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執著
捨不得?不甘心?還是五毒作祟?
本章承接前一章「意識」,進一步探討尚未展開的關鍵問題--「執著」。
請你回顧一下:你是否曾經靜下心來,好好檢視過自己的內在?是否曾試著實踐《論語》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你是否冷靜而誠實地回顧自己每一個想法、每一個選擇、每一段情緒?
你是如何思考的?如何行動的?又帶著什麼樣的情緒面對每一次的結果?喜悅、懊悔、憤怒、悲傷……是否也曾在心底自問:「如果當初我選擇了另一條路,會不會更好?」
這樣的思緒與情緒反覆,也許你並不陌生。它的根源,便是--「執著」。
從一部劇談起——《人生複本》
有一部美國的科幻影集《人生複本》(Dark Matter),或許你看過;即使沒看過,也值得在網路上找找簡介。這部劇融合了佛教、哲學與未來科技的想像,帶出一個耐人尋味的主題:當意識可以從身體中抽離、轉移到另一個軀體,我們還是原來的「自己」嗎?還是,那個難以放下、執念深重的心,才是真正的「我」?
這部劇提供我們反思,如同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的真相:你是誰?你執著的是什麼?你放不下的,究竟是人,是身體,是記憶,還是那未竟的願望?是執著於「身分」還是「慾望」?每次轉換身份的痛苦是否正是對自我認同的執著?
沒錯!不管是當下還是一路到最後,我們都要經歷人類各種的正常情緒反應,在前一章我們探討大腦在這些過程的作用,那麼這一章,我們要先探討人性在面對各種事件時的其中一個面向--「執著」!到底有多深?影響有多重?然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能夠「覺察」到「執著」在哪個階段突然又出現了的功夫?怎麼應對?心法為何?
執著的日常型態
執著,往往藏在生活的每個細節裡:一段感情的遺憾、一份工作的不甘心、一句話的糾結……我們總在心裡反覆咀嚼那些已無法改變的過去,彷彿多想一點,就能換來圓滿;但事實是,「愈想愈苦,愈執愈深。」
不信?那麼你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
「當你難過時,是因事件本身令人悲傷?還是你對無法改變的事實的無能為力感到不甘?」
「當你後悔時,是對選擇錯誤感到懊惱?還是因為對失去控制感感到恐懼?」
這些,都是執著。
Ø故事11:蘇格拉底與麥穗的啟示
有一天蘇格拉底老師邀請學生們去麥田裡面,他要學生們找「最大株」的麥穗。規則是在麥田裡不能回頭,並且不能丟棄已經摘採的麥穗,而蘇格拉底會在終點等學生們。但是學生之中有人破壞規則了,有人丟棄了麥穗,有人往回走,但也有些人不停的在尋找最大株的麥穗。等大家都到終點的時候,有些人手上有好幾株的麥穗,有些人連一個麥穗都沒有。於是有人問蘇格拉底說:「可不可以再讓我們挑一次呢?」還有一人問蘇格拉底說:「我剛剛在前面有看到我心目中最大株的麥穗,可是後來都沒看到比剛剛大的麥穗!」蘇格拉底告訴大家說:「人生就是這樣,過去了都不能回去,所以要早一點做出選擇!」
這個故事帶給我的啟示是——有些事要早一點做出決定,而有些事要等待時機。不過時間不會等你的,快樂的時光過很快,相對的不開心時就過得很慢,所以我要告訴大家要把握當下,並做出你覺得是正確的決定。
參考網址: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7/544042
像這樣的故事,換個場景,其實不斷重演!對於這故事所帶來的啟發,是「把握當下」。但更深、更透的體會是:我們的遺憾,來自於對完美的執著;我們的痛苦,來自於對過去的不捨與後悔。
從佛學與心理層面來看執著
佛法說:「萬法皆空,因緣生滅。」當我們執著於某段經歷、某種情緒,便是對「無常」產生了誤解,錯以為一切可以恆久不變。如果你已經知道佛法所說的「身心皆幻」,也明白這道理,你還會執著嗎?
心理學亦告訴我們,人類對於未竟的事件具有「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指出,人類對未完成的任務更難忘懷,也因此更容易執著。未說出口的話、未完成的夢、未能挽回的關係……這些未竟之事,便成了我們心中最深的糾結。
但,若我們換一個視角:那些未竟的、失敗的、遺憾的,會不會正是「為了成就今日的你」而安排的過程?人生中很多事,當下看不明白,經過時間沉澱後才會懂。在人生的旅程中,你永遠不知道會遭遇到什麼樣的人、事、物,也永遠不知道當下做的決定是不是最好的?有些苦與難,當下或許難以理解或接受;但有朝一日回頭看時,才明白人生所遭遇的每個事件,正是生命為你準備的一場又一場的蛻變歷程。這邊分享一則故事:
Ø故事12:真實世界裡的執著——從失去中學習放下
在某場身心靈分享課程中,筆者聽到一位母親的故事。她的兒子在十八歲那年,因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離世。那是她唯一的孩子,一夜之間,她失去了整個人生的重心。她說,頭幾年裡,她每天都活在悔恨與自責中,反覆問自己:「為什麼不是我走?」「如果那天沒讓他出門,會不會就沒事?」
她開始變得封閉,甚至拒絕見親友,也斷絕了與社會的連結。她說,那幾年她並不是「活著」,只是「存在」。但有一天,她無意中讀到一句話:
「孩子不是你的,是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的靈魂。他完成了自己的旅程,也完成了來你生命中的功課。」
她開始學習慢慢地放手。她回憶兒子生前的快樂時光,而不是他的死亡。她將自己多年來的痛苦轉化成文字,寫成一本給失親父母的書,幫助那些也經歷失去的靈魂走出深淵。
她說:「我從沒真正忘記他,但我學會了——愛,不是抓住不放;而是讓對方走得自由,也讓自己活得清醒。」
這段歷程不是遺忘,而是轉化;不是否定情感,而是從情感中找到更高的理解與使命感。
我們終究會明白,有些執著,是因為愛;但真正的愛,是能讓彼此在不同的形態中自由存在。而透過許許多多生活上的故事反饋,讓我們看見,執著可能來自愛、來自驕傲、來自過去的形象;但放下的力量,也無一不是從痛苦中孕育而生。
這邊也需要略微帶到五毒--貪、嗔、痴、慢、疑,這五種情緒或心態,其實是煩惱的的根源,而執著是這五毒的核心[林亞甫1] ,我們談執著、超越執著,其實再細緻點分類,便可以從這五毒深究下去。如果能轉化或超越這五毒,則智慧圓成,能斷除煩惱,究竟解脫。
超越執著--不執著的心法
我們探討執著,是為了學會不執著!
這並非否定情感,而是學會超越,用更寬廣的心,接住生命的每一場來去。因為一切終將過去,只有「當下的覺知」是最真實的。正如佛陀所說:「當下即真實。」唯有活在覺知中,我們才能真正活過每一刻。
但是我們實際上最常遭遇的問題點是,「知道了,卻做不到?」沒錯,很多人會說:「我知道不該執著,但我就是放不下啊……!」
但正如前文所說,當你真正體會到「身心皆幻、萬象皆空」時,你會驚覺,那些你緊抓不放的東西,其實從未真正存在。
我們從「煩惱」這一章,已經粗略知道「斷煩惱」、「不斷煩惱」、「緣起性空」……等概念,也了解在生命旅程中,如何透過智慧去優化生命品質,這裡面涉及到一個技巧:「不執著」!
「不執著」,是一種心的訓練,一種靈魂的成熟。
「執著不是罪,但執著而不自覺,才是苦的根源。」
「不執著」不是勉強自己什麼都不在意,那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操作心法:如何面對自己的執著?
一、覺察:你是否能「覺察」自己的執著正在或何時升起?
二、看見:你是否能「看見」、「看透」自己內心的糾結與貪戀?
三、放下:你是否能在某一刻選擇「放下」、「轉念」或「不再強求結果」
這不是要你壓抑情緒、壓制欲望,而是--在情緒來臨時,學會轉化;在苦痛出現時,學會照見;在慾念升起時,學會放下。因為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被情緒綁架」。真正的智慧,不是「沒有選擇的痛苦」,而是「願意負責並走過」。
執著不是罪,但執著而不自覺,才是苦的根源。
學會放下,不是讓你變冷漠,而是讓你變柔軟;
學會放下,不是讓你逃避,而是讓你更堅定地走下去。
願我們都能在生命中學會這門功課:不執著,但也不逃避;不沉溺,但也不封閉。
那麼,即使處在人間煙火中,我們依然可以練習一種自由。
這就是對自己的淬鍊,不是逃避情緒,而是直面人性弱點,然後,超越它。如同之前說的:「走過低谷,方能涅槃重生。」
《楞嚴經》:「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