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是第一位把敘事曲做純樂曲表現的音樂家,獨立於過去其他音樂家搭配詠嘆調的做法,讓旋律本身自己去說故事,聆聽者把共鳴帶進音樂裡,擴充自己的想像。
Ballade #1 in G minor op.23 儼然成為孤獨的我現在可以放肆馳騁想像的所在。
話說是g小調,曲子主題的Sol一直到長長的鋪陳之後才出現,這段鋪陳甚長,故事在哪裡?故事的主題是什麼?
時間座標怎麼給訂?哪裡是回憶而哪裡又是期盼?
故事初始反覆的丟問題出來,從一開始淡淡的悲傷,肅穆,帶出那一股憂傷,接著下來高音部的輝煌搭配著左手奮力觸鍵的和音接續鋪陳直敘之後,排山倒海而來。
貥詰對抗。
帶來不安之後,主題重複縈繞而來,快速地迴旋而上,慢慢地回到小調,在最後幾個小節把輝煌帶出來,終終來到傷感的終點,戛然而止。
那是一種很直觀的情緒湧動。
不會像舒伯特D850或是貝多芬鋼琴協奏曲#2皇帝第二樂章那樣子聽著聽著眼淚緩緩流下的感動,就是一種無以名之、隱藏在澎湃湧動下面的一池憂傷。
深夜時分,我推薦阿勞的版本,有守有為,一點一點地帶著你飛翔。
至于性喜情緒的撩撥的話,新生代的García版本絕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