,Equitas的組建耗資巨大:經精算評估後,1996年支付給Equitas的保費高達112億英鎊 ,Equitas成立之初資產達160億英鎊 ;它承擔了約294億英鎊的前期賠款責任 。為了償付後續巨額石棉索賠,十年後Equitas與伯克希爾·哈撒韋達成約70億美元的再保險協議,為Names的無限責任設定了最終上限 。此後勞合社絕大部分資本來源已轉為公司型投資者(到2002年約80%的資本由保險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減少了個人Names的主導地位。通過財務重組、法律和解,以及引入監管(1996年改組法案規定公司資本參投等),勞合社才得以化解危機並恢復運轉。
啓示與批判性反思
勞合社危機深刻揭示了金融體系中的風險不對稱和制度性貪婪:一方面,收益巨大時Agents和大戶獲利頗豐,虧損來臨時小投資者(Names)卻背負所有風險。正如Adam Raphael所言,LMX業務的分成機制讓承保人賺取巨額利潤而不承擔下行風險,“所有風險都是單向的——Names將失去一切,而他們的代理人則全身而退” 。許多Names未能真正理解他們承保的美國石棉等“時間炸彈”,被“高額保費”的誘惑吸引入坑。另一方面,勞合社內部治理失效:司法審判中法官指出20世紀80年代的操作留下了“令人震驚”的失敗清單 。整體來看,這一醜聞凸顯出金融機構在追逐短期利益時,忽視了信息透明和風險控制的重要性,也暴露出監管不力、利益衝突難以遏制的問題。對現代金融制度的啓示是:必須建立平衡的風險分配機制和嚴格的監管合規,避免讓少數人獲利時將損失強加給大眾;同時投資者應深刻認知合同中的責任條款,以防範類似“不對稱風險”的重蹈覆轍。
參考文獻:以上內容依據英國《衛報》《獨立報》、時代週刊、金融時報、行業報告及相關調查分析等資料整理 。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TIME
https://time.com/archive/6954590/for-whom-the-bell-tolls/
Delusions of competence: the near-death of Lloyd’s of London 1980-2002 - Economic
History Society
https://ehs.org.uk/delusions-of-competence-the-near-death-of-lloyds-of-london-1980-2002/
How the Names lost their shirts | Money |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money/2000/nov/04/business.personalfinancenews1
LLoyd’s of London – Corporate and Media Affairs 1991-1996 – Guildhall Historical
Association
https://guildhallhistoricalassociation.wordpress.com/2024/07/06/lloyds-of-london-corporate-and-media-affairs-1991-1996/
Rescued by Runoff
https://news.ambest.com/articlecontent.aspx?refnum=296265&altsrc=43
Names pay for US claims | Business |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02/feb/06/britishresponsetoseptember11.september112001
The Court Service-Commercial-Judgment
http://www.uniset.ca/lloydata/pdf/2000EWHCCom51.pdf
INEFFICIENT MARKETS - Spiraling Losses: Lloyd’s Unheeded Lessons | Institutional Investor
https://www.institutionalinvestor.com/article/2btfv58iqw9iozudmbj7k/home/inefficient-markets-spiraling-losses-lloyds-
unheeded-lessons
Lloyd's losses 'led to 30 deaths': Financial ruin is blamed for suicide and illness of underwriting
members. Steve Boggan reports | The Independent | The Independent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uk/lloyd-s-losses-led-to-30-deaths-financial-ruin-is-blamed-for-suicide-and-illness-of-
underwriting-members-steve-boggan-reports-1394997.html
Lloyd's name who killed himself had faced heavy losses | The Independent | The Independent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uk/lloyd-s-name-who-killed-himself-had-faced-heavy-losses-1497091.html
Names in Waiting | TIME
https://time.com/archive/6956643/names-in-waiting/
Lloyd's Names face financial ruin after High Court defeat | The Independent | The Independent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business/news/lloyd-s-names-face-financial-ruin-after-high-court-defeat-54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