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薦的是紀錄片:《我們的海洋》、《我的章魚老師》(適合低潮想放空又不想太空的)個人感想:

照片我只看過北極熊躺在ㄧ小塊冰山,卻看不到氣侯異常,海豹不斷努力往上爬,狠狠摔落,重覆自殺行為的過程,被記錄下來的震撼力。
《我的章魚老師》是個電影人拍的紀錄片,有提雌章魚好奇喜歡他,游出來,復原很久差點死了。正向是:他帶著他的兒子ㄧ起看海洋,教育下一代生命的意義跟脆弱,這部記錄片上架,很多人看片名無聊不會想看,我推薦如果心情低潮,看完被療癒了。
《我們的海洋》鯨魚我知道很聰明,但怎麼可以這麼聰明呢?(影集5集我不雷)我喜歡座頭鯨、藍鯨長得很大隻,外型甚至稱不上可愛,卻擁有令人著迷的靈性。牠們不只會保護同伴,座頭鯨甚至會出手救非同種小生物——像是扛起小海豹到背上,避開正在獵殺的虎鯨群,這類型記錄片我看很多,那畫面真的很震撼,很療癒。
座頭鯨跟藍鯨不像虎鯨那樣成群結隊、高度社會化地組織狩獵,但牠們一樣聰明,座頭鯨還會唱歌,一年換一次旋律。有時自己遷徙,有時帶著孩子,像一位低調的旅人,走自己的節奏,在到達目的地前,卻始終用泛紅的眼框,深情的感受。
海裡有一隻「52赫茲鯨魚」,牠的聲音頻率無人能聽見,像孤獨的獨行俠,看過新聞還出成學測考題。我不這麼認為,或許牠只是有自己獨特的喜好頻率,發出音頻,給遷徙路上,牠不知道很遠或很近,存在的哺乳類同伴孤單時加油,旁人看起來孤單而已,選擇後的孤單,跟ㄧ群人的寂寞不一樣,是種成熟,寂寞只是強加的解讀。努力去往目的地,結果到目的地時,發現一點也不孤單,過程我覺得是一種浪漫。
座頭鯨的幼子有時也會被虎鯨虐殺。那些弱小的求救聲,在鯨魚族群耳裡,或許都像是某個童年的自己那個鯨魚寶寶,虎鯨也會圍毆帶著鯨魚寶寶的大鯨魚。因此平安長大的座頭鯨,某段失去的記憶,牠可能因此回應非我種類的幼子、甚至體積相似的海洋小生物,伸出援手,也可能只是默默陪伴,走過一段。
那份大自然的悲傷與溫柔,是我喜歡大自然,喜歡看海洋紀錄片的原因,不看的話,我不知道章魚很聰明,章魚隱身很厲害,會解謎,被鯊魚咬斷腳,還是很努力地躲在岩石下活下去,如果正逢心情低潮看完會很平靜。
大鯨魚的善意跟溫柔,雖然小眾,這種看似孤單無聊,被低調的小群體聽到,治療了ㄧ個、二個受傷的靈魂,萬物皆有靈,牠也不知道會被更聰明的生物,人類給記錄,給傳播出去,當下牠只是想這麽做。
虎鯨是頂端掠食者,很多人喜歡,牠們成群結隊獵殺也只是為了生存,虎鯨甚至會丟殺死的戰利品給人類,討好認為更高等的人類,只為了取樂給虎鯨組織成員。海洋哺乳類牠們很聰明,等同人類小孩3歲甚至7歲智商,如果真的對虎鯨、鯨魚有愛,千萬要保持距離。

我有熱愛地寫,寫我想寫的,被挖苦、被笑傻氣,轉個念頭,我丟了個小石頭,悲觀的人看見只跳了4個水花沈了,取笑。樂觀地看待是漣漪不斷的接力賽,有人跟我一樣,起身獨旅了,更多人看到,有勇氣,何樂不為。我有感而發,起了頭,終會換個方式傳遞出去。我相信善的循環,大鯨魚幫助幼子,我的創作靈感會像蒲公英,很小可是走很遠,不管去幫水災嚴重的故鄉、旁邊的老人,還是去淨灘都很好。
喜歡做菜就要開餐廳嗎?不把興趣變現,就等於無價值嗎?李安這種不工作個三年,終於成為國際知名的大導演,只是個少數偏誤。
只要經濟生活過的去,物慾降低,物質的快樂是有適應原則的。每個人想到達的那個遠方、那個位置,都有人想逃離,自己享受、喜歡這件事,比較重要。
虎鯨其實不殺人,牠殺的是海洋公園的訓練員,案例極少,也有牠們被關試圖自殺的。數量減少更快。例如被輪船撞、沖上岸、座頭鯨上顎被削掉的意外,甚至惡意補殺,轉給我被剝皮的海豚短片,雖然碼起來,至今我還忘不掉當下的心理不適。看海洋表演,為了更有畫面感,這個例子比較不舒服,等於人類小孩關狗籠是精神虐待。

畫面來自:netflix(我又忘了時間,寫到黑眼圈,尊重原創與出處。嚴禁不經過我同意的抄襲,分享,媒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