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從2021年竣工後就獲獎連連的「屏東縣民公園」,或者是有「森林圖書館」加持的千禧公園,同樣屬於屏東市民重要休閒空間的「屏東公園」,在近幾年受到的關注相對比較少;但比起只是一個舉辦活動的空間,或是常民散步的好去處,屏東公園不只擁有悠久的歷史,也見證了屏東市的發展進程,尤其看似平常的景觀當中,更藏有許多具備歷史意義、見證屏東發展的遺跡。

全台第三老的公園 也是使用「屏東」名稱的先行者
根據學者利天龍的期刊指出,屏東公園「係首任阿猴廳長桑原外助任內草創,與改善阿緱街惡劣的衛生環境,便於日人統治有關。」。它設立於1902年,僅次於圓山公園與高砂公園,是日本時代在台灣建立的第三座都市公園;並且曾經藉由徵收「公園費」,來幫助取得公園用地。在隔壁阿緱神社竣工之後,它也與屏東公園連結成一塊綠廊,而身為第一個使用「屏東」為名的公共設施(民間最早則可能是「屏東書院」),屏東公園在「屏東」這個名稱的推廣上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日治時期以屏東公園為主題的明線片。(圖片來源:屏東數位典藏)
除了表面上的休閒娛樂、促進公共衛生,公園因為它的公共性,也被賦予了「教化」的任務;而這樣的功能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更促使「屏東公園」一度被改名為「中山公園」。儘管2016年已經重新改回「屏東公園」的名稱,但就算到現在,公園內依舊可以找到種種國家力量作用的痕跡。

阿猴城最後的遺址—「朝陽門」
以現在的地圖來看,屏東公園其實包含了今日的屏東縣立田徑場,大致上呈現一個正方形;至於隔壁的體育館,則是位在日本時代阿緱神社所在的大宮町。而在這個場域裡面,屬於古阿猴城東門的「朝陽門」,則是歷史最悠久的遺址,同時也是僅存能夠證明阿猴城存在的直接證據。

根據記載,阿猴城建立於清道光16年(1836年),主要功用是防止當時經常出現的盜匪與械鬥事件;在官府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阿猴城是由當地仕紳出錢又出力所建成。也因為不屬於「縣廳城」,在鳳山縣志的「規制志」當中並沒有相關記載,所以在日本人為了都市規劃而拆除其他城體後,阿猴城的規模、形式到現在已經難以考究,而留置在公園內作為教育作用的「朝陽門」,成為了唯一留下的遺址。
「朝陽門」不只是單純的名稱,「朝向太陽」也暗示了城門位在阿猴城的東邊(嚴格來說是東北),連接通往長治及鹽埔等地的要道。根據旁邊的說明告示,城門上的「雉堞」(凸起來的部分)是在1960~70年代增建,而城門的四個角落皆有紅磚鑲邊,則顯示可能有經過修繕改建。

或許是因為只被列在「三級古蹟」,已經快200歲的古城門其實比想像中還要「親民」,除了周邊沒有圍欄、可以近距離觀察,它與旁邊田徑場及運動的民眾,也構成了一幅有點超現實的圖案。如果天氣比較好,搭配著遠方的大武山背景,這種跨越年代的「相遇」,可以說是屏東公園特有的風景。
就是在這裡 屏東市民得知二戰結束的消息
相較於城門顯眼的外觀,位在田徑場外的兩根水泥建築就顯得低調許多,但它們其實也有著各自歷史意義,並且進一步呈現「公園」所能夠具備的政治意涵。寫著「光復紀念」四個大字,標誌國民政府「光復」台灣的功績,但這座「光復紀念碑」的前身其實是「忠魂碑」,用來紀念「阿緱廳自1895年領台以來曾於霧台抗日事件、四林格事件等武裝衝突中戰死的軍人及警察官吏等25人。」

據說當時碑上的「忠魂碑」字樣是由時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題字,但如今只剩下基座被國民政府「資源回收」重製成了他們想要宣傳的政治標語,至於最初被建造的目的,則剩下文字留在日本時代的古地圖上。
在找到「光復紀念碑」後,大概也會發現旁邊另一個同樣是水泥造的柱狀遺址,只是它沒有文字標示、就連基座也破破爛爛、甚至可以看到裡面紅磚的結構。而它其實是就「放送亭」遺址,也就是當時被設置在公園裡的喇叭,用來傳達日本政府的政令給一般民眾。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親自宣讀《終戰詔書》的錄音檔經過廣播傳送到大日本帝國的各個角落,史稱「玉音放送」;因此我們也可以推論,屏東市民就是在這裡第一次聽到天皇的聲音,同時迎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此外,兩年後國民政府在台灣引發「二二八事件」,並且透過放送亭來達到全島串連的效果,而位在屏東公園內的這個遺址,在當初應該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尤其同樣就在屏東公園當中,另外還有一個以「竹筍破土而出」的意象,象徵著台灣人民「歷劫與再生」的二二八紀念碑,它與真實遺址「放送亭」的共同存在,也讓屏東公園在紀念這段歷史上有了更多的意義。

累積百年的歷史,讓屏東公園一次次成為歷史現場,並且成為見證屏東發展的場域;尤其是在統治者頻繁更換的年代,更可以觀察到政治力量在公共領域彼此角力的痕跡。面積不算大的屏東公園,其實還藏有許多值得討論觀察的線索,在下一篇文章我們也將把視角帶到公園的其他角落,看見更多屏東公園長久以來默默存在的歷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