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知道我們搬家到臺北後,常會打探住宅位置、靠近什麼捷運站、學區是什麼、買多少錢等等,有趣的是,回答後通常會得到2種回應:
- 哇,你家住蛋黃區耶,那邊很方便恭喜你們。
- 喔,那邊算臺北比較偏的位置,要這麼貴喔。
這2種回應,讓我覺得很有趣,為什麼同一個位置,居然有截然不同的評判呢?首先,我們可能得先知道,
到底什麼是「蛋黃區」?從房仲網站上看到的定義,蛋黃區是指「城市的核心精華地段,通常是城市中心區域。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包括交通、商業中心、醫療、教育及娛樂設施,且擁有十分便利的生活水平」(來源:住商不動產網頁)。
再從網友及一些房地產youtuber的看法,臺北市的蛋黃區包括:大安、信義、松山及中正區。然而,再繼續深入探討時,又可以看到諸多不同意見,例如:
- ○○區靠近○○路那邊以前是墳墓,根本沒機能,夜生活很精彩。
- ○○區離捷運站很遠,靠走路最起碼20分鐘,沒捷運要怎麼生活。
- ○○區很多地方很破,年輕人多遷出剩老弱,感覺不到繁榮進步。
因此,又有另一派看法認為不該僅以區域來劃分,而是回到蛋黃區的定義,只要有完善設施,擁有十分便利的生活水平的地方,都可以稱作蛋黃區,反之,即便位置居於精華地段,如果周遭生活不便,也不該被稱是蛋黃區。
但是,被定義為蛋黃區,很重要嗎?或者說,被稱呼是蛋黃區,有什麼好處?除了維持房價及滿足那一點點的虛榮心外,我還真想不出有什麼意義(而且被定義為蛋黃區,代表房價早已超乎想像...)。
在我看來,與其在討論蛋黃區範圍在哪,不如該仔細想想的是
自己適合居住在哪?
首先,你必須審慎的思考以下5大點:
1.家庭成員(包含寵物)。
短、中、長期家庭計畫?結婚?生育?侍奉至親?三代同堂?
2.工作屬性及上班地點。
居家上班?外縣市出差頻率?需常出國?未來升遷調職的可能地點?
3.生活習慣及機能需求。
購物(買菜)型態?運動類別?休閒遊憩設施?車位種類(充電?機械車位可否?)
4.個人堅持及家人意見。
個人信仰或風水顧慮?衛生、聲音接受程度?家人如贊助房款,有無指定擇屋條件?
5.未來盼望及可能規劃。
轉職計畫?孩子寄學區接送方案?家庭成員有無嘗試新興趣或運動?階段性換屋?
以上5大點,如果都能經過審慎思考及綜合考量後的最終抉擇,就是一間最適合自己的房子,住在裡面,就是住進了人生中的蛋黃區,不僅可以省下通勤、採買的時間,增加生活品質,更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而且,或許還能因此讓生涯目標往前邁進,寫下自己精彩人生的每一篇章。
至於這5大點,每點都有很多議題可以探討,就留在之後文章逐一分享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