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的刺客與暗殺行動
1. 政治暗殺與宮廷陰謀
- 在封建制度下,貴族與王室之間的權力鬥爭常常伴隨著暗殺。 - 例如: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被認為可能遭到宮廷勢力暗殺;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也在宮廷政變中被刺殺。 - 這些刺殺多由雇傭殺手或宮廷內部人員執行,並非專業刺客組織。
2. 刺客與僱傭兵的交集
- 中世紀的僱傭兵團體(如義大利的「康多提耶里」)有時會接受暗殺任務。 - 他們受雇於城市國家或貴族,執行從軍事行動到秘密刺殺的任務。
3. 宗教與異端審判中的暗殺
- 宗教衝突也催生了暗殺行動,例如天主教與異端派系之間的衝突。 - 有記錄顯示,某些異端團體或反教權分子會針對教會高層進行刺殺。
決鬥與「合法刺殺」:中世紀的審判決鬥
雖然不是刺殺,但中世紀歐洲有一種制度化的「合法殺人」方式——"審判決鬥(Trial by Combat)":
- 例如1386年法國的著名事件:"尚·德·卡魯日 vs 雅克·勒·格里斯"。 - 原告指控對方性侵其妻,雙方在國王面前進行生死決鬥。 - 最終原告勝出,被告被殺,並被視為「神的審判」。
這種制度雖非刺殺,但在某些情況下,貴族會藉由決鬥「合法地」除掉政敵。
刺客在歐洲文學與傳說中的形象
- "馬基雅維利式刺客":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利提倡「目的正當化手段」,影響後世對刺客的理解。 - "莎士比亞筆下的刺客":如《馬克白》中刺殺國王的情節,反映了刺殺在權力鬥爭中的角色。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刺客家族":如波吉亞家族(Borgia)以毒殺與刺殺聞名,雖略晚於中世紀,但延續了這種政治手段。
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刺客與刺殺:
古羅馬時期
1. "布魯圖斯與凱撒之死(公元前44年)" - "刺客":馬庫斯·布魯圖斯(Marcus Brutus)與其他羅馬元老院議員。 - "目標":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羅馬獨裁者。 - "動機":反對凱撒集權,聲稱為了恢復共和制度。 - "影響":導致羅馬內戰,最終奧古斯都建立帝制。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
2. "波吉亞家族(Borgia)" - "背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貴族家族,以權謀與毒殺聞名。 - "代表人物":切薩雷·波吉亞(Cesare Borgia)與其父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 "手段":利用毒藥與刺客清除政敵,擴張勢力。 - "影響":成為馬基雅維利《君主論》中君主的原型之一。
近代前夕
3. "拉瓦亞克刺殺亨利四世(1610年)" - "刺客":弗朗索瓦·拉瓦亞克(François Ravaillac),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 - "目標":法國國王亨利四世。 - "動機":反對國王對新教徒的寬容政策。 - "結果":國王遇刺身亡,法國陷入政治動盪。
現代歷史的轉折點
4.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奧匈皇儲(1914年)" - "刺客":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 - "目標":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 "動機":反對奧匈帝國對巴爾幹地區的統治。 - "影響":直接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