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所有圖片皆由ReThink團隊提供
在北部發起多場大型淨灘活動的海廢議題及海洋保育倡議組織ReThink今年終於進軍南部、甚至在全台各縣市逐步發起淨灘活動,長期關注他們的我在收到消息時立馬把貼文轉載到讀書會的群組。當時想去的場次在台南極為偏僻的將軍區青鯤鯓漁港北堤,沒有汽車的我根本到不了,很感動的是,這群在兩個月前被我推坑進入環保圈的夥伴比我想象中更踴躍,車子和同伴一下子都齊全了。雖然沒辦法全員到齊,但讀書會結束以後至少還能把大家連結起來,是我覺得自己身為主揪在活動結束後、應該努力承擔起來的工作,畢竟微小的社群有時候更值得經營。
後來我還提醒了一句,那天是夏至喔。有人要臨陣脫逃可以說。兩位夥伴都是第一次淨灘,我覺得自己有必要給人家一點溫馨提醒,不過最後我們三人還是義無反顧地出發了。事實也證明那天的太陽極度晴朗,回想起來仍然很想給到場的所有人一個大大的RESPECT.

6/21淨灘當日天氣極度晴朗,但仍然無法阻止大家前行的決心
淨灘最常撿到什麼?和我們想的完全不同
活動開始之前主辦方先和大家科普了一些常見的垃圾分類注意事項,其中有一項是裝滿茶色液體的寶特瓶,他鄭重其事地請大家無需太認真清空這一類的寶特瓶,因為裡面裝的八成是來自在船上無處解急的航海人員留下的尿液。幸運的是我們在兩小時的淨灘過程中都沒碰到寶特瓶,不過卻撿到了數不清的玻璃酒瓶碎片。
這些酒瓶是哪裡來的呢?其中一位夥伴推測將酒瓶拋擲到海灘上的主人們,可能是在船上工作且無法入境的外籍移工。記憶中玻璃是回收處理成本最低的材質,因此我和夥伴們勤勤懇懇地在細沙裡挖出這些碎片,也想著若是多撿一些、就能減少有人意外割傷的風險,沒想到最後才知道它們的命運也終將被歸類到一般垃圾,有點可惜。
另外,我們原本想象海灘上最常見的垃圾應該是寶特瓶、拖鞋、打火機和一些莫名其妙被人遺落在沙灘上的日常用品吧(比如夥伴就撿到Airpods一對),沒想到花費全場人員最多力氣搬運的,是大型浮具。

佔據台灣海岸廢棄物高達7成的漁業廢棄物
根據2023年海廢快篩統計調查的數據,漁業用品佔了全台海岸廢棄物的7成(69%),這個數字遠比想象中驚人,其中由保利龍製成的發泡浮球又佔了29%、漁網繩索緊追其上(28%)。這些浮具長得很像積木且有一定重量,加上需要先把垃圾拖上堤防、再順著另一側的斜坡下行,才能把垃圾送回平地;於是大家試驗了各種方法,決定排出交錯的人龍隊形,將浮具一塊接一塊地傳遞,減輕每個人的體力負擔。雖然後來大家發現兩人一組把浮具扛回平地或許更有效率,不過當下還是可以真切地體會到人們團結成事的力量所帶來的感動。

大家正排成人龍的隊形搬運大型浮具
在行動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意義
這幾個月在工作和生活的海浪裡頭漂流翻滾掙扎,日子過著過著就開始覺得為環保議題熱血的日子已經很遙遠,好像忘記自己還能做些什麼。那個一直想為氣候變遷、為大量的垃圾做些什麼、對極端氣候感到焦慮的自己,卻連隔壁辦公室的人不認真回收便當盒都無能為力,只能默默生氣。
因此在當天撿垃圾的過程中,一些平時無法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展現的價值觀和特質忽然有了可以溜出來在太陽底下發光的機會,比如經常被評價太一板一眼的個性在堅持垃圾分類的當下終於找到剛剛好的容身之處,內心久違的某一處似乎一點點被療愈。意識到自己如此認真對待手中垃圾的那一瞬間差點熱淚盈眶,那個對某些事情仍然堅持思考,堅持行動,堅持說不的她,原來還在呢。儘管她可能對工作感到麻木或無關痛癢,但並沒有徹底失去對世界上某些事物的執著。
曾經在一位NGO創辦人的訪談中讀到他經常被詰問NGO能為社會帶來什麼價值,而他的回答淡而有力:「不是NGO需要社會,而是這個社會需要NGO。」當時的我是這麼理解這句話的——NGO透過大眾的支持得以持續營運的同時,人們相信的價值觀也透過支持NGO的行動才得以被實踐,雙方互相共生共利。從事行銷企劃工作的自己也經常需要自我拷問:這個活動/產品/內容能給參與者帶來什麼價值?為何他不選擇把自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投入其他事物,而選擇我們?
想著自己為何以及如何在炎炎夏至來到這片海灘,又何以幸運地能為自己在乎的事付諸行動,對主辦方、兩位夥伴和現場素不相識卻同等熱情的同伴們又生出了更深的謝意。

第二次在台南淨灘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