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也較前三年更常進戲院。總共收穫 22 部片子,其中 6 部是金馬影展片。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足以選出 top 5。照例不分排名,以時間軸為序。
人要不要跟上時代?跟不跟上又如何?跟上時代就有前途?不跟上就會被淘汰掉?在所有人都求新求變的時代,維持傳統難道不是一種創新?這些問題隱瀰片中,我想應該是沒有標準答案,雖然很多人可能會有自己的答案,答案又可能隨年紀和歷練不同而有所改變。
「同款喔,同款就好」,我給同一位設計師弄頭髮持續至今 15 年,片中台詞「男人是習慣的動物」就是在說我。縱使我嗜飲新酒、好聽新歌,但年過半百之際,人卻是越看老越好。人情亦然,天龍國最缺這個,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常想逃離,但設計師夫家在高雄,難道等她收山後我也要追去下港嗎...
2022 年金馬影展最佳紀錄片,想看很久苦無機會,後來導演蔡崇隆發起進戲院的募資,當然參與,萬分期待,終於等到八月參與了院線首映。映後聽蔡導談心路歷程,收穫滿滿,也解了我一些疑惑,包含為何在戲院望穿秋水,原來導演怕片子賣太好... 無誤!不是玩笑,因為他最擔心的不是秘錄器可能衍生的法律性問題,而是道德問題:會不會影響到當時開槍的那位員警的生活?
移工問題目前在台灣很難解,關鍵是移工沒選票,他們的雇主才有,如果政府政策對移工太好,可能就會讓雇主和仲介不爽,進而自宮選票。怎麼辦?沒人知道,所以蔡導希望透過這片喚起國人道德良知與同理心。常高舉人權大旗的當今台灣,這幾乎在試探所有人的良心。
這部電影絕對需要大螢幕專屬的沈浸式體驗,我幾乎可以肯定小螢幕感受不到細膩的情感。故事以馬來西亞「513 事件」為背景,也是我去年接觸許多場景在馬來西亞的作品之一。參與金馬影展這麼多年來,今年第一次跟到開幕首映,好不容易搶到票坐第二排,離映後座談現場超近。導演張吉安率領萬芳、鄭人碩及眾演員及劇組成員上台話聊,導演講起因為這部電影題材敏感遭到馬來西亞政府不斷「關切」的心路歷程而頻頻拭淚,他也非常感謝台灣電影界的支持乃至榮膺開幕片。
導演林正盛耗時四年拍攝的陳明章紀錄片,看得我跟著片中阿章師一起熱淚盈眶!一部平凡的生命紀錄,卻有不凡情感的美麗片子。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是陳明章的兒子多年來認真學習,繼承了阿爸一手好吉他,《戀戀風塵》主旋律信手捻來輕鬆寫意。電影看完後餘音繚繞,數日迴響不散,索性抓來吉他彈上一段,也順手丟些六七年前平溪拍的照片,情懷就這麼浮出來了。
雖然開頭就說 top 5 不排名,但我還是有心目中的年度冠軍,那就是《可憐的東西》。這片實在酷極,劇本、角色、化妝、場景、道具、特效、攝影、音樂無一不酷,基本上在約莫是上世紀初的背景設定下,將未來前衛與古典傳統極具巧思地表現於以上各方面,畫面華麗復古又生動時髦。女主角 Emma Stone 幾乎從頭裸到尾卻不生情色淫穢感(你不要因為這樣才想去看齁),完全要歸功優異的劇本和編導。也推片中叫做「神」的造物者 Williem Dafoe,演技令人激賞不已。這片超酷,年度必看電影。
Top 5 之外,其餘的像是《日麗》、《藍色巨星》、《奧本海默》、《安賽姆:廢墟詩篇》、《旺卡》都不錯,然後還有一些頗受好評的諸如《芭比》、《富都青年》、《老狐狸》我還沒看,留待串流。
今年是金馬獎第六十年,規模盛大,影展我也看了快二十年。現在的金馬獎廣納全世界華語電影,我們台灣應該是全世界華人社會最自由開放的地方。正因為金馬獎的開放,讓它成為華語電影最指標。我們心胸開闊、廣納百川,只要願意報名的電影不分國籍我們都歡迎,不來的是他們的損失。金馬獎彰顯了我們的價值,繼續邁向下個甲子吧!
九月時在中正廟廣場有舉辦一場免費戶外音樂會,名為「影・響台灣:金馬 60 電影音樂會」。因為免費,我本來覺得沒啥意思;但也因為免費,所以我還是來了。不過不能攝影,因為公視之後會錄影播出,所以我沒留下什麼照片。反正重要的是:這場音樂會,超讚!慶幸我有來!
這兩個小時的戶外音樂會,由高雄市立交響樂團領銜,搭配陳明章、范逸臣、戴愛玲、秀蘭瑪雅、馬念先、康康、四分衛、洪佩瑜… 電影歌曲配上六十多年來的經典電影畫面,有四十年前的搭錯車,也有今年的本日公休;從〈酒矸倘賣無〉到〈同款〉,好聽好看,感動滿滿,意猶未盡,活動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