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氤氳展新綠,汗滴的手
為一盞芬芳而至,異人足跡
撥開暗雲,飄洋過海的風
以美麗孤島之名——

簡介
《異人茶跡》是由張季雅老師所創作的漫畫,故事講述開港通商後的淡水,洋行林立、商船往返,熱愛冒險的蘇格蘭商人約翰·陶德,與穩重謹慎的廈門買辦李春生,攜手經營「寶順洋行」,開拓台灣烏龍茶的花旗國市場,歷經業界亂象、當地人的否定與輕視、茶農的不信任、官府刁難、競爭者的挑戰等重重難關,使烏龍茶揚威世界。
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漫畫,本作絲毫不枯燥,細膩生動地勾勒出19世紀的北台風貌,帶領讀者們循著異人的足跡,認識當年的經濟、民族與社會情勢,以及從採收到外銷,你所不知道的茶產業。同時,這也是兩位「台茶之父」在台灣史、茶業史所寫下勵志而精彩的一頁!
心得
沒有試過怎麼會知道呢?
做烏龍茶起初最大的困境,莫過於大眾的不認可。 嘗試新產品的風險極高,與其冒險一試不如安於現況,加上當時的茶業亂象與種植大菁的盛行,人們往往以一句「不可能」否定之。萬事起頭難,跨出充滿不確定性的第一步最是令人遲疑。是什麼令陶德勇於挑戰這條未知的嶄新道路?他那冒險家的性格固然缺少不了,但燃起這份夢想的一片翠綠更是關鍵。目睹山間茶園的風光後,一連串深入探勘使他足跡遍佈北台,這些行動正是他深受打動的具象化,只為讓孕育出理想的作物能夠發揚光大。在萬眾輕視、否定的時候,他依然堅守信念,相信那不被任何人發掘、彷如璞玉的潛力,一步一腳印,親手開闢出「可能」。我想這「起而行」的決心、對自己直覺與理想的「相信」,以及嘗試的「膽量」,正是砌成可能性的磚石。
覺得「這樣就好」,才是真的輸掉了啊!
跨出第一步相當艱難,而重挫過後再次嘗試則需要更大的勇氣。一度損失慘重的農民們,面對種植新茶,寧可故步自封也不願承擔風險。另一方面,則是年輕農民的不甘——機會降臨卻使之流失的不甘、困於現況的不甘、不能「再拚一次」的不甘。至此,春生察覺農民們心中嘗試和放棄的交戰,以及對契機的渴望,他的一番喊話點醒眾人:歷經一次打擊,容易使建立起的信心崩毀,變得患得患失,然而一時遇到挫折可以重頭來過,無以預料的轉機隨時可能降臨,能否掌握住卻是取決於一個人改變的意願與決心。當我們因此陷入自我否定並逃避機會、選擇妥協時,我們欺騙內心它並不存在,殊不知是自己主動離之遠去,安於畫地自限的牢籠裡。意即我們「認定」了無法轉變時,這才是真正的失敗。
風險的另一面,也有希望存在。無論結果如何,放手一搏時,我們至少能夠找回那位眼底閃著光芒、描繪著未來的自己。
接著聚焦到地方勢力與政治情勢,本作最大的一次重挫——艋舺租屋騷動,揭示了當時多元民族社會中的對立,以及人性的不同面貌。此段有不少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登場,更提及過去的大規模械鬥事件——同安人對上三邑人的「頂下郊拚」。追根究柢,爭鬥無非是為了利益與生存,事件過後,實在沒有必要再為仇恨而仇恨。然而實際上,族群間的衝突往往造成深植彼此之間的敵視,比起事件本身更難以平息,導致長期對另一方建構起普遍的印象,並一概而論,凡是和對方同族群的人就看不順眼。另一方面,艋舺也是對異國人敵意甚深的地域,倘若牽扯到經濟利益更一發不可收拾。在此等情勢之中,更顯陶德所秉持之態度的可貴。即使受到刁難,仍不願以偏概全、先入為主地看待所有人,不如說這是充斥對立與敵視的社會裡更需要的觀念。現實中我們遇到的人們,也是有眼中盡是名利之人,以及講求道義者,這時唯有捨棄因為「表面」而造成的偏見與誤解,才能看清一個人的本質,也是一種尊重。如果多數人都帶有此種態度,大可以消弭不必要的仇視與爭端。反之,再敵對的前提下,即使政治或商業上成了贏家,也無法改善彼此的關係。
表面的事件大多只是導火線,背後牽涉的長年敵意、人性自私、野心,以及欠缺理解,諸多因素交織而成的衝突,正是如此令人感到複雜與無奈的事物。

我會盡一切努力協助你。
不光是要克服來自外界多方的難題,陶德與春生意見的相左也是一再迎來的挑戰。精明幹練而行事謹慎的春生,碰上思想跳脫、豪放不羈的陶德,往往容易發生摩擦。縱然如此,時有的爭執卻促進對彼此的理解,並用與以往不同的觀點看待事物,由此拓展視野,兩人也變得更加契合。同時,雙方相異的特質也能夠相輔相成,互補彼此的不足之處。因此這些看似不愉快的相處過程,反而可說是人之間形成認可與信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以春生而言,若人們總是根據以往經驗下判斷,拘泥守舊,有時反而成為束縛。注入新氣象的環境與情勢瞬息萬變,嘗試脫離長期依恃的經驗與思想,以全新的心態迎接之,跨出的步伐便少了牽制,得以與變遷的社會並行。春生歷經迷惘,也有過自我懷疑,但在一步步向目標邁進的過程中,他逐漸明白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與職責,以及「如今的成就是所有人共同造就」這項事實,因此累積起自信,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與相扶持前進的夥伴,勇於大膽靈活地付諸行動。從廈門買辦到大稻埕李春生,足見他的成長蛻變!
「持續」真的是很困難的事情......我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試著和這片風景持續下去。
另外, 兩人也不斷摸索著理想和現實考量的平衡。春生作為「現實」的一方,這讓他經營有道,並下出明智而理性的決斷,為陶德難以控制的行徑「緊急剎車」,無疑是烏龍茶邁向世界的重要功臣。然而,並非不符合利益與成本考量的事就毫無意義。有了陶德的引領,春生才得以察覺許多著眼現實、經濟無法看見的重要事物——或許是內心的掙扎,對爭端的深沉感慨,被認同的渴望......也就是交織於這片土地上的「人情」。唯有敞開純粹「感受」的心胸,這種缺乏實體卻珍貴的事物才不會遭到忽略。關於這一點,陶德的體察比任何人都深。即使流著洋人的血,他愛著這片土地的心卻是不容否定。陶德的行動並非全是為了利益,而是深入去了解、感知台灣的風土民情。即使外銷花旗國的目標達成,他為何在台灣本土持續推廣?陶德不僅察覺參與製茶的人們渴望被看見、肯定的心,我想他一定也期望本地人能感知來自這塊土地的芳醇,去知曉他們生活之處值得驕傲的事,並且極力將他心中的悸動傳達給眾人,好讓它不再只是偶然、不只有他一人重視,而是扎根於斯。烏龍茶對陶德而言,不是沒錢賺就斷然捨棄的獲利工具,他想開拓的是讓熱愛事物長存的長遠之道——發揚、守護並延續。這也能解釋之所以在茶葉投資成為熱潮以及價格崩盤之際,始終堅持保守的原因。勇敢大膽的嘗試與保守行事看似相反的兩回事,卻同是為了保有初心——在不被看好時跨出腳步,衝過頭、迷失自我前懸崖勒馬,如此一來,方能與夢想長遠走下去。我想這一切就如同陶德所說「純粹地想做些什麼」吧!令人欽佩的是那能夠徹底實踐的精神。
彷彿將陶德的視野呈現給讀者們,這部作品細膩描繪19世紀和我們生在同一片土地、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人們,他們的生活與感情,真摯訴說其中的迷人之處。雖然是距離遙遠的歷史,這些人物的互動、面臨的挫折、展現的熱愛都讓人相信他們曾經存在過,而這也正是本作的魅力所在——一個關於烏龍茶之父的故事,雖然是開拓市場的旅程,卻並非著墨於商業,而是誠摯的敘寫情感、台灣昔日面貌、主角們突破困境的過程、獲得的成長,以及每杯茶背後的付出。
在貿易行銷裡說一個商業之外的勵志故事,在既有的史實裡創造出欲傳達的內涵,這就是本作匠心獨運之精隨。
構成一杯茶的究竟是什麼?
每杯再普通不過的茶,都得藉由一雙雙辛勞的手,才得以享受其芳醇。
採青、萎凋、炒青、揉捻、揀茶、焙火、拼堆、包裝......本作帶著我們認識製茶的一道道工序,由此方知「一日知所需,百工斯為備」,我們平時所食、所飲、所用無不是許多人在不起眼之處努力付出的心血結晶,茶亦不例外。參與製程的人們在不同領域裡發揮著職人精神,投注熱情、追求極致,從可見到不可見的每一處,含藏無數心力,最終匯滴而成手中這杯茶。茶之所以芬芳甘美,不僅在於茶葉本身,當我們懷著飲水思源之心品嘗、感受,每位參與者當下的情感、心思將會融合於溫存之中,向我們訴說。
四溢茶香、喉間回甘,在在提醒著人們當思其來處不易。
總結
從做烏龍茶外銷花旗國、租屋騷動後改以大稻埕為據點,直到價格崩跌期間開拓南洋市場,這個故事,正是不停另闢新路的過程。沒有「現實」是和我們心中的理想藍圖全然吻合、一帆風順的。猝不及防的變故、挫折 ,迫使人們改變方向,甚至停下腳步。然而那些無法預料的岔路,反能造就筆直平坦的大道無法抵達的風景,人生的精彩亦由此而來。不忘初衷、秉持信念非得永遠透過同一條途徑嗎?一旦初衷和信念還存在人們心裡,任何轉彎都可以是殊途同歸。
你能相信嗎?前人諸多掌故,全濃縮在手中小小一杯烏龍茶裡。在此邀請你細品《異人茶跡》,踏上綿延至今人腳下的茶香之路,來趟北台時光之旅,見證台茶的繁榮歲月,以及一場從零起步、跌宕起伏的傳奇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