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貓鼻頭的步道,海風吹得猛烈,帽沿獵獵作響,步伐在風中顯得有些踉蹌。
每一步,都像是在與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拉扯;然而,心情卻異常輕盈,彷彿整個人被藍天與海風托起。
藍天映著雲朵,步道一路蜿蜒向上,像是一條通往天際的彩帶。
風捲著衣角,發出陣陣拍擊聲;空氣裡混著鹽與草的氣息,吹得人眼睛微瞇。
石木椅上的旅人閉眼休息,任陽光靜靜灑落。感覺世界忽然安靜下來,只剩風聲與海的呼吸。
此刻,沒有語言,沒有目的,也無須解釋。
循著步道登上觀景台,旅人不多,時間彷彿在這裡被拉長,只剩藍色的天空與廣闊的海洋。
海面泛著細碎的光,浪花一波一波湧來,重重地拍打在礁岩上,像低沉的鼓聲緊接著碎裂。
遠方山巒如墨,靜靜橫亙在海天之間,如沉睡的巨獸蜷伏在地平線上。
觀景台的告示牌安靜立著,寫著——
「貓鼻頭位於恆春半島的東南端,是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交界處。
因海蝕作用形成特殊的石灰岩地形,其中一塊巨岩形似蹲坐的貓,因而得名『貓鼻頭』。」
相傳明末時期,這一帶經常發生海難,一艘荷蘭船隻在巴士海峽遇難,三名倖存船員漂流至貓鼻頭附近,卻最終仍不幸喪命。
當地居民將他們的遺骸安置於洞穴,並祭拜悼念,於是這片土地曾被稱為「亡番」或「蒙番」。
在海風的呢喃裡,那些消失在歷史的身影,也彷彿仍在這裡。
走到盡頭,轉角出現了一座意想不到的裝置藝術。
像是龍貓的身影,由白色水泥構築而成,背後是藍得發亮的海。
彷彿正靜靜守護著這片土地,臉朝著風的方向,微笑不語。
舉起相機,將這片藍天與海,毫無保留地收進記憶中。
走回路口時,我回頭望了一眼那道緩坡。
海風仍在吹,而我心裡的某些東西,也悄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