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宅同一條來龍落脈入首,原來墳墓所造的墓塚,是否會因在原墓的前或後有人也安葬,其他人墳墓是否會有影響我們

一、經典文獻中相關記載與觀點
1. 《撼龍經》:
「龍神不可犯,犯之禍不旋踵。」
— 形家對於來龍之氣的強調,一旦被後人亂葬、壓穴、或於祖墳上再立穴,會造成氣脈受阻,後果兇多吉少。
2. 《疑龍經》:
「後有來脈而前有脈斷之,其後無生氣。」— 若同一龍脈上,前穴截住氣勢,或新穴「蓋過」祖穴,後續氣脈不續,則後人難得庇蔭,甚至反受其害。
3. 《地理五訣》與《青囊經》內隱語提及:
同龍共祖穴若「亂點、亂葬」,會「傷丁損財」,原因在於一脈之氣被破壞、衝剋、或爭氣。
二、理論分析與風水實務說法
1. 同龍共脈,氣脈相連
陰宅若立於同一條來龍(如山脈一線貫穿,分枝同根),其氣場是連動的,互相會有「共震共應」效應。
2. 氣脈忌截斷、覆蓋、爭氣
若新墳:
- 建於前穴之上(壓祖):被視為不孝、逆氣,有「斷祖源氣」之虞;
- 太近、太高(蓋氣頭):形成「壓穴煞」,不利下穴人與原穴後代;
- 左右交錯亂葬:容易形成「爭氣局」,使整條龍脈氣場混亂,兩家皆受害。
- 砂水影響疊加
共龍之墓若水口共用,一旦後穴對水口有所改動(改水口、築壩、水道改變),也會牽動原穴風水。
三、歷史案例與民間經驗
案例一:江西三僚地區
江西三僚有不少例子顯示:「祖墳立好後,子孫爭葬左右而致亂局,數十年間丁財衰敗」,後來重修墳形、疏通龍脈才得以恢復。
案例二:廣東某地「兄弟爭葬」
兄弟二人皆於同龍脈安葬,因後葬者立穴高於先祖,又破壞水口,導致後數代兄弟子孫彼此不和、家運凋零,地方師傅稱其「爭氣反傷」。
四、解決與建議
- 若必須於同一條龍脈安葬:
- 應找專業師傅審慎選點,避開前穴氣口,且勿直對祖墳;
- 保持合理距離(一般不小於30–50公尺),避免氣場重疊;
- 若能則改於分枝之處,成為支龍穴,仍可得氣而不損本穴;
- 勿築墳過高或過於豪華,以免「壓穴爭氣」。
結論
同龍共脈之墓穴若處理不當,確實會互相影響,甚至導致祖墳氣脈斷絕、子孫運勢受損。這在《撼龍經》、《疑龍經》與《青囊經》皆有警示。風水實務中最忌亂葬、蓋穴、犯氣。宜謹慎佈局,並以敬祖、護脈為本。
前面談到「界氣石」補述說明參考
「界氣石」,確實是傳統陰宅風水與禮制中一種避免新舊墳墓爭氣、混氣的做法,其背後不只是風水層面,也包含祖宗敬畏與宗族界線的禮法觀念。

一、什麼是「界氣石」?
「界氣石」,又稱為「分界石」、「止氣石」、「隔氣石」、「風水界石」,是立於陰宅附近的一塊界石,用來:
- 標示陰陽交界或宗族分支地界
- 隔絕風水氣場,避免新墳侵犯舊穴氣口
- 防止爭氣、壓氣、竊氣
二、界氣石的歷史淵源與傳統用途
1. 禮制意涵
根據《禮記·喪服小記》:「喪有定處,墓有定域」,喪葬之事,需「分域而葬」,避免「混亂宗支、壞禮亂倫」。
2. 宗族分墓地制
明清以來,許多宗族會分支後另闢山頭造墓,若不得已仍於同祖山脈安葬,就會立「界氣石」表示此地氣場已止,後人不得再向前立穴。
例如:
- 江西三僚、廣東梅縣等地族譜記載:「某公之後不得逾界再造,以免犯上衝祖。」
- 福建漳州地區常見石刻「此石為界」或「氣止於此」字樣。
三、風水意義與設置用途
1. 風水上的作用
- 界氣石相當於一種「氣場斷結」的象徵物,立於舊穴的下方或新穴的上方之間。
- 其功能在於:
- 宣示:此處氣場已滿,不可再立穴;
- 阻隔:防止新墳爭奪舊墳餘氣;
- 護脈:穩定舊穴氣勢,避免擾動。
2. 設置位置與形式
- 通常立於舊墳明堂前方下界處;
- 上面常刻字如:「氣止於此」、「分界」、「某公止氣」;
- 材料多用青石或麻石,高約1–2尺,形制不拘方圓,但要穩固。
四、文獻與實例佐證
1. 《撼龍經》語:
「氣以界為止,過界非吾氣」
此句是風水對「分界」與「止氣」最直接的表述。過此界線,即非原來龍穴氣脈所庇,亂點則兇。
2. 《葬經翼》記:
「穴後有人亂葬,當設石為界,以正氣場。」
指明後人亂點穴位時,需以界石分隔氣場。
3. 民間實例:
- 在江西贛州一帶,常見祖墳前設「止氣石」或「宗支止步」;
- 台灣客家地區早期在共同風水穴地也立「分支碑」以防爭氣。
五、結語與實務建議
- 若新墓立於舊墓同龍線上或附近,為避免爭氣破局,設界氣石是可行又有文化根據的做法。
- 可搭配風水佈局:
- 擇適當方位立石;
- 書寫吉祥止氣語句;
- 或由法師行「斷氣禮」、「止氣儀」,增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