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想要翻譯的內容,算是回歸到我的本業領域,是金融相關的新聞。
相信身處金融圈的朋友們,今年上半年應該都過得蠻動盪的,變化莫測的川老大帶來很多課題與挑戰,真是辛苦了。
今天找到了兩則巴克萊銀行觀察上半年金融市場狀況的新聞報導,將它翻譯成中文。
⓵ 「非理性繁榮」指標急遽上升—新泡沫預警訊號浮現? (日文新聞連結)
- 非理性繁榮指標已攀升至單月平均10.7%,超越過往平均的7%
- 潛藏投資人過度狂熱、市場波動性提升之隱憂
在此市場氛圍下,巴克萊銀行用以衡量市場的「非理性繁榮」指標近來急劇上升。此名稱源自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意指資產價格脫離基本面支撐,為投資過熱現象。
巴克萊銀行指出,該指標的單月平均值自二月以來首次突破雙位數門檻,顯示過去市場呈現過熱跡象。
此項指標,是根據衍生性金融商品指標、波動率相關技術分析以及選擇市場所推估的市場情緒等多重因子綜合計算而來,過往平均值大約落在7%水準。
1990年代末的網路泡沫時期及2021年的迷因股熱潮期間,該指標曾突破10%。而當前,該指標已達約10.7%左右的高檔水準。
Roundhill Investments首席執行官馬紮(Dave Mazza)表示:「市場價格已偏離基本面,熱門題材股被視為彩券般的投機標的。」
馬紮也指出,相對強弱指數或估值倍數等多項指標皆再度呈現過熱徵兆,並警告接下來如有負面消息浮現,市場恐面臨劇烈下跌。
投資人動物本能重新燃起的主因,是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談判進展順利的樂觀預期,以及外界推測,川普總統原定本月9日將實施的對等關稅措施可能延後。此外,預期美國聯準會將會降息,亦成為支撐市場信心的一項因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股市在6月27日創下二月以來的歷史新高。
根據巴克萊銀行的觀察,市場過熱現象已出現多項警訊。除了新設的SPAC上市數量增加,加上伍德旗下的ARK創新主動型ETF(ARKK)上漲。與此同時,比特幣、量子電腦概念股,以及所謂的迷因股等未來高度不確定性的標的,都普遍性上漲。
巴克萊銀行的美國股票衍生性商品策略師—斯特凡諾·帕斯卡爾(Stefano Pascale)談到非理性繁榮指標時表示:「若指標持續保持在高檔,意味著投資人可能處於過度亢奮的狀態,同時暗示市場存在波動性放大的潛在風險。」
⓶ 行動股東面對國際情勢不確定性 上半年提案件數減少 (日文新聞連結)
積極推動企業經營轉型或人事變革的行動股東,在關稅爭議、戰爭衝突及川普總統政策不可預測性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採取更為謹慎的觀望立場,2025年上半年向企業提出改革要求的案件數出現下滑。
據巴克萊銀行統計資料顯示,以推升股價為目的的投資家,對企業的提出的改革要求案件,2025年上半年共計129件,較去年同期的147件減少了12%。
巴克萊銀行股東顧問部門全球負責人吉姆・羅斯曼(Jim Rothman)分析指出,經濟指標表現喜憂參半,戰爭情勢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帶來的擔憂,以及難以預期的關稅及貿易戰發展,總總不確定因素,形塑出當前的投資環境。
對企業的改革要求的提案數在去年曾創下歷史新高,今年第一季也較去年同期提升17%,然而目前呈現減緩趨勢。
作為全球知名的行動股東,埃利奧特投資管理公司(Elliott Investment Management)今年針對英國艾莫科石油公司(BP P.L.C. , BP)及慧與科技公司(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HPE)等6間企業提出改革要求,但提案數量僅達去年的半數水準。儘管如此,作為行動股東,該公司資產規模已達創紀錄的88億美元。
此外,去年在市場相對穩定的環境下初次參與的行動股東,今年上半年後期的行動也轉趨保守。
今年4至6月期間,川普總統先是威脅要加徵關稅,隨後撤回,接著又再度宣布將實施關稅政策,引發股市劇烈波動,也使得初次參與的行動股東所提出改革要求件數,較1至3月銳減27%。
然而,羅斯曼的分析認為,提案減少並不代表行動股東已暫停改革攻勢,或者立場趨於溫和。
今年上半年,企業與行動股東間達成和解的案件數達37件,較去年成長32%;行動股東爭取到的董事會席次也增加了16%,共計86席。行動股東的目標涵蓋面廣泛,從工業氣體製造商空氣產品公司(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APD.N)到食品加工業藍威斯頓公司(Lamb Weston, LW.N),均成功取得象徵勝利指標的董事會席次。
行動股東的提案對象仍多集中於美系企業,今年針對美系企業提案件數為60件,與去年的61件大致持平。對日系企業提案數為37件,相較去年的51件明顯減少,歐系企業則減少17%,僅有2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