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峭春風吹酒醒,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指數越過 23000,那股高處不勝寒的涼意也隨之而來,但望向遠方,山頭的夕陽餘暉仍靜靜灑落。漲多之後的回跌,與真正的下跌終究不同,回頭看這段漲勢,漲必有因,跌亦需由。當市場既無強勢利多,也無明確利空,波段操作難有優勢,選擇回到日內交易,反倒更是對自己有利的戰場。
上一篇談的是波段的構思,這篇則聚焦於日內交易的利基。長線重視方向,短線看重位置與條件。「那何謂利基?」顧名思義,就是建立在“有利的基礎”上。
從行銷來看,產品特性、品牌認同、外部競爭、市場門檻……都是優勢。而利基就像自己以前在投信法人組DS陌生開發時一線業務員手中的「五同」:同好、同姓、同鄉、同校、同事——那些穩定不變的連結,才是最實用、最有效的基礎。交易亦然。真正的利基,不只是本益比、毛利率、均線與技術指標等「分析條件」,甚至進階的型態K、週期共振、濾網也好,都只是進出場的理由,並不構成利基本身。
我認為,一個能長期發揮作用的交易利基,需具備三個特質:
1.存在顯而易見的第三方條件
2.建立在進出場邏輯之上的高度可重現性
3.同時符合個人的財務目標與資金運作方式
如果你要靠捕魚維生,別只想著魚要多,務必找到那條寬廣、魚群固定流經、而你又能反覆撒網成功的水道。魚多但水流湍急難以捕捉;水道可控但一年只來一次魚,這些都不算利基。
找到自己的利基後,接下來就是把複雜的事簡單做,把簡單的事持續做,持續做那些真正有效的事。80/20 法則提醒我們:八成的成果往往來自兩成的關鍵行動。多數人耗費時間在那無效的八成裡,不僅成效不彰,還可能傷了自己的交易心理。
不要再到別人的戰場當砲灰了,我們要設定自己的戰場,定義自己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