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
權謀治國造成風氣敗壞,
實是求是以致國泰民安。
(原65章) 原文/白話
================================
古之為道者,
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
夫民之難治,以其智也。
古時候修養道德之人,
並不會讓民眾對國事清清清楚,
而是使他們不想花心思去了解。
畢竟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
正由於有人玩花樣耍詭計。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也;
以不智治國,國之德也。
因此用權謀詐術治理國家,
將使全國社會風氣敗壞;
以不用權術的方式治國,
國家能夠得到進步發展。
常知此兩者,亦稽式也;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從日常事務中識別上述兩者,
這也就是治國的準則;
保持對治國原則的理解,
正是所謂「高深的德行修養」。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乃至大順。
德行深厚的思維高深啊!長遠啊!
與一般人的想法恰恰相反。
於是施政得以十分順利地運作。
================================
愚:笨傻、無知。
智:智謀、計策。
賊:敗壞,或泛指使壞作亂的人。
德:升也。
稽式:法則、楷式。
詮釋
《老子》裏的「智」指的是智謀權術,也就是俗稱的陰謀詭計與欺瞞詐騙,古人對於「民之難治」的原因早有深刻理解,即在於民間會玩弄智謀、鑽營漏洞的一群人,故曰「人多智,而奇物滋起。」因此為政者不會花費心思使民眾多所了解國家事務,反倒希望民眾顯得無知一些,如此則有利於管理與控制人民。
先秦時期的商鞅把「將以愚之」做到了極致,而在《商君書》有所謂馭民五術:以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等五種策略使民眾變得無知、不敢、不能作亂。其後李斯更是變本加厲,以焚書方式大幅限縮民間的知識傳授,背後目的是要對人民實施思想控制。然而這種做法造成全民素質低下,無法如 管仲治下的齊國以經濟實力見長,若要與群雄競逐僅剩逞凶鬥狠的軍國主義一途,縱使後來如願一統中原,不久依舊落得四地揭竿而起的下場。
以古為鑑,今之為道者採取了與一般人想像相反的做法,故曰「與物反矣」。既然民之難治的病根在於「智」而非「知」,那麼讓民眾「無智」且「有知」不就得了嗎?兼顧了國家治理與文明發展。民多智的原因說穿了便是「以智治國」,而欲使民有知則應施行寡民政策且在教育議題上多所重視。
治國實際上指的是治理政府機構,也就是管理大大小小官員,再由這些官員去負責處理全國各地的事務。領導者以智治國,意味著自身能力條件不足以正當方式進行治理,首當其衝便是各級官員上行下效,除了發生治理不善、欺上暪下、轉移焦點、貪贜枉法等問題外,還會做出控制媒體輿論和壓制反對者的行為。再往外投射到社會群眾,不但加劇了風氣敗壞、不公不義、治安沉淪、謠言四起等現象,還使得民間失去信任而不斷質疑其政策動機,最終惡化了民之難治的問題。
所謂「以不智治國」就是實實在在地把該做的事做好,即〈國策.方略〉提到以無事、無為、好靜、欲不欲的觀念領導政府機構,進而讓民眾得以自富、自化、自正與自樸。按常理說一般人除了追求安居樂業,不就是想著如何「若享於太牢,而春登臺」等吃喝玩樂之事,根本懶得理會政府的施政作為,自然想法單純因而消除民之難治的問題。若不是生活窘迫或早已失去對政府的信任,又如何會去關心各類食安問題、官商勾結貪腐、政策失能欺詐、稅金超徵浪費、舉債掏空國庫等怪象呢?更遑論有樣學樣。
因此領導者應時刻保持警惕,識別政策裏暗藏的智謀詭計,此即所謂「常知稽式」。避免運用權謀手段,而是以更有深度、更加長遠的思考維度來做事,如此方能「乃至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