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國志(裴松之作注時引用的先賢行狀)記載,擔任廣陵太守的陳登,要轉任為東城太守時,廣陵的民眾及官員,因為感念陳登的恩德,竟決定扶老攜幼、舉家搬遷跟隨他一起走,最終陳登曉以大義、好言相勸,才讓他們留下來。
「廣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隨登,老弱繈負而追之」。
值得注意的是,史書的用語是「廣陵吏民」,代表連廣陵的官吏都想跟著陳登一起走,可見陳登在廣陵不僅受到平民的愛戴,也受到官員、下屬的喜歡。
另外,史書記載「共拔郡隨登」,「拔郡」這個詞形容的很貼切,彷彿是想要把整個廣陵郡連根拔起帶著一起走,史書上用了「拔郡」這樣的詞彙,代表幾乎全部的廣陵人民都想跟隨陳登!
為什麼廣陵人民如此愛戴陳登,以致於想要搬家跟隨他呢?想必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陳登可以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所以才想跟隨他一起走。也就是說,陳登在廣陵任內,一定是做了某些政績,而且這些政績是對大家都有幫助、讓大家都有感的,所以才讓廣陵官民覺得,跟隨他就對了。
但問題是,陳登究竟有什麼政績,讓所有的廣陵百姓與官員都如此感激呢?
從三國志(裴注)來看,陳登在廣陵時的事蹟確實很多,像是「明審賞罰」、「收降海賊薛州數萬戶」、「暗中集結軍隊剷除呂布」、「兩度以少勝多打退孫權」等。
其中與地方施政有關的,就是「明審賞罰」和「收降海賊薛州數萬戶」,至於剷除呂布、擊退孫權等事蹟,則與地方建設、造福鄉里比較沒有直接關聯。
就「明審賞罰」而言,應該只有那些案件涉訟於官府的百姓會比較有感;就「收降海賊薛州數萬戶」而言,應該只有沿海居民比較有感(畢竟是「海賊」,活動範圍應該是以沿海為主,更何況,陳登收降這群海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籌組攻打呂布的軍隊,改善當地治安反倒是其次)。(PS.薛州是人名,姓薛名州,不是地名喔!)
也就是說,上述陳登的事蹟,雖然很棒、很厲害,但應該還不至於讓「全部」的廣陵官民都感動到要搬家跟隨他。
所以筆者特別去找了其他史料,赫然發現陳登在廣陵其實有兩件非常重要的政績,足以讓全部的廣陵吏民感恩戴德!
(PS.陳登的這兩項政績,並未記載於三國志或同時代的史料,而是記載於唐朝、宋朝及清朝的文獻,因為如果只看三國志,會找不到相關的記載,所以才會說是「隱藏版」的政績。)
陳登的第一個政績就是「建造灌溉設施」!
陳登擔任廣陵太守期間,發揮他擅長的農業及水利專長,開鑿、修築了「陂塘」,用來灌溉農田。
包括唐朝的《通愛敬陂水門記》、《元和郡縣圖志》;宋朝的《太平寰宇記》;清朝的《讀史方輿紀要》、《江南通志》,都不約而同記載了這個事蹟:
通愛敬陂水門記:「按陂塘本魏廣陵守陳登所設,時人愛其功而敬其事,故以名之。」
元和郡縣圖志:「愛敬陂,在縣西五十里。魏陳登為太守,開陂,民號愛敬陂,亦號陳登塘。」
太平寰宇記:「愛敬陂在縣西十五里,魏陳登為廣陵太守,初開此,百姓愛而敬之,因以為名,亦號陳登塘。」
讀史方輿紀要:「陳公塘府西五十里,與儀真縣接界。後漢末,陳登為廣陵太守,浚塘築陂,周回九十餘里,灌田千餘頃,百姓德之,因名。亦曰愛敬陂,陂水散為三十六汊,為利甚溥。」
江南通志:「漢廣陵太守陳登築塘以資溉田。」、「真州之東二十里有陳公塘,乃漢陳登濬源為塘,用救旱饑...」、「真州揚子縣二十里有塘名陳公,漢建安中,廣陵太守陳登所築,周廣九十餘里...」
「陂塘」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灌溉農田,也可以用來蓄水、抗旱、防洪,功能類似於現代的水庫,只是規模比較小。
要知道,廣陵曾遭到笮融大肆劫掠,後來劉備被呂布偷襲而轉往廣陵,劉備軍甚至還因為糧食匱乏,陷入「人吃人」的可怕窘境。
三國志劉繇傳:「融利廣陵之衆,因酒酣殺昱,放兵大略,因載而去。」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遂使吏請降布。」
如果廣陵有足夠的資源,劉備軍也不至於落魄到這種地步,可見當時廣陵貧困、饑荒的問題是很嚴重的,想必當時的廣陵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陳登上任並建造陂塘後,灌溉了大範圍的農田,讓許多荒蕪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肥沃且適合耕種的良田,自然也提高了農作物的收成,解決了乾旱、饑荒的問題,可說是救廣陵百姓於水火。
因為廣陵人民感念陳登的恩德,喜愛且敬佩陳登的功績,為了表達對他的愛戴與敬佩,因此將陳登建造的陂塘取名為「愛敬陂」(滿可愛的命名理由),也因為陂塘是陳登建造的,所以又稱為「陳登塘」或「陳公塘」。
陳登的第二個政績就是「建造防洪設施」!
清朝的《讀史方輿紀要》、《江南通志》,都有記載陳登「築堰防洪」的事蹟:
讀史方輿紀要:「高家堰府西南四十里。漢陳登築堰防淮,此其故址也。」、「蓋高堰之築,始於漢末之陳登...」
江南通志:「漢建安五年,廣陵太守陳登築堰障淮。按淮安府志,高家堰者,漢建安五年廣陵太守陳登所築。」、「漢陳登築堰禦淮」、「而漢陳登又築高堰以防之」、「漢末,陳登為廣陵守,大興水利,首建高堰,障其東而使之北,淮南千餘里,地無沮洳...」
「堰」是指擋水的土堤,功能類似現代的堤防;「障」、「禦」,就是防禦、阻擋的意思;「淮」則是指淮河。
因為廣陵位處長江、淮河流域,若淮河因暴雨等因素導致水位上漲、河水氾濫,廣陵也將受到影響。
而陳登在廣陵任內,建築高堰堤防,將淮河之水阻擋於外,避免淮河暴漲導致洪水氾濫,成功達到防洪的效果,也讓廣陵人民免於洪災之苦。
總結來說,陳登擔任廣陵太守時,建造灌溉設施(陂塘)、防洪設施(高堰),不僅讓廣陵人民有充足的水源可以灌溉農田,也讓廣陵人民不用擔心家園遭洪水淹沒,光是這兩項政績,就足以讓百姓們感恩戴德了,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明審賞罰、收降海賊這些政績,自然讓廣陵官民愛戴且敬佩,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幾乎全部的廣陵百姓與官吏都想舉家搬遷跟隨他的原因。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陳登建造的愛敬陂(陳登塘/陳公塘),即使到了後世,都還是可以使用!
所以唐朝才會有通愛敬陂水門記,也才會在當中記載「其夾隄之田,旱暵得其溉,霖潦得其歸。化磽薄為膏腴者,不知幾千萬畝」,由此可見,陳元龍建造陂塘,不僅造福當代,更是澤被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