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枝頭的費氏牡丹鸚鵡們
住在恩戈羅恩戈羅國家公園外的旅館時,依上次經驗,非洲連旅館花園都會有好東西,我便咬牙無視剛搭完兩日飛機的疲憊,硬是起了個大早端著大砲出門巡視。
當我認真對著家麻雀按快門時,忽然聽見枝頭傳來一陣尖銳的嘈雜嬉鬧,直覺肯定有什麼奇妙的群居鳥類飛來。轉頭一看,哇!中獎了,好可愛啊!!
一群野生的費氏牡丹鸚鵡靈動地在樹梢跳上跳下、打鬧、理毛、啃啃樹枝與葉子,充滿朝氣與活力。
牠們身上的色彩鮮豔美麗,從藏在尾羽的藍,漸變到雙翅的翠綠,再過渡到胸頸的黃、面部的橘,最後是豔紅的喙。
我一直覺得這個配色十分讓人熟悉,原來是色相環,還是漸層版的啊!真是活生生的色彩學教材,這次造物主沒有打翻調色盤,而是打開了Photoshop檢色器直接輸出。
這些活潑繽紛的身影讓惺忪的我瞬間清醒,馬上進入戰鬥模式猛拍,一邊嘀咕真是太可愛,簡直比 RACE ON 鋭速運動醫學 咖啡因錠還要醒腦。
可惜當我拍得正投入時,忽然有一隻牡丹發出刺耳的尖叫,整群約莫七八隻就從我頭上飛過,轉眼消失在逐漸散去的晨霧之間。牠們只待了不到五分鐘,我連叫人的機會都沒有,只能說早起的鸚鵡有蟲吃、早起的人兒有鳥拍了。
牡丹鸚鵡在寵物市場十分熱門,牠們是牡丹鸚鵡屬的小型鸚鵡,頂多13~17公分大;非洲特有,一共有九種,其中一種是馬達加斯加特有。
牠們的英文超級無敵好記,就叫「Lovebird(愛情鳥)」。
因為牡丹鸚鵡屬的屬名「Agapornis」,正源於希臘文「愛」與「雀鳥」的組合。這完美詮釋了牠們的習性,生性歡鬧的牠們不僅嘈雜喜歡群居,還很專情。公母一旦認定配對,就會形影不離、廝守終身;只要觀察鳥群裡總是互相蹭來蹭去的兩隻個體,那就是一對了!
所以,許多人認為牡丹鸚鵡一定要成對飼養,否則只養一隻要不是憂鬱症,要不就是認定人類當伴侶,要整天黏著飼主不然就分離焦慮,想到就頭大。
圖中是費氏牡丹鸚鵡,原產於坦尚尼亞維多利亞湖草原一帶,名字是為了紀念德國探險家Gustav Fischer而來。
牠們棲息於海拔1,100~2,200公尺間的疏林草原中,這樣的地貌大部分位於賽倫蓋蒂地區,野外數量不少,不是罕見的鳥。但由於寵物市場的需求造成非保護區外的族群數量大減,因此坦尚尼亞早在1992年就禁止野生牡丹鸚鵡的出口了。
飼養這種社會化高智商、大嗓門的鳥兒門檻很高,除了要滿足生理需求,也需要滿足心理需求,大量的陪伴、互動(或養兩隻)以及多元化的環境,都是維持健康與生存的必須條件,否則壓力大就抑鬱。
其實看著看著,這跟咱家咩咩們還真有點像。
她們大概從今年五月開始就不只滿足於吃睡了,開始需要爸媽陪她們玩!發現人不見就開始哎哎!我們現在全力祈禱她們趕快領悟到可以找對方玩,這樣我們就可以當個快樂的風紀股長兼康樂股長,這就是雙胞胎最大的好處!
總歸一句話,聰明的動物不要亂養,他們一定有玩耍與陪伴的需求。
要養,就要有伴他們一輩子終老的覺悟,包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