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三種在化妝品中極為常見的護膚油成分「角鯊烷(Squalane)、油酸(Ole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對肌膚影響,結果卻挑戰了「天然油脂普遍適用」的傳統觀念,尤其對油性與痘痘肌膚族群...

皮膚是人體重要的保護屏障,持續抵禦著外界的污染物、細菌、病毒、紫外線與化學物質等侵害,同時也能防止體內水分流失,幫助維持人體的健康。
當這道屏障遭遇紫外線、空氣污染、生活壓力甚至是不當飲食所衍生的「自由基」傷害時,就會對皮膚造成「氧化壓力」。接著,皮膚細胞會拉響警報,啟動「發炎反應」。適度的發炎是為了修復損傷,但如果攻擊持續不斷,發炎就會失控,變成一場持久的內戰。慢性的發炎不僅會削弱皮膚屏障,還會導致乾燥、泛紅、敏感、老化,甚至是痘痘惡化。問題:當皮膚同時面臨「氧化」和「發炎」這兩大壓力時,我們保養品中極為常見的護膚油成分,例如「角鯊烷(Squalane)、油酸(Ole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究竟會是皮膚的幫手,還是可能變成「豬隊友」呢?
陽光下的對決:三種油脂的真實表現
根據 Wen-Rong Zhang等人的研究報告 《Oxidative-Inflammatory Modulation of Skin Lipid Metabolism by Squalane, Ole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顯示,以下是三種被廣泛應用的化妝品潤膚油脂成分:
- 角鯊烷──是角鯊烯(squalene)完全氫化後的一種飽和碳氫化合物,其飽和分子結構賦予了它極高的穩定性。
- 油酸(18:1 n-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在分子碳鏈距甲基端第九個碳位置有一個雙鍵結構。雙鍵結構雖然賦予了生理活性,卻也成為氧化壓力的潛在來源。
- 亞油酸(18:2 n-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分子碳鏈距甲基端第六、第九個碳位置有2個雙鍵結構。這也是人體的一種必需脂肪酸,須從食物中獲得。同樣地,雙鍵結構雖然賦予了生理活性,卻也成為氧化壓力的潛在來源。
研究團隊透過小鼠模型和人體皮脂腺細胞(SZ95),模擬了皮膚在受到紫外線照射時的情況,並觀察了這三種油脂所帶來的影響,結果發現:
- 10% 角鯊烷在紫外線照射 6 週後,不會加重氧化損傷或發炎。
- 相反地,5% 和 10% 的油酸與亞油酸組,皮膚皺紋增加(p<0.01)、表皮增厚(p<0.05)和皮脂腺萎縮。
- 基因轉錄組(Transcriptome)分析顯示:油酸與亞油酸組的花生四烯酸相關發炎細胞激素路徑(PTGS2 / IL-1β;p<0.001)上調。
- 在 SZ95 細胞中,0.006% 的油酸與亞油酸顯著增加了脂滴形成(p<0.001)、遊離脂肪酸(FFA)水平(p<0.001)和促炎基因表現(p<0.001)。
- 相對地,角鯊烷既不促進脂滴/FFA 分泌,也不誘發氧化壓力。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與角鯊烷的穩定性形成鮮明對比,油酸和亞油酸在紫外線下展現了驚人的「雙面性」。當皮膚細胞在沒有紫外線壓力下,它們確實能幫助修復皮膚屏障。然而,一旦紫外線壓力過高,它們的「雙鍵」便會成為弱點被攻擊,導致「脂質過氧化(Lipid peroxidation)」連鎖反應,進而加劇發炎症狀。此外,大量衍生的 FFA 會破壞皮膚的酸性保護膜,營造出有利於痤瘡桿菌增殖的環境,對油性與痘痘肌膚族群影響甚鉅。
從上述結果可推斷:護膚品中高濃度的不飽和脂肪酸,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加劇脂質失調和炎症發生。然而,基於飽和碳氫化合物的配方(如角鯊烷),反而有利於穩定皮膚屏障的生理功能,幫助對抗肌膚光老化。
MSMF觀點
當肌膚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面臨「氧化」和「發炎」這兩大壓力時,某些我們信賴的護膚油成分,不僅可能無法提供我們預期的功效,甚至可能「倒戈相向」,成為加重皮膚炎症、老化或痘痘問題的幫兇。
這項研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在日間保養中,務必注意「天然油脂普遍適用」迷思的風險。
- 不飽和脂質(油酸與亞油酸)的兩面性: 在沒有光照的夜晚,它們可能是修護皮膚屏障的好幫手。但在白天,尤其對於油性、痘痘肌膚,當它們暴露在陽光下時,就可能成為加劇出油和發炎的「隱形推手」。
- 飽和潤膚劑(角鯊烷)的優勢: 憑藉其固有的光穩定性與化學惰性,使其能在紫外線照射下,不引發任何氧化或發炎風險,相對更安全地幫助潤膚、維持屏障健康。
- 化妝品配方設計應用(尤其針對油性與痘痘肌膚日間保養): 應選用「飽和結構=光穩定性」的潤膚劑成分,例如角鯊烷或聚二甲基矽氧烷等,這是相對更安全的選擇。而富含高比例不飽和油脂的成分,如橄欖油、葵花籽油等,則需謹慎考量其光照風險。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 &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