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意識
意識?幻?空?
敲打、敲打這顆自以為是的大腦
在歷經生命、輪迴、因果、煩惱等層層探討後,接下來,筆者想進一步探究「意識」這個主題。我們是否曾懷疑過:我們的大腦到底在運作些什麼?所謂的「意識」究竟是什麼?它如何產生?它是否僅僅是大腦運作的產物?還是,我們應該更細緻地分辨「心」、「意」、「識」的不同?
這邊先破題,我們先看一下佛教怎麼說,參照《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十一云:「心、意、識三,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亦即,這三者本體相同,只是從功能與作用的角度,賦予不同名稱與觀察方式。此分類的目的,是為了讓修行者更容易在日常中進行「觀照」與「實踐」。
三者所指的都是一個「心」,但唯識家為了說明「心」的活動過程,而將這三個名詞賦予不同功能,以便告訴大家如何在生活中修行。不過,如果只說三者無別,角度不同,這個大腦應該會升起很多的問號才是!?
破除大腦的幻象——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到這裡,你是否發現,這一章的探討變得越來越細膩,也越來越燒腦?這是必要的!唯有透過不斷地反問、觀察與質疑,才能真正精進覺察的功夫,逐步穿透現象,達到背後的實相。最終,期許能進階到「反聞聞自性」境界。從文字說明而言,我們可以理解為,從現象界的分別觀察,一路邁向法界的不二。換句話說便是「借假修真」。
那麼,我們就先來研究一下這顆大腦吧!這是一個有趣的領域。我們普遍認為,意識是大腦對主、客觀環境的回應與認知,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然而,請務必留意:大腦會騙人!它常常根據過往經驗、慣性模式、情緒偏好,對現實進行扭曲、補足或遮蔽。就如同媒體會用特定的角度建構現實畫面一樣,我們的大腦也在用內建的「演算法」塑造我們所見的「世界」。
這裡,我們不妨暫時接受一個前提:我們所認知到的現實,並不是真相本身,而是大腦依據某些條件、偏好與限制所輸出的「版本」。這一點的理解,是進入內觀修行的門檻,也是破除執著的起點。筆者希望能夠透過各章的反饋,淬鍊心法,讓自己的心理素質能達到相當的高度,從而更有智慧且圓滿的入世及出世。
筆者一定要提醒一下,質疑自己的大腦才只是剛剛開始。如果能夠把大腦所設定的框框架架打破,思維才能有質的提升,見地也才會有廣度與深度。
煩惱的生產線:從資訊輸入到情緒輸出
再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生活在充滿資訊的世界中,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內在情緒的變化,無不經由大腦整合而後形成反應。然而,這一整套的運作機制,本身便夾雜著無數偏差與誤判。以「煩惱」為例,我們往往在有意識的狀態下產生情緒上的痛苦,而非無意識的反應。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煩惱(英語:Annoyance)煩惱是一種內在情緒,常與焦慮、不安、懊悔或對未來的期待失衡有關。這些情緒,正是大腦對種種資訊的判讀與反饋所產生的結果。若我們能洞察這一過程,便會意識到:我們不是被動地「經歷」煩惱,而是在有意識地「製造」煩惱!
換個角度說明一下,如果各類資訊有違反大腦邏輯的,大腦會選擇性忽略或自行腦補,然後,反饋給我們自己!?如果讀者了解這個運作方式,便能看到這個機制並不是完全客觀的輸入與輸出,而是一個有瑕疵的電腦在解讀資訊……,這就是人類意識運作的模式!到這邊,對於自己的大腦運作方式,可否有一定的理解?
打破思維慣性:從覺察開始
到這邊,我們舉例說明一下,若是從「壓力」的角度切入觀察,那前面有點抽象的說明應該會更容易理解、且更容易操作,例如,當我們持續在高壓力的環境中,生理上可能會產生緊張、焦慮或失眠……等症狀,這時候我們的意識可能會覺察到生理的變化,也會感受到種種不安的情緒,從而給出許多理性或非理性的判斷及解決方案,甚至問自己:「我到底怎麼了?」那麼,這一問,就是一個質變的開始。這便呼應了前章所說的:「不怕妄想起,只怕覺照遲。」所謂「修行」,首重於「覺」!唯有開始「覺」,我們才能看清自己內在運作的機制,才有可能超越大腦這個框架。所以,若是不先處理實際的痛苦,一味探討意識本質,只會困在頭腦裡。我們看一下下面這則故事:
Ø故事9:毒箭
在《中阿含經》中,有一個關於《毒箭》的故事。佛陀說,有個人被毒箭射中,卻不願讓醫生拔箭,反而執著地問:「這支箭是誰射的?用什麼木頭做的?箭頭塗了什麼毒?」
他不停尋找答案,卻沒意識到,毒素正在擴散,最終喪命。佛陀用這個故事告訴弟子,世間許多問題即使知道答案,對解脫無益。與其執著於無解的猜想不如專注於解除內心的煩惱,尋找真正的解脫之道。
人生也是如此你可以困在「為什麼」裡,讓自己越來越痛苦,也可以選擇放下執著,先處理眼前最重要的事。
先拔掉毒箭,才能真正前行。
「誰」在質疑我的大腦?——七處徵心
那麼,再往下一層深思:如果是「我」在質疑我的大腦,那麼這個「我」又是誰?若意識是大腦的產物,那麼是什麼在覺察大腦的錯誤?難道我們的身體裡還存在另一個「我」?
這正是佛教《楞嚴經》中「七處徵心」所探討的核心問題。佛陀七次問阿難:「心在何處?」阿難分別回答包括:一、心在身內;二、心在身外;三、心潛眼根內;四、心在內外明暗之間;五、心隨所合處(隨著與法相合而產生);六、心在中間(心在根與塵中間);七、心乃無著(心不會著住於任何一處)……等,皆被佛陀一一駁斥。最終,佛陀指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這段經文的重點在於:我們所認為的「心」,其實並不固定存在於某一處所,它無形無相、周遍法界,超越物質的觀察模式。
Ø故事10:達摩面壁—慧可安心
西天的佛教第二十八祖達摩祖師,在梁武帝的時候來到中國,是為中國禪宗初祖。因為和梁武帝思想不能相契,因此到河南嵩山少室峰去面壁,在那裡一面壁就是九年。這期間,有一位青年叫做慧可,來參拜達摩祖師,請問佛法。
那一天正是寒冷的嚴冬,大雪飄飄,慧可立在達摩祖師的座前,皚皚積雪已經高過他的膝蓋了。達摩祖師還是閉目不語,慧可仍然耐心地等待著。又經過了很久,達摩祖師終於睜開眼睛問道:「你老是站在這裡做什麼呢?」
慧可回答道:「弟子想來求祖師開示佛法。」
達摩祖師聽後就回答說:「諸佛求道,為法忘軀,你用怠慢之心怎麼可能求得無上的大法呢?」
慧可一聽此話,就用身邊的戒刀把一隻手臂砍斷,再把斷臂呈給達摩祖師說:「弟子以此誠心乞求祖師開示。」
達摩祖師知道慧可是可造之材,就說.:「你斷臂求道究竟求什麼道?」
慧可禪師就回答道:「弟子心不安,求祖師為我安心。」達摩祖師大聲喝道:「把心拿來,我為你安心。」
慧可一聽愕然,說道:「弟子找不到心。」
達摩祖師微笑說道:「我已經為你將心安好了。」慧可禪師至此終於豁然大悟。
參考網址: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19926
這小故事點出:「心本無所住,妄想難尋真主體」。
文字的陷阱與智慧的誕生
誠如前述,「心」、「意」、「識」本質無別,但因觀察角度的不同,而賦予不同的名詞與功能分類。這種分類雖有助於理解,但也容易產生誤解與執著。更要警覺的是:我們對語言與文字的過度依賴,往往反成了認知真相的障礙。
若要進入「覺」的境界,就必須從「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開始。從最基本的妄心入手,不斷練習觀照、辨識、放下,直到慢慢觸及真心的光明本質。要注意一點,請用心觀察我們的大腦運作,它會補完、騙人,形成煩惱與執著!
打破框架,見本來面目
簡言之,本章探討意識的關鍵,便是在提醒我們自己,我們的大腦是受到自己本身習性、經驗及思維高度所影響。只要是人,便有其極限!但只要我們開始細緻觀察自身起心動念,便能漸漸覺察情緒的來去、念頭的來源、執著的根本,進而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淬鍊出智慧!若是到此境界,筆者相信讀者同時可以至少獲得一種能力,看透自己與他人間在所遭遇的任何事件時的起心動念、甚至覺察到當下情緒的本質係從何而來!
讓我們試著細讀這段話,感受其中的震撼力:
「一個人的覺醒,1%靠別人提醒、99%靠千刀萬剮,心不死則道不生、欲不滅則道不存、心不苦則智慧不開、身不苦福祿不厚。任何人的勸阻都不會讓你大徹大悟,真正讓你如夢初醒、看透人情世故的,只有經歷吃虧、受傷、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人是喚不醒的,是痛醒的、是被打醒的、是被摔醒的、是被坑醒的;一個人如果不真正在低谷走一圈,他是醒不了的!覺醒得靠自己,成熟在逆境、醒悟在絕境,所有大澈大悟之人,都曾在煉獄掙扎、無藥可救過,把自己揉碎了,再重新捏一個,涅槃重生!」
這段話或許辛辣,卻直指核心:「智慧」從來不是被教出來的,而是從生命的烈火中淬鍊出來的。
所以,那個「本來面目」,不屬於語言,也不屬於觀念。而透過一步一步的淬鍊,把一層一層的「框架」給破除了,最終呈現出來的,便是「實相」、「本來面目」,而非大腦、意識、眼中……所見的「真相」--經驗、記憶、情緒與文化所投影出來的幻象。
總結:從幻化中見智慧
最後,關於意識,是我們連結物質與精神世界的橋梁。欲真正了悟它的本質,就必須捨棄舊有的觀點與思維框架,具備高度敏銳的覺察力,才能避免掉入執著與見解的盲區。唯有如此,方能「轉凡成聖」。
也就是說,本章雖然談論的是「意識」,但修練的關鍵在於:「智慧」,這不僅是對文字知識的積累,更是對自己心性的徹底照見與穿透。如同之前所說,想要獲得智慧,並不是透過別人的教導或是給予而得到,而是經過自身的磨練才能獲得!
讓我們再一次回顧這八字真言:「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萬法歸宗,一法通則萬法通。你能夠看到幻象的本質,便能觸及實相的門扉。這,是進入覺醒的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