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 書籍摘要

更新 發佈閱讀 24 分鐘

來源:《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更新版)》摘錄,喬納森·海特 著。

前言:10個幸福假設與本書目的

本書旨在探討人類如何尋找幸福與生命意義,並將古老智慧與現代心理學研究相結合。作者喬納森·海特作為一位社會心理學家,透過考察印度、中國和地中海文明中的古老思想,並援引現代科學研究成果,提出 10個關於幸福的假設。他強調,本書的目的並非僅僅介紹積極心理學的最新發現,而是希望探討人類社會互動、獲得內心平靜以及擁有豐盈人生的有效途徑。

書中核心理念貫穿全書,即:「人類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時彼此還會互相衝突。一部分就像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騎象人,能進行自覺的、推理性的思考,但是無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為。」(前言)


第一部分: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分裂的自我

本部分揭示了人類心理的內部衝突,並透過四種「自我分裂」的視角進行闡釋:

1. 分裂的自我,使你產生心理衝突

心理的古老比喻:「象與騎象人」:作者以「象與騎象人」的比喻來解釋人類心理的運作。「騎象人」代表有意識、理性的思考,而「大象」則代表潛意識的直覺、情感與本能。

「我手裡握著韁繩,只要動動韁繩,我就可以指揮大象轉彎、停止或往前走。不過,只有在大象沒有它自己的慾望時,我才指揮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麼,我就根本鬥不過它。」(第1章)

這解釋了人類為何常做出自知不利的行為。

四種自我分裂

  • 心靈與身體:蒙田指出身體各部位(如生殖器、面部表情、腸道)常有獨立於意志的反應,這歸因於自主神經系統和「腸腦」的高度自主權。「腸腦猶如一個區域行政中心,負責處理不需頭腦處理的運作。」(第1章)
  • 左腦與右腦:裂腦實驗揭示大腦兩半球獨立運作,左腦的「詮釋模塊」能為行為編造理由,即使它對真實原因一無所知。「左腦的語言中樞非常擅長編出各種解釋,但卻不知道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第1章)這暗示了「騎象人」的「虛構症」特質。
  • 理性與感性:傳統觀點認為額葉皮層是理性所在,控制原始邊緣系統的情緒。然而,達馬西奧的研究表明,失去情緒功能的病人反而難以做出決策,證明「人類的理性其實非常依賴複雜的情感,因為只有當充滿情緒的大腦運作順暢時,理性才得以運轉。」(第1章)
  • 控制化與自動化: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心理有兩套處理系統。控制化處理(騎象人)耗時費力,但自動化處理(大象)則多軌並行且迅速。自動化系統因演化而近乎完美,而控制化系統則像是「大象的僕人」,提供更好的選擇建議,但「理性,應該只是激情的奴隸,除了服從之外,沒有其他可能。」(第1章,引述休謨)。

2. 是什麼令你幸福

本章探討導致不幸福的原因,並提出改變思維方式的三種有效方法。

阻礙幸福的三個障礙

  • 無能的意志力:控制化系統(騎象人)難以戰勝自動化系統(大象)。史丹佛棉花糖實驗表明,自制力強的孩子懂得分散注意力而非直接對抗誘惑,這是情商的一種表現。
  • 心理干擾:丹尼爾·韋格納的研究指出,越想壓抑某個念頭(如「白熊」),這個念頭就越會揮之不去。這是因為自動化處理系統的反饋機制,導致「我們越想擺脫某個令人不快的念頭,這個念頭就越會陰魂不散地纏繞著我們不放。」(第1章)
  • 冠冕堂皇的理由(道德虛偽):人類在道德判斷上常是先有直覺(大象的判斷),再由理性(騎象人的律師)編造理由來支持。這解釋了為何人們對「亂倫兄妹」的故事會立即判斷錯誤,卻難以提出實質理由。

導致不幸福的三個原因

  • 情感啟動效應:人類的「喜歡計量表」無時無刻不在運轉,即使在潛意識層面也會對事物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並影響後續判斷。例如,佩勒姆的研究發現,人們會對與自己名字相似的詞語產生愉悅感,進而影響職業、居住地和配偶的選擇。
  • 負面偏好(Negativity Bias):人類對壞事的反應比對好事的反應更快、更強、更持久。演化設計使逃避系統(如杏仁核的快速反應)優先於趨近系統。因此,「人類的心理就是會主動去搜尋並回應威脅、侵犯及挫敗,所以我們沒辦法強迫自己從好的角度看事情。」(第2章)
  • 強大的遺傳基因:雙胞胎研究顯示,個人「快樂」的程度有50%~80%歸因於基因,這被稱為「幸福起始點」(happiness setpoint)或「情感風格」。「皮質右撇子跟皮質左撇子不同的情緒反應傾向,從嬰兒時期起便已顯現。」(第2章)

改變思維方式的三種方法

  • 冥想:透過有意識地控制思緒、專注凝神,改變自動化思考過程,馴服「大象」,解除對外物的依戀,從而減輕恐懼和負面想法。
  • 認知療法:由亞倫·貝克發展,教導人們辨識、質疑並修正自己的扭曲思考模式(如貝克的三種錯誤認知:我是壞人,世界可怕,未來無望),從而打破負面情緒與扭曲思考的惡性循環。
  • 百憂解(SSRI):這類抗憂鬱藥物雖非捷徑,但能提升大腦血清素濃度,修復受損神經,從生理層面調整情感風格,讓人以「全新的雙眼,戴著玫瑰色的眼鏡來看這個世界。」(第2章)作者質疑,對於天生悲觀的人,服用藥物或許是平衡不公的皮質缺陷的合理途徑。

第二部分:我們如何相處——大象的力量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的社會互動,探討互惠原則及自我膨脹如何影響人際關係。

3. 互惠

互惠的本能:人類的互惠行為是一種深埋在心中的本能反應,如同動物對特定刺激的自動反應。陌生人之間的禮物往來,往往基於一種潛意識的「回報」需求。

「人類的互惠行為也是一種類似的行為學反應:認識的人給你好處,你會想要回報那個人。」(第3章)

互惠的應用

  • 以牙還牙:這種策略使人類能夠與陌生人合作,因為它鼓勵「有恩報恩、有仇必報」。懂得這點的物種能形成更大規模的合作群體。大腦中甚至可能存在一個「交換器官」來追蹤人情債,在不公平交易時會激發負面情緒(如島葉活動)。
  • 用語言造勢(八卦):八卦是人類超群居社會的關鍵因素。透過言語談論他人的行為,我們能了解彼此的名聲,形成非零和遊戲,並對違反互惠原則的人施加社會壓力。

「流言是我們的一項很重要道德武器,在一個大家說長道短的世界裡,我們不只會報復傷害我們的人,感激幫助我們的人。」(第3章)

  • 模仿,人際關係的黏合劑:人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喜歡的人,也喜歡模仿自己的人。這種模仿行為能促進人際連結,表達「我們是同一夥」的歸屬感。
  • 討價還價:銷售技巧常利用互惠原則。例如,先提出過高要求再讓步,更容易達成交易並讓對方感到滿意,因為對方覺得自己有影響力。

提升互惠技巧:健康的關係來自平衡的施與受,包括適當地互送禮物、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和互吐心聲。模仿行為也是一種重要的連結方式。

4. 自以為是

虛偽的心理機制:人類普遍存在自我膨脹和虛偽的傾向,很難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卻能輕易看到別人眼中的「刺」。

重視道德表象勝過道德真相:丹·巴特森的實驗證明,人們會「道德虛偽」,即表面上選擇公平,但實際行為卻會偏向自利。即使丟硬幣做決定,結果不如己意時,人們也會忽略結果而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選項。

先做判斷,再編造說辭:人類在做道德判斷時,常常是先有直覺上的判斷(大象決定),再由理性(騎象人)編造理由來支持,而非理性推導出判斷。這使得辯論往往流於形式,難以改變對方的真實立場。

「不管你想做什麼事情,你都可以幫自己找到或編出一個理由。」(第4章,富蘭克林語)

無意識的自我膨脹: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的優點高於平均水平,卻在評估他人行為時更為準確。這種「玫瑰色的幻想」導致人們誇大自己的貢獻,低估他人的價值,從而引發人際衝突(如室友爭執,夫妻間家務分工的估算)。

天真實在論:人們傾向於相信自己所看到、感覺到的世界是最真實的,並認為他人應有同樣看法。若有異議,則歸因於他人被自身利益或意識形態所蒙蔽。這導致了「這個世界非黑即白,善惡分明,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古聖先賢對虛偽下斷語:善與惡存在於我們的想法中,我們認為是善就是善,我們認為是惡就是惡。」(第4章)

為何會有邪惡與殘暴

  • 善惡之戰:宗教哲學對「惡」的解釋有二元論(善惡並存)、一元論(惡是幻象)和基督教的混合觀點。心理學上,人們傾向於將自身行為歸為「善」,將他人的攻擊行為歸為「惡」,形成一種「邪惡至極」(pure evil)的迷思,即壞人的動機極其邪惡,受害者完全無辜,而邪惡來自外部。
  • 邪惡與殘暴的四個成因:除了貪婪、野心和虐待狂(極少數),更主要的成因是「自尊心太強及道德理想主義。」(第4章)過度自尊在受威脅時易導致暴力,而道德理想主義(如為「善」或「上帝」而戰)則可能使人認為目的能讓手段合理化,導致大規模殺戮。

如何尋得完滿之道

  • 將人生視為一場遊戲:從《薄伽梵歌》和佛陀的觀點,人生是一場「生老病死輪迴」的遊戲。重要的是依正道而行,而非執著於結果。
  • 不做判斷與共情:禪宗主張「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第4章)認知療法也鼓勵人們質疑自己的「應該如何如何」的信念,並透過換位思考理解他人。
  • 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耶穌和心理學研究(如洛溫斯坦的實驗)都指出,只有當我們被迫審視自己的缺點時,自以為是的態度才會動搖,怒氣才能平息,從而達成相互理解和關係修復。這是一個痛苦但最終帶來解脫的過程。

第三部分:追求幸福的方法——馭象之道

本部分探討幸福的來源、愛的本質以及心理和道德的成長。

5. 幸福來自何處

幸福的兩個原則

  • 進展原則(Progress Principle):人類的快樂來自於「朝著目標前進」的過程,而非目標達成後的短暫滿足。成功帶來的感覺更像是一種如釋重負,而非欣喜若狂。「朝著目標前進比達成目標要幸福。」(第5章)
  • 適應原則(Adaptation Principle):人類對環境變化敏感,但對絕對狀態會鈍化。無論是中樂透還是癱瘓,人們最終會回到自己的「幸福起始點」(happiness setpoint),這很大程度上由基因決定。這解釋了「幸福水車」現象:持續追求外在物質並不會帶來持久幸福,因為人們會快速適應。

古代的幸福假設:佛陀和斯多葛學派主張幸福來自內在,斷除對外物的執著,接受一切。但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並非所有外在因素都受制於適應原則。

幸福方程式H = S + C + V

  • H (Happiness) = 個人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
  • S (Setpoint) = 天生遺傳的幸福範圍
  • C (Conditions) = 生活條件(如財富、婚姻、居住地)
  • V (Voluntary Activities) = 個人可控制的自發性活動

值得你改變的外在因素:某些外在因素的改變確實能帶來持久幸福,且不受適應原則完全影響。

  • 噪音:長期暴露於噪音會持續干擾並增加壓力,消除噪音能帶來持久改善。
  • 通勤:長時間通勤的痛苦難以適應,縮短通勤時間能提升幸福感。
  • 自我掌控感:擁有對環境的掌控感能顯著提升幸福感和活力,如養老院實驗所示。
  • 羞愧:去除導致羞愧的外在缺陷(如透過整形手術)能顯著提升幸福感和自信。
  • 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影響幸福最重要的因素,而長期人際衝突則會持續帶來痛苦。

如何尋找幸福

  • 「心流」(Flow)體驗:希斯贊特米哈伊的研究發現,全身心投入到具挑戰性且與自身能力匹配的活動中(如滑雪、寫作)能帶來深層次的滿足感,這種體驗讓「象與騎象人」完美配合。
  • 掌握自身優勢:運用個人天賦和長處(如透過積極心理學的性格優勢測試)來從事活動,能帶來滿足感和持久的幸福。強化人際關係連結(幫助朋友、表達感激)尤其有效。
  • 避免「奢侈病」(Luxury Fever):羅伯特·弗蘭克指出,人們常花錢購買「炫耀性消費品」(如名牌、豪車),其價值來自於社會比較而非內在效用,導致陷入零和遊戲的「武器競賽」,無法帶來持久幸福。相反,將錢花在「經驗性消費」(如旅遊、活動)上,更能帶來幸福,因為這些活動通常能促進人際連結。

重新思考幸福的假設:雖然佛陀倡導「斷除執念」的「無為」之道,但在現代富裕社會,完全抽離於世俗生活並非人人適用。羅伯特·迪納的研究發現,即使在貧困條件下,人們也能找到生活意義,只要有親密關係和社會連結。作者認為,愛和執著雖然帶來痛苦,但也帶來人生最大的幸福。因此,應採取「陰陽方程式」:幸福來自內心,也來自外在,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

6. 愛與依戀

愛的強大力量

  • 擁抱和被擁抱的需求是天生的:哈利·哈洛的代理媽媽實驗證明,幼猴對「接觸性安慰」有基本需求,而非僅僅是乳汁。這推翻了弗洛伊德和行為主義者「有奶便是娘」的觀點。
  • 愛能戰勝恐懼:約翰·鮑比的依戀理論指出,兒童需要穩定的依戀關係(安全堡壘)才能勇敢探索世界。愛能克服恐懼,提供兒童發展獨立自主的基礎。

依戀,伴你一生

  • 依戀是一種特質:瑪麗·安斯沃斯透過「陌生情境」實驗,發現兒童有安全型、逃避型和衝突型三種依戀模式,這些模式與母親的養育方式有關,且會形成穩定的「內部工作模式」,影響其一生中的人際關係。
  • 不是只有兒童才有依戀:成人的浪漫愛情關係也遵循相似的依戀模式(安全型、逃避型、衝突型)。哈贊和謝弗的研究發現,成人依戀模式與童年模式高度相關,並影響親密關係的幸福感和持久度。
  • 依戀系統的發展:嬰幼兒的依戀對象從父母逐漸轉移到朋友,最終在青春期後期轉移到愛侶。成人之間的性行為,特別是伴隨親密接觸和情感連結,會觸發催產素分泌,強化依戀和施愛系統,解釋了為何性與愛如此緊密相關。

何為「真愛」

  • 「真愛」迷思的挑戰:浪漫愛情不是永不凋萎的激情。它由兩個獨立運作的過程組成:激情(強烈、狂野、短暫,由多巴胺驅動,可能令人上癮)和友愛(平靜、持久,隨著相互依賴和關心而增長)。
  • 激情的消退與友愛的成長:激情通常在幾個月內達到頂峰並逐漸消退,許多情侶在此時分手。然而,真愛是建立在強烈友愛基礎上的持久關係,輔以一些激情。圖6-2展示了友愛在幾十年中持續成長,而激情只是曇花一現。

哲學家為何對愛感到不安

  • 東方觀點:多將愛情視為依戀,阻礙心靈提升,強調斷除感官和性的執著。
  • 西方觀點:柏拉圖和斯多葛學派試圖將愛提升為對抽象美德或普遍真理的欣賞,而非對特定個人的執著。基督教強調博愛和無私之愛(agape),將愛從個體層面擴展到普世層面。
  • 作者觀點:哲學家對愛的排斥可能源於對激情導致理性失控的恐懼,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將身體的「不潔」與「墮落」聯繫起來,以強調生命的尊嚴和超越動物性。然而,人類是超群居物種,需要與特定對象建立親密和持久的依戀關係。

「他人即地獄。不過,他人也是天堂。」(第6章)

7. 心理的成長

本章探討逆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並挑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激進說法。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研究顯示,經歷創傷、危機和悲劇後,人們可能獲得三大好處:

  • 激發潛能與改變自我觀:人們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堅強,增強了面對未來挑戰的信心。
  • 強化人際關係:逆境會過濾出真正的朋友,並讓人們更懂得關愛和體諒他人。
  • 改變人生優先順序與價值觀:人們更珍惜生命,減少對物質的追求,轉向家庭、宗教或助人等非炫耀性目標。阿育王的故事是其一例。

「逆境也有好處,就像又醜又毒的蟾蜍,頭上卻戴著珍貴的珠寶一樣。」(第7章,引述莎士比亞)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挑戰:儘管有創傷後成長,但「逆境必然使人成長」的激進說法缺乏足夠證據。人格特質的改變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個別性調適」和「人生故事」層面的變化。

人格的三個層次(麥克亞當斯)

  • 基本特質:如內向外向,受基因影響大。
  • 個別性調適:個人目標、防禦機制、價值觀,受環境和角色影響。
  • 人生故事:人們有意識地將過往經歷編織成連貫、有意義的個人神話。

逆境可能迫使人們停下腳步,重新評估人生目標,轉向更有意義的方向,並將這些經歷融入到「人生故事」中,使不同層次的人格更為一致。

如何從逆境中獲益

  • 樂觀心態與意義詮釋:樂觀者更能從逆境中獲益,因為他們更容易找出事件的意義。即使悲觀者,若能刻意採取步驟詮釋逆境,也能成長。
  • 文字表達(彭尼貝克研究):彭尼貝克發現,透過寫作詳述創傷經驗,並努力找出事件的意義,能顯著改善心理和身體健康。「一定要用文字,而且是能讓人寫出充滿意義的人生故事的文字,才會發揮效果。」(第7章)
  • 社會支持網絡與宗教信仰:親近的關係和宗教信仰能減輕痛苦,並提供意義和目的。
  • 在正確時機遭遇逆境:兒童時期過度保護會剝奪成長機會。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早期(15~25歲)是遭遇逆境的最佳時機,因為此時個人人生故事正在形成,能最大化地從中學習和成長。

8. 道德的成長

美德假設:富蘭克林認為,培養美德(aretē,卓越、善行)能讓人享有幸福人生。他透過制定美德清單並每天記錄實踐情況,來訓練「大象」養成好習慣。

古人追求的美德:古代文化普遍強調誠實、正義、勇敢、仁慈、自制等美德,並認為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回報。道德教育重在實踐和習慣,而非純粹的知識或邏輯推論。

人為何會迷失在道德迷宮中

  • 單一道德準則的追求:受古希臘科學簡約化和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影響,西方道德哲學(如康德的義務論和邊沁的功利主義)試圖找出單一、普遍適用的道德原則,並強調理性推論,忽視了直覺和情感。
  • 從人格道德轉向困境道德:現代倫理學將焦點從「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人格)轉向「某項行為是對或錯」(困境)。這導致道德範圍縮窄,道德教育變成解決問題的訓練,削弱了美德的力量。作者自身經驗證明,單純的理性說服難以改變行為,內心感受(大象)的觸動才是關鍵。

積極心理學對美德的解讀

  • 六大美德與24種人格優勢:塞利格曼和彼得森的積極心理學,試圖建立一套普適的性格優勢分類,包括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愛、正義、節制、超越(原有的自我)。這些美德的培養能帶來「心流」般的滿足感。
  • 專注於優勢而非劣勢:透過運用和發展自身優勢來改進自我,比單純克服劣勢更有效且快樂。

宗教對美德的解讀

  • 「施比受更有福」:科學研究證實,助人行為確實能給助人者帶來幸福和健康,特別是對老年人而言,志願服務能延長壽命。這不僅是因果報應或基因利他,而是一種內在的回報機制。
  • 「今生來世」與「內在公正」:宗教常透過來世的獎懲(天堂/地獄,因果報應)來鼓勵行善,這與兒童期的「內在公正」觀念(行為本身帶有正義)相呼應。但過於簡化的善惡觀可能導致問題。

美德的未來

  • 社會失範(Anomie):涂爾幹指出,社會規範和約束的缺失會導致空虛、焦慮和反社會行為。
  • 品德的死亡與「價值澄清」:詹姆斯·亨特認為,美國社會從推崇「生產者美德」轉向以「個人偏好與自我實現」為中心的「個性」觀念,加上「價值澄清」運動切斷了與傳統美德的連結,導致品德的喪失。
  • 多元化的兩面性:人口多元化是正義的體現,但道德多元化(缺乏共同道德規範)則可能導致失範。作者主張,應在追求多元化的同時,努力建立社會的共同價值和認同,平衡「合眾為一」的兩個方面。

第四部分:追尋人生的意義——馭象而奔

本部分探討人類對神性的感知、自我超越以及生命意義的追尋。

9. 靈性的覺醒

社會空間的三個維度:人類社會生活不僅有「親密」(水平維度)和「社會地位」(垂直維度)兩個維度,還有一個被作者稱為「神性」(Z軸)的第三維度。

「我其實是在研究人類的道德情操時得出以下的結論:不管上帝存不存在,人心很自然便會感受到神性及神聖。」(第9章)

《平面國》的比喻:艾勃特的小說《平面國》解釋了,像二維生物無法理解三維世界一樣,人類可能因心靈未開化而無法完全理解更高維度的存在。只有經歷震撼性的體驗,才能瞥見這一維度。

人類無法抗拒神聖

  • 從厭惡感之中發現神性:人類對食物、性、身體產物和死亡的厭惡感(噁心)不僅是生理防禦機制,更在文化層面演變為一種「全方位保全系統」,界定人類與動物的界線,將人體視為「聖殿」。這有助於維持人類社會的「潔淨」和「神性」。
  • 神性的道德規範:史威德提出道德規範的三大領域:自主權、群體和神性。神性道德規範強調個人避免墮落,保持純潔和神聖,以達到精神提升。印度教的淨化儀式和其對「污染」的規避是其體現。

提升感與人類之愛

  • 提升感(Elevation):是一種看到他人展現美德(如善行、感恩、犧牲)時產生的情感,表現為胸口溫暖、心臟跳動,並激發見賢思齊的動機。它與純粹的快樂不同,也與對才華的讚歎不同。
  • 與催產素的關聯:實驗顯示,引發提升感的影片能促使哺乳期婦女泌乳,暗示提升感可能與催產素分泌有關,而催產素能帶來平靜、愛和親密感。因此,提升感會讓人心中充滿愛和信任,但這種愛是普世的、無私的,而非針對特定對象的依戀之愛。

敬畏與超越

  • 敬畏(Awe):當面對巨大(物質或觀念上)且超出原有思想框架的事物時,人類會產生敬畏感,表現為一種自我渺小、臣服、驚奇、甚至恐懼的情緒。敬畏能打開我們的思想,創造改變的契機,對宗教皈依有重要作用。
  • 「自由的滋味」與「巔峰體驗」:宗教體驗或服用某些迷幻藥物(如裸蓋菇素)能讓人暫時擺脫自我,體驗與宇宙合一、超越時空、充滿喜樂的「巔峰體驗」。馬斯洛認為這些體驗是人類心靈的基本要素,所有宗教都是從此類真知灼見發展而來。

為何「自我」成了追求精神提升的障礙

  • 「自我」的矛盾:人類的「自我」能帶來長遠規劃、決策、自我控制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但同時也導致假裝、比較和對名利的計較,讓內心世界充滿絮叨和消極。
  • 阻礙精神提升的三個原因
    •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使人困於世俗,無法感受到神聖。
    • 精神層面的改變本質上是「自我」的轉變或削弱,而「自我」會全力反抗。
    • 對享樂與名利的依戀誘使人們遠離美德,宗教視「自我」為撒旦的入口。

「平面國」與文化論戰

  • 現代美國的「文化論戰」(如「藍色州」與「紅色州」)可以用史威德的三種道德規範來解釋。自由派側重「自主權的道德規範」,強調個人自由和免受傷害;保守派則側重「神性的道德規範」和「群體的道德規範」,強調純潔、神聖的生活方式和集體的重要性。

「我認為保守派對道德發展…的了解,要比自由派更加深入。」(第9章)

作者主張,在支持多元化的同時,也應努力建立共同的社會價值和認同,平衡「合眾為一」的兩個方面。

10. 人生的意義

這章探討人生的意義,並最終修正幸福的假設,引出「陰陽觀」。

人生意義的追尋:人們尋求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作者將最終修正的幸福假設表述為「陰陽方程式:來自內心,也來自外在。」(第5章)。

幸福之道在中庸:強調平衡的重要性,融合東西方智慧,結合內省與行動,追求一個和諧、意義豐盈的人生。


結語:幸福自現——平衡為美

本書強調,幸福不是單一維度的追求,而是內外兼修的平衡藝術。透過理解自我的分裂,馴服內心的大象,運用互惠原則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從逆境中汲取成長的智慧,並體驗更高維度的神性與敬畏,最終達到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和諧共處。這就是《象與騎象人》所闡述的幸福哲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ustpassby的沙龍
2會員
59內容數
justpassb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09
周嶺所著《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一書的核心思想、主要論點和關鍵事實,並適時引用原文以加強闡釋。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從渾噩不清的狀態中「覺醒」,擺脫焦慮,提升自我,最終成為思維的舵手,主動創造美好人生。
2025/07/09
周嶺所著《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一書的核心思想、主要論點和關鍵事實,並適時引用原文以加強闡釋。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從渾噩不清的狀態中「覺醒」,擺脫焦慮,提升自我,最終成為思維的舵手,主動創造美好人生。
2025/07/09
川普升級關稅戰,明確表示8月1日關稅日期不變,並揚言對銅、藥品、晶片課徵高關稅。歐盟與台灣仍在與美方協商,美方要求台灣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特別是美牛美豬的標示與基因改造食品等議題。儘管關稅擔憂,台灣6月份出口額創歷史新高,顯示市場有提前囤貨現象。
2025/07/09
川普升級關稅戰,明確表示8月1日關稅日期不變,並揚言對銅、藥品、晶片課徵高關稅。歐盟與台灣仍在與美方協商,美方要求台灣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特別是美牛美豬的標示與基因改造食品等議題。儘管關稅擔憂,台灣6月份出口額創歷史新高,顯示市場有提前囤貨現象。
2025/07/08
詳細簡報文件:美國國債與 AI 發展 本簡報文件旨在回顧兩項主要議題:美國政府國債現況與潛在解決方案,以及 AI 產業的發展趨勢,特別是 NVIDIA 的護城河、AI 運算方式、主權 AI 概念以及台灣在 AI 浪潮中的發展策略。 一、 美國政府國債問題與潛在解決方案 (一) 美國國債現況與
2025/07/08
詳細簡報文件:美國國債與 AI 發展 本簡報文件旨在回顧兩項主要議題:美國政府國債現況與潛在解決方案,以及 AI 產業的發展趨勢,特別是 NVIDIA 的護城河、AI 運算方式、主權 AI 概念以及台灣在 AI 浪潮中的發展策略。 一、 美國政府國債問題與潛在解決方案 (一) 美國國債現況與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