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揮家長野健。(林柏年攝影)
文/李欣恬
成立於1828年的德國漢堡愛樂樂團,首次來台演出,今晚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台北站最終場,後天將到高雄衛武營演出。音樂總監長野健在演後座談中特別表示,這次來台的經驗彌足珍貴,與台灣聽眾的互動將成為他和樂團成員心中永恆的記憶。
「音樂的呈現需要作曲家、詮釋者(指揮與演奏者)、觀眾三者共同觸發,缺一不可。這次和台灣觀眾的互動令人動容,這一切將長存樂團與我心中。」長野健說。
漢堡的音樂血脈——港都與自由精神
在座談中,長野健深入剖析漢堡的文化與音樂根源,他指出,漢堡作為德國重要的海(河)港城市,向來對外來文化抱持開放態度,自17世紀起便深受義大利歌劇與歐陸音樂的薰陶,早在1607年,北德地區就已出現融合戲劇與宗教情感的「戲劇式作品」,形成獨樹一格的音樂傳統。
「漢堡的音樂歷史融合了教堂音樂、室內樂與歌劇,不僅啟發了早期的愛樂協會,也為後來的交響樂發展奠定了基礎。」長野健說。
他進一步說明,選擇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作為這次巡演曲目,是因其音樂語言呼應了拿破崙戰爭後期歐洲人民對自由與秩序的渴望,「尤其《第七號交響曲》,節奏裡蘊含的鬥志與希望,是對自由精神最有力的詮釋。」

鋼琴家利謝茨基。(林柏年攝影)
貝七——戰火下的澎湃與溫柔
長野健表示,貝七創作於戰爭、社會動盪的年代,樂曲的節奏與張力正反映了時代的混亂與人民內心的不安,他特別提及第四樂章的強烈節奏與軍號般的推進感,像是聽見戰爭的腳步聲,但其中卻也蘊含著對和平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期待。
「第三樂章引入民間舞曲的元素,有如戰火記憶中一段溫柔的插曲,那是一種人們對過往美好時光的懷念,也是一種不願放棄希望的情感力量。」
利謝茨基——聆聽樂團呼吸的鋼琴家
為鋼琴家皮耶絲代打的鋼琴家揚.利謝茨基,在演後座談中透露,儘管與漢堡愛樂的排練時間僅有短短兩小時,但雙方憑著深厚的音樂直覺與敏銳的合作意識,迅速建立起默契。
「演奏時,我會仔細聆聽樂團的呼吸與動態,根據這些訊號即時調整,這樣才能讓音樂有真正的對話與流動。」
他形容漢堡愛樂雖是大型編制的交響樂團,卻擁有如同室內樂團般的靈活,這對他來說,是難得的音樂體驗。
關於本次演出的節目安排,長野健表示,原本計劃演奏莫札特,但由於鋼琴家皮耶絲身體不適,臨時更換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
然而,這樣的調整反而與貝多芬第七號形成了完美的串連,達成了節目一致性與演出張力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