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差異】從米飯到簽名,細說港臺文化差異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哈哈哈哈,上次更新居然是2023年,我在耍什麼廢~

近況更新,今天2025年3月我持受養人簽證,正式移居到香港啦!(不知道有沒有讀者會好奇受養人簽證的申請過程?🧐)

四個月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不過體會倒是挺多的,藉此以文章來分享我的所見所聞(簡述,不排除未來會有主題式介紹),也希望讓對香港文化不甚了解的讀者對這塊土地能有更深的認識!

以下就是我作為在港台人真實觀察分享,希望可以帶你了解香港與台灣的生活不同,以及你不知道的港台文化差異!


食物與飲食文化

協尋早餐店阿姨

早餐方面,(我個人認為)香港的選擇比較少。多數早晨要返工的港人都是去茶餐廳或是麥當勞快速解決,沒有像台灣那麼多元。

在台灣,早餐有台式、日式、歐式早午餐店可供選擇,便利超商也有非常多早餐組合可以選購,一個三明治或是御飯糰,配上冰美式,總花費不會超過70元台幣(當然兩地生活水平不同,不能這樣直接比較)。

但在香港,在外面吃個早餐可能都要花到100塊台幣,甚至是超過,所以最慳錢(省錢)的做法,就是在家裡自己簡單蒸個饅頭、包子啦~健康又省時!不過我真的好想念台灣早餐店的薯餅蛋餅喔,雖然現在在香港也可以自己買材料來做,不過我也好想念會叫我小美女的早餐店阿姨。😢


為什麼你們的米跟我們的米不一樣?

身為亞洲人,米飯是我們的主食,尤其過去的我幾乎天天吃便當,對我來說,好吃的米就是整個便當的靈魂,好吃的米才能襯托出其他食材的美味!

不過說到米飯,台灣和香港其實有不少差異。首先,香港市場上很流行泰國米,尤其是香氣濃郁的茉莉香米。烹調方式方面,港人習慣吃比較「乾爽」的米飯,飯粒分明、香氣足。

相比之下,台灣米則以在地生產為主,像是蓬萊米、台梗九號等品種都很受歡迎。而台灣人喜歡稍微黏一點、口感軟嫩的米飯,故此,台灣米飯普遍較黏,口感較軟Q,適合搭配各種菜色。

所以當我意識到,在香港吃咖哩時,我必須配上長長的泰國香米,我的世界在那一刻瞬間崩塌了(是有沒有那麼誇張)。在香港的日式料理店還是維持用日本米,這點讓我心裡稍微平衡了一下,不然還真有點難接受啊。

整體來說,台灣和香港的米飯各有特色,反映出兩地飲食文化的差異,也讓我們對「米」這個看似簡單的主食,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人小火鍋是自閉還是衛生考量?

關於台灣常見的一人小火鍋,到底是迎合I人還是基於衛生考量呢?

在來到香港之前,我以為這樣的一人小火鍋是常態。但在香港,大家多半是一大鍋圍著吃,熱熱鬧鬧、吵吵鬧鬧,感覺像是一場社交派對,也很符合廣東話「打邊爐」的用法,顧名思義就是大家圍坐在一個鍋子周圍,一起吃飯聊天。反觀台灣,一個人一鍋,雖然方便又自由,但有時候還會被朋友笑說:「你這樣不會有點自閉嗎?」

不過說真的,從衛生角度來看,個人小火鍋確實有優勢,像是不用共用湯底和餐具,流感季節或疫情時期特別安心。香港那種多人共鍋的習慣,雖然溫馨又熱鬧,但也難免讓人有點擔心衛生問題,尤其是在疫情後大家變得更講究。


街頭風貌與人文特色

能從衣著、妝容一眼辨別港人與台人嗎?

到穿衣和化妝,香港男女給人的感覺比較幹練、俐落,尤其是在港島金融區這一帶。男生大多穿得正式又時尚,剪髮也非常乾淨利落。女生的妝容則帶著明顯的專業感,注重輪廓修飾、眼妝與唇色的搭配,符合那種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作為一個在港的台灣人,我發現香港的生活節奏比台灣快很多,這是我最明顯的文化衝擊之一。

而非金融中心的其他港人(以我居住的九龍一帶舉例),多數都是選擇日系品牌(UNIQLO、GU、無印良品)或是運動品牌為主,鞋子方面都是以舒適方便行走的波鞋(球鞋)為主,整體強調休閒整潔感。

就我看來,台灣年輕人的穿著與香港人的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普遍都受到日本影響,多半偏自然、休閒。不過台灣有一點與香港不同,就是機車(香港稱作電單車)非常普遍,所以台人在髮型選擇上,都是以方便整理,不用另外上髮品為考量。畢竟你也知道,在夏天的台灣騎完機車,脫下安全帽的那一刻,簡直像趕了三天三夜論文沒洗頭的碩士生。


Bouns: 新港人與中國大陸遊客

首先要先定義,何謂「新港人」?較嚴謹的定義會認為,在97回歸後,才移往香港取得身份的,稱為新港人。不過新港人一般是指最近幾年移居香港、取得香港居民身份的外來人士,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東南亞甚至其他國家的新移民(我也算是其中之一)。

他們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舊港人」相對,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這些新港人,和在地土生土長的「舊港人」相比,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都不太一樣,自然會帶來一些觀察與衝擊。

在香港,尤其是遊客多的區域,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穿著紅色單品的年輕女生 — — 可能是紅色小背心、髮帶或洋裝 — — 手拿一台CCD相機,在路牌、街角、甚至馬路中間拍照打卡,風格走的是一種復古「港風」路線。但坦白說,這樣的景象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點突兀。

可能是因為穿搭太過強烈,又或是拍照動作太過刻意,加上她們有時會直接蹲坐在人行道上休息、滑手機、補妝,這樣的畫面在節奏緊湊的香港街頭,看起來就特別不協調。當這樣的「打卡行為」一再出現在公共空間,甚至影響到其他路人通行時,就難免讓人心裡浮現一絲「有礙市容」的感覺。

這或許不全然是「素質不好」,但的確可以感受到,有些人來香港觀光,是用一種角色扮演或主題樂園的心態來體驗,而對場域本身的公共性與日常生活的節奏,可能缺乏一些敏感度。


日常生活的差異

🇹🇼:你有沒有 Line Pay?
🇭🇰:乜嘢嚟㗎?

通訊工具方面,香港人主要使用 WhatsApp,除了與朋友日常聊天,聯繫商家、揾工(找工作),幾乎事事都離不開 WhatsApp。

其實台灣人普遍使用 LINE也是如此,不過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WhatsApp加好友幾乎是靠輸入號碼來搜尋,在加入好友後也可以直接看到對方的電話號碼。而LINE一般都是掃QR-code或是輸入LINE專屬的ID來進行。

不過,作為慣用 LINE 的台灣人,轉用WhatsApp初期確實有些不習慣,加上現在詐騙風險高,電話號碼萬一輸錯或外流,很容易就加錯人,讓人有點不安。😵‍💫

❓想知道香港人也會覺得WhatsApp這樣的設計缺乏隱私嗎?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到1樓!!!

日常生活上的一些細節也滿有趣的。像是樓層標示,香港受到英國殖民的影響,採用的是英式樓層編法:地面層是 G/F,往上才是 1/F,和台灣從一樓開始算起的方式不同,初來乍到時可能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寫日期的方式也一樣是「日/月/年」,不像台灣常見的「年/月/日」或民國紀年。不過我現在已經習慣這樣的標示方式,反而是回到台灣後需要思考個幾秒,才能按下正確的樓層按鈕。🫣


🇭🇰:大鑊啦……唔記得我嘅簽名長點樣
🇹🇼:怎麼可能忘記自己怎樣簽名的?你是不是失智

香港在行政或日常文件上比較少使用印章,通常只需要簽名即可。這與台灣習慣攜帶印章辦事的文化形成對比。而兩地簽名的方式又有不同,在台灣,一般都是以正楷簽下自己的中文名字。不過在香港,簽名代表是簽下「屬於自己的獨特標記」,往往比較像一種個人簽章,字形有時候難以辨認,甚至會帶點花式,講求速度與流暢感。在習慣簽下工整字體作為簽名的台灣人眼裡,港人的簽名簡直就像隨意亂撇。

不過,從隱私和安全的角度來看,香港的簽名通常比較有辨識度,不容易被輕易模仿或偽造。相比之下,台灣習慣用正楷簽名字,雖然清晰,但也因此比較容易被人仿冒,存在一定的簽名偽造風險。簡而言之,就是我也要想出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簽名啦~~~(逃跑)


這些差異或許看似瑣碎,但正是構成了兩地獨特的生活韻味,也讓我在跨越這道文化界線時,能有更多體會和共鳴。希望這篇分享能讓你更了解港台的細節差異,感受兩地生活的趣味。
如果你也是一位在港台灣人,或對港台文化差異有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讓更多人看見我們的觀察!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我拍下手吧!(可以拍不只一下)也可以分享給你正要去香港旅遊的朋友。有任何想說的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啦,不想錯過的話就按下追蹤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erene Lin的沙龍
4會員
10內容數
【求職歷險記】分為求職平台、履歷、面試篇,提供詳盡的資訊給跟筆者一樣在尋職中努力的大家!當中對於不同職類提供選擇平台的建議、手把手帶領大家撰寫履歷,另外也提供了許多面試的小訣竅!例如如何查詢公司評價、面試該穿什麼?面試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又該如何回答面試問題?面試尾聲可以問哪些問題?
Serene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07
上集介紹了粵語髒話的精髓 — 門字五系「𨳒𨳊𨶙𨳍閪」的應用。今天來介紹一些實用又有趣的廣東話粗口吧!(快學起來對付生命中遇到的壞人、爛事吧😡) 到底硬不硬? 首先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上集介紹「𨳒𨳊𨶙𨳍閪」的用法。除了「閪」是指女性的外陰部,其他都是代指男性生殖器。不過男性生殖
Thumbnail
2023/10/07
上集介紹了粵語髒話的精髓 — 門字五系「𨳒𨳊𨶙𨳍閪」的應用。今天來介紹一些實用又有趣的廣東話粗口吧!(快學起來對付生命中遇到的壞人、爛事吧😡) 到底硬不硬? 首先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上集介紹「𨳒𨳊𨶙𨳍閪」的用法。除了「閪」是指女性的外陰部,其他都是代指男性生殖器。不過男性生殖
Thumbnail
2023/10/02
俗話說的好,學語言要從髒話學起,尤其是以粗口聞名的廣東話。(不知道這樣是褒是貶)除了台灣人熟悉的屌你老母(diu2 nei5 lou5 mou5)、頂你個肺( ding2 nei5 go3 fai3)外,廣東話還有許多有創意的粗口,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就跟我一起看下去吧!Lets go!
Thumbnail
2023/10/02
俗話說的好,學語言要從髒話學起,尤其是以粗口聞名的廣東話。(不知道這樣是褒是貶)除了台灣人熟悉的屌你老母(diu2 nei5 lou5 mou5)、頂你個肺( ding2 nei5 go3 fai3)外,廣東話還有許多有創意的粗口,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就跟我一起看下去吧!Lets go!
Thumbnail
2023/10/01
筆者斷斷續續學習廣東話兩年,目前廣東話熟練程度已經遠超台語(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我原本台語就很爛)。不過聽說讀寫這四大類,只有聽力有大幅度的進步。從原本只聽得懂 10%,到現在已經可以領會 80%的對話內容。希望可以透過這一系列的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就接著看下去吧!
Thumbnail
2023/10/01
筆者斷斷續續學習廣東話兩年,目前廣東話熟練程度已經遠超台語(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我原本台語就很爛)。不過聽說讀寫這四大類,只有聽力有大幅度的進步。從原本只聽得懂 10%,到現在已經可以領會 80%的對話內容。希望可以透過這一系列的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就接著看下去吧!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