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
學習訓練能改變言行舉止和行為表現,
教育普及以改善社會風氣與國家體質。
(原62章) 原文/白話
================================
道者萬物之主也,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也。
道理主宰了世間萬物,
是表現好的人之寶貝,
也是表現不好的人所該保有的。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華美的言語詞藻可以靠花錢請人教(寫),
尊貴的外貌舉止也能憑裝扮與練習;
對於人們做不好的部份,
還能有什麼理由放棄呢?
故立天子、置三卿;
雖有拱之璧以先四馬,
不如坐而進此。
因此擁立天子來領導,
設置三大部門來治理;
雖然有人捧著璧玉來換取駟馬高車的顯赫地位,
還不如坐下來增進學識修養。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
不謂求之得,有罪以免與!
故為天下貴。
古人為何重視學習的原因?
並不是說希望得到什麼,
而是能避免招致罪責啊!
所以被天底下人們所重視。
================================
市:買賣。
三卿:古代的司徒、司馬、司空。
先四馬:前有駟馬的高車,意喻地位顯赫。
詮釋
關於道理的學習,常有人問「學這個有什麼用?」意味著要有對應利益才能引起學習動機,畢竟每天忙碌的事物太多了,要攢出時間心思投入學習則將排擠其他行程安排。
然而本章指明學習道理最可貴之處並不在於得到利益,而是避免招致罪責禍患。原因在於這世上有著許多陷阱、誘惑與詭計,一旦不慎涉及犯罪刑責的調查審判,那麼無論積攢了多少財富、人脈、權力皆可能付之一炬,在古代獲罪甚至會導致家破人亡、抄家滅族,就算曾權傾一時、富可敵國又能奈何?,因此古人對於避禍最為重視。
能不能把事情做好的差別在於對相關道理的理解與掌握,故曰「道者萬物之主也」,亦即透過教育訓練能讓人了解原先不懂的事物、對做不好的工作熟練精通,因此應使人們保持學習而非輕易放棄。畢竟知識技術並非與生俱來,縱使國寶級大師也是一步步腳踏實地學習磨練而來,故應在教育方面好好投資避免盲目摸索。
本章亦強調「立天子,置三卿」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指明政府應在教育體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畢章教育事業耗費大量資源,若無政府持續投資與支持,教育制度將顯得零散且缺乏整合。
〈致知.師資〉也提到聖人是善救人、無棄人、無棄材的,應以每個人的特質興趣因材施教,而國民教育水平的提昇意味著整體技術力、生產力的進步,這也說明了教育乃國力根基之所在,故應為國家施政基本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