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7年入圍各大影展,同時於金馬影展以黑馬之姿秒殺三個場次的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個人非常喜歡的電影。
雖然自己對同志題材的電影並無特別涉略,當時看過與同志比較有關的電影好像只有超有名的《斷背山》以及比較特殊的驚悚片《湯姆在農莊》(這部感覺也不太算吧?),所以對我來說這個領域還算是挺新鮮的。至於會特別關注這部電影,起先是因為看到許多朋友分享預告,結果自己被燒到,尤其是這部片的主題曲〈Mystery of Love〉加上畫面裡義大利海岸的甜美風情,讓我在上映前就瘋狂著迷。
為了不影響觀影時的投入,特地將借來的小說暫時擱置,決定等電影看完後再閱讀。所幸這部電影完全沒讓我失望——它整體的美好與細膩,深深打動了我。反而在之後閱讀小說時,只覺得像是在補足那些電影中未盡的細節與空白。這也意味著,那段動人的愛情想像,早已在看電影當下,就凝結在自己的腦海中了。
🎥電影大綱

電影的故事脈絡其實相當簡單,講述的是一段難以忘懷的夏日戀情。主角是十七歲的義大利猶太男孩──艾里歐,在一次暑假期間,邂逅了來自美國、同樣擁有猶太血統的二十四歲男子──奧利佛。奧利佛是艾里歐父親的研究助理,正在攻讀博士的他,除了博學多聞,更擁有宛如電影明星般的迷人氣質。他的到來,不僅撼動了這座義大利小鎮原本悶熱凝滯的空氣,也讓艾里歐陷入了青春情慾與情感萌動的漩渦之中。
整部電影的結構其實相對簡單,也帶有一種刻意保持的距離感。與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深入描繪主角內心、鋪陳眾多插曲事件不同,電影選擇了更含蓄的表現方式。正因如此,它反而營造出一種朦朧而迷人的氛圍。全片不靠冗長的對白或複雜的劇情推動,而是由角色本身的張力與火花,撐起整體敘事的情感重量。
🧑角色魅力

由於整個故事本身就是著重在艾里歐在的心理變化,從一開始面對於奧利佛捏他肩膀時的躲避,到後來無法克制跑去他床上亂蹭一通,以及最後彷彿不斷渴求無盡慾望被填滿的舉動,遇到奧利佛所產生的化學變化,從微小的在意不斷擴展成為情慾的火焰,熊熊地燃燒、折磨的他尚未成熟的心志,最後卻又急遽地霎然而止。
我認為電影裡飾演艾里歐的Timothee Chalamet演技真的相當出色,他可以把一個青春期男孩的敏感心靈演得純粹,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從最初猶豫、試探,急於了解性的衝動,到後來無法自拔的嚮往、自卑、依戀於奧利佛的姿態,幾乎是每個人初嘗戀愛時能夠感受到的深刻情緒。

至於電影中的奧利佛給我的感覺就沒有那麼獨特,雖然Armie Hammer本身的長相根本就是閃閃發亮的奧利佛化身,但比起小說裡那個性格更加複雜扭捏、同時總是能夠與艾里歐本質相通的奧利佛比起來,好像僅是個溫柔的好男人罷了。
不過這也不會太過影響觀看時投入的情感,這大概是在於導演在整體氛圍的製造也相當出色,光透過義大利地區充滿張力的陽光、滿溢男性賀爾蒙的雕像銅體、讓人垂涎欲滴的成熟蜜桃、或是兩人房間浴室相通的曖昧感等等。許多兩人情感上的象徵其實已經與景物融合在一塊,既細膩又引人遐想,給人的感覺是舒適而優雅的步調,同時並未為了感官而刻意用過多的情慾場景,這也是我覺得十分少見的。
📖電影與小說的差異

然而比起小說,電影確實無法將情緒做到這麼足,畢竟小說本來就是以艾里歐的內心為出發,所以無論是他一開始那種欲拒還迎的態度是如何發生的(在書中真得拖拖拉拉非常久),以及他到達夢中的高峰──與奧利佛結合後,隔天引起的不適與羞愧感,我覺得都非常細緻地揣摩了一個少年跨過成熟門檻的青澀感。
然而小說更有趣的地方還有可以看到電影裡看不到、更隱密一面的奧利佛,包括裡面後來有談到最初奧利佛發現這種感情的時刻,那種害羞卻又「凝視超越了凝視」的表情。
而從一些小細節如丟在臥室床旁邊的《就說是愛吧》以及他離開前拿走莫內崖徑的明信片等等,也可以發現較為年長的奧利佛並非像真如表面般對戀情游刃有餘似的,反而用一種矛盾卻又深情的方式去克制這段終將結束的戀情。
除此之外,電影也刪掉了許多劇情,像是第三部的「聖格來孟症候群」主要敘述到的兩人羅馬行幾乎只有快速的帶過幾個場景。而差異最大的地方,大概就屬結局的部分,小說結尾他們兩人在聖誕節的相見、十五年後大學城的重逢以及最後的舊地重遊,在電影裡只剩下一通感傷的道別電話,以及男主角自己獨自咀嚼悲傷的場景。

然而我個人認為是著重的角度不同,電影似乎想集中在透過這段夏日戀情造就出主角本身的刻苦銘心與成長,同時帶出過去同性戀者所面臨的壓抑與困境,是比較現實取向的悲傷結局。而在小說裡,儘管兩人最終也是過著平行人生,但短短的幾次相會,仍然可以看出彼此內心依舊不斷地延續「他比我,更像我」那種魂牽夢縈的靈魂伴侶關係,反而是有些夢幻的非正統結局,兩者其實各有千秋。
兩個版本唯一不變的是父親最後述說的那段話,無論是看電影還是小說時,都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就你的立場來說,如果有痛苦,就是照料;如果有火焰,也不要熄滅,不要粗暴的對待它。讓我們夜不成眠的退縮可能很糟,但眼見別人在我們願意被遺忘以前先忘了我們,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了用不合理的快速度治癒問題,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致不到三十歲就已經破產。每次重新開始一段感情,能付出的東西就變得更少,為了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啊!
✒️結尾小碎念

其實我覺得《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之所以能夠引起許多人的共鳴,是來自於每個人與身俱來渴望尋找靈魂伴侶的嚮往,如同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會飲篇》當中論及愛的形式,他將人分作三種,男人、女人與陰陽人,而原始球型人類正是透過太陽、大地及月亮分化成這三種性別,然而宙斯對人類的蠻恨降下災禍,將每個人剖半,導致被分半的人類不停尋找屬於他的另一半導致滅亡。
無論是書中或是電影裡,正是歌頌了這種純粹的愛對於人類的引力,無關於性別、年齡一切外在因素,嘗試去觸摸對方靈魂,重返了一種最原初的狀態,這也是在成長途中我們逐漸抹滅的部分。或許現實是殘酷的,回憶卻是永恆,若你也曾有一段深刻的情感、一個曾經進入你內心的人,當遺忘自己的名字,以他的名字呼喚自我時,將會是一生中最美麗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