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ID-19 疫情時,美國聯準會採取無限量化寬鬆的方式,使得全球的貨幣供應量短短2年內上升了20%,隨之而來的是2022年美國聯準會需要激進升息來抑制高通脹,這使得過去保值的債券價格也紛紛下跌。 除此之外,高通膨所導致的購買力被稀釋也是每個人無法閃躲的風險。
全球流動性增加 -> 高通脹導致稀釋購買力 -> 聯準會升息 -> 債券價格下跌
全球貨幣供應量不斷上升,引發高通脹危機
在1971年美國脫離金本位後,代表貨幣是能夠無限增發的,全球 M2 貨幣供應量(註1)從2015年的60兆美元激增至2025年的112兆美元,年均增長率約5.8%。你每年加薪的幅度趕得上它們印鈔的速度嗎?

下圖筆者圈出每當發生經濟危機時,全球央行會採取降息或是「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的方式將資金注入金融市場(註2),待經濟復甦及金融市場穩定後再透過「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T)逐漸收回資金,但資金還未完全收回時,GDP 的增長停滯,遇到下一次的經濟危機時必定再次QE,使得全球貨幣供應量不減反增。

印鈔就像吸毒一樣,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下圖為美國近10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通膨年增率),在2022年竟然一度高達9,雖然經過美聯儲激進升息後,通膨年增率逐漸下降到~3%,但注意「年增率」仍是正值,物價仍在上升,未來還是通膨環境。

債券、長期閒置資金的保值能力將受到高通膨的稀釋
債券已經不保值了
下表是筆者回測短中長期國債在近5年高通膨時期(2020~2025年5月)的績效表現(初始本金 $10,000、績效已計算利息再投入、並扣除通脹率),並使用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VTI)作為 Benchmark。可以發現,債券報酬率在經過通脹率調整後,債券的保值能力基本已消失了。

回測工具 : https://testfol.io/ ,時間週期 : 01/01/2020~05/01/2025
很多人購買債券 ETF 是因為價格穩定且可以配息,卻沒想到遇到高通脹時,債券價格下跌的幅度不輸給股票。

中長期國債仍未能收復最大虧損,長債的價值甚至減半。
如果手上有長期閒置的台幣也需要擔心
當全球貨幣供應量快速增加時,台灣是無法置身事外的,想想這幾年的房價、台股加權指數、國旅花費、巷口的滷肉飯、豪大雞排。
舉一個例子,當你需要花上幾年存一筆錢來應付一筆大的開銷,以台灣過去五年 2020 年~2025 年的年化通膨率 2.09% 來計算,2020 年的 100 萬在 2025 年實際購買力只剩下 90萬(不考慮定存利率,因為體感通膨率肯定不只 2.09%)。
高通膨隨著時間對資產價值的稀釋是如此可怕,接著想想6年期、20年期的儲蓄險吧。

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CPI)。資料來源 : 財經M平方
如果我們每年加薪沒有超過3%,那扣掉通膨後其實是逐年減薪的,再加上台灣為代工出口導向的國家,央行還必須時不時的阻止台幣升值,增加出口競爭力,這反而讓我們在出國的時候,無法享有台幣真正的購買力。
你在努力工作,它們在努力印鈔
試著保護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吧,保護你的購買力
講到這裡筆者不去探討全球政府印鈔刺激經濟是否正確,重點是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它們持續印鈔,也無法躲進深山離群而居、自給自足,那至少要作到保護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不會受到傷害。
筆者建議對於手上4~5年後才會用到的閒置資金,拿其中一部分去投資市值型 ETF(標普500 ETF、納斯達克100 ETF,元大台灣 50 ETF)或比特幣,因為它們的報酬率能減緩甚至抵銷你資產價值受到通膨稀釋的損失。
舉個例子,如果你持有短期(1~3年)美國公債ETF,根據回測2020~2025年扣除通脹率後會是虧損的(初始本金 $10,000、績效已計算股息再投入),但要是將其中3%分配給比特幣(3% 應該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負擔吧...),績效表現就可以擊敗通脹,此外對於4~5年用不到的閒置資金也是一樣的方式操作。

回測工具 : https://testfol.io/ ,時間週期 : 01/01/2020~05/01/2025 ,過去回測不保證未來績效
記住,完全規避風險而不敢投資,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
參考資料
註1 : M1(狹義貨幣供給量)= 通貨淨額 + 存款貨幣, M2(廣義貨幣供給量)= M1 + 定期存款 + 居民儲蓄存款。
註2 : 2008年金融海嘯後加上2011年的歐債危機,美國聯準會一共實施了3輪QE來穩定金融市場,六年來釋放了20兆美金進入金融市場,而2020年因為COVID-19疫情危機,更是開啟各國央行的無限QE,短短2年間全球貨幣供應量增長了20%(約17兆)。
X帳戶 : https://x.com/someday0081
免責聲明:此為高波動性投資產品,比特幣並非適合任何人!請確保您知道其中的風險。筆者非金融顧問不會對金融交易提供任何建議與意見,且無須對投資損益負責,投資人應審慎考量各種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