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綾羅的囹圄,一絲一縷織進那些煩雜碎語
掙扎著掀開層疊的帳幕,三寸金蓮也好,自在大腳也罷,一步步趨向,自己的燦爛

簡介
《守娘》是由小峱峱老師創作的漫畫,故事以清代台灣為舞台,講述急欲掙脫婚姻束縛的潔娘,在一場儀式中邂逅了高雅淡漠的仙姑,進而揭開一樁樁女子失蹤、冤死、拐賣的案件。勇敢無畏的潔娘逐步發掘真相,也得知了仙姑的真實身份。脫離社會觀念的自由是否存在?等待著她們的未來,是現實的殘酷,抑或是.....?
本作特色在於經過作者細心考證史料,巧妙融合當時的社會風貌與文化──民間五花八門的習俗、離奇案件、鬼神傳說,與對女性處境哀愁而寫實的描寫交織,著成一部唯美而驚心動魄的古典畫卷。
闡述感想之前,不能不提本作的作畫之優秀。《守娘》的畫風可謂獨樹一幟,將漫畫結合水墨與渲染手法,充滿東方風韻,並大膽使用大面積的墨色,藝術風格非常匹配故事本身的氛圍,驚悚與華美兼具。時而融合傳統剪紙藝術元素,更添幾分鬼魅。同時,其分鏡排版不同於一般漫畫,整體畫面充滿張力,並隨著劇情推展靈活變化,絲毫不落窠臼,實是一場令人拍案叫絕的視覺饗宴。
心得
這種人生,也算尋常嗎?
甫一翻開書頁,我彷彿聆聽到一陣幽深長遠的嘆息。殘酷晦暗的清代女性歷史,藉著這則故事逐漸展露──
換肚、溺女嬰、化女轉男、纏足、拐賣......
打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們便承受全家人的失望,甚至被剝奪存活的資格;婚嫁是唯一的道路,一代代受其束縛,下半輩子的命運全繫在上頭;無法獨立自主,只得依附夫家,報官亦只能由男性代理,再加上官府的漠視,導致她們孤立無援,遭遇拐賣利用時往往無力反抗或求助;從舉止儀態,到塑造賢妻良母的教育,以及纏足的陋習,無不是為了滿足世人眼中的「賢淑」。
社會觀念深重的枷鎖,使女性難以翻身,只得學著忍耐、逆來順受,接受「理所當然」的待遇與命運。藉由這個題材,以及當時生活樣貌的深刻描繪,本作引出對於性別議題的探討與批判,以及我們現代人對現況的反思。在這個相對平權的年代,世界的某些角落仍然存在因性別而受迫害、限制的情形。到了今天,距離完全的平等依然有一段漫長的路,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亦並未徹底解決,不容忽視。我們既身為有能力的人,更應該挺身為這些人發聲,並伸出援手。
眼前的苦難,神都救不了,何況是鬼?
「守娘」正是清代府城三大奇案中,一樁烈女冤案的主角──有「最強女鬼」之稱的陳守娘。但是本作卻顛覆以往的鬼怪傳說,並非重於描寫鬼怪冤魂的凶惡駭人,而是事件背後,反映出的男尊女卑,以及陰險的人性、哀愁與無奈。由此可知, 比神與鬼更恐怖的事物,正是人心。社會大眾的意念、期望集結起來,形成那令人不得不屈從的壓力,就足以迫使女性深鎖進無形的樊籠。至於藉著他人弱勢為非作歹,或是選擇漠不關心,亦是人心驅使。故事中的郭公子說道,神與鬼的世界還有天庭或陰曹地府來解決,但人間就算有報應也是下輩子的事。所以這輩子,不如靠自己吧!人心的力量足以迫害他人,卻也能使一個人在周圍的一切都要他依從歸順時,仍然堅毅不屈,保有自我,穩健踏實地在人生道路前進──這生在艱困環境的強大堅韌,正是我從兩位主角身上看到的。她們性格迥異,一位生前一輩子活在束縛中,並於千鈞一髮之際死守貞操;一位則是踩著自在大腳,不向傳統低頭,試圖追求自由人生。同樣的是,她們展現出對周圍相同境遇女性的關懷,即使社會對待自己亦如此嚴苛,卻不以怨恨施行報復,反不忘拉他人一把。我認為身處那樣的時代中,還願意展現此等同理心更顯可貴。兩人不任由命運與社會將她們吞沒,而是摸索、領悟出自己能夠認同的濟世之道。她們能夠做到,有幸生在這世代的我們又有什麼道理無法達成?
我知道妳可以走得很遠。
身處這樣的時代,更凸顯潔娘這位少女的特別。她善良有正義感,性情不肯隨波逐流,更不願過這種只得聽天由命的日子,而是試圖掌握自己的人生。那顆自由的心,讓她不因為「理所當然」而被禁錮,能夠引領她看見開闊的道路。潔娘所秉持的人生態度,不僅在任何世代都難能可貴,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逆來順受需要忍受痛苦,卻也是一種輕鬆的選擇,因為不必展現異於常人的一面;反之,選擇不與世俗同流,掙脫束縛,卻需要莫大的決心與勇氣,因為你將面對的,是和整個社會的反抗,這也是最令人卻步的一點。即使如此,她不讓社會觀念扼殺多數女性被迫埋沒在內心深處的自我,而是懷抱著夢想、直視眼前的道路,並且腳踏實地邁進,也體現了反抗,不見得要公然示威,而是傾聽內心那道聲音,忠於信念,不因外界的壓力而動搖。
我想與這樣一位少女的邂逅,也是守娘的救贖吧!在她看來,秉持著如此心性的人,和她身陷忠貞規範與家計困境的夾縫中的苦短一生不同,必定能走得長遠,大概也十分慶幸殘酷的社會現況下仍然有這樣的人存在。所以最後她對潔娘所說的那番話,不僅是對她未來的肯定,也是對這位能夠和自己走上不同道路的少女,誠心的祝福。

麥芽糖的含意
守娘為何用麥芽糖便足以安定那些作祟的女嬰幽魂?就算承受家人的怨念,甚至化作厲鬼,她們的本質依然是單純的孩子,渴求的並不多,享有由糖與玩具交織的童年就已是最大的幸福。因此一塊麥芽糖,就能讓她們知道,有人願意對這些遭人捨棄的小小生命予以一絲關愛。另一方面,麥芽糖也象徵了守娘生前、死後一連串經歷,看盡人間悲歡後,最終的頓悟。她不再是滿腔怨恨的冤魂,更不再當一個只能旁觀苦難的幽鬼,而是選擇投身人間、街坊,真正貼近人們的生活,給予女性艱困生活中一口甘甜,從此和她們甘苦與共,默默支撐、守護──這是她「看得夠多」才能發揮出的同理心,是她放下過去的晦暗才能看見的嶄新道路,也正是獨屬於守娘的溫柔,幫助他人的同時,亦拯救了自己的心靈。
總結
一人一鬼在此有了短暫而美麗的交會──縱使短暫,卻對她們的往後都有重大的影響。守娘體悟出自己的修煉,而潔娘則看見自己想要成為的樣貌,並邁步前進。從《守娘》這部作品,你能揭開清代台灣的歷史面紗,看到當時社會的殘酷苛刻,以及生在這個世界裡,一朵朵支撐看似柔弱的身軀,綻放的綺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