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的目的】
常常聽聞名家談論內家拳講究鬆活圓滑,但實際上有過半都是沽名釣譽之輩,拳架軟綿無力、對戰毫無章法,須知老祖宗用字遣詞絕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應該從養、練、用三個層面來理解鬆的意涵。鬆者,取象自鬆,靜立舒展,根定枝柔,壓則抖彈,剛勁如槍,柔勁似鞭。而人之靈動在於隨機應變,在應用上,有在心態上者,處事、對敵時心定覺察周遭,御心以待動之機,有在體態上者,臨敵出招時腳動於身前,身動於手前,虛實、橫豎須分清,拳走圓弧不收手,身帶後手追前手,方能做到不僵滯、不沾黏,得鬆活圓滑之精神。
再來談談應如何訓練內家拳!先練單招明心法,招連嫻熟淌泥步,後知方圓再感氣,舉輕若重拳方成。站樁搭手終相伴,心法常駐行坐間,養氣練體修神意,觸類旁通樂無窮。其實若只是要學幾招防身用,只要明瞭拳招中的殺招,遇敵冷靜,尋找機會一擊中的,逃離現場。而若要真的練習對打搏擊的技巧,就要先練基本功,可依序搭配舉盆、及背負重物先將前面的心法融會貫通,待初得放鬆之意後丟棄配重一招一招的練,直至讓每一招的動作都能不違背心法,再嘗試在貫連招式時也能自然流暢的符合心法,我們稱之為轉關。待招式貫連嫻熟後,再注意腳步上的配合使得「行拳如貓步」、「行氣如九曲珠」,如此能辨己之虛實後為小成,再與人搭手對練。在與人搭手前須知敵我身周皆如圓為內圈,腳走八方,方外有一虛圓為外圈,先求不敗則使敵在圈外,騰挪以引進落空,如欲傷敵則必欺身近敵使其入內外圈之間,搭手對練的目的便是知敵我方圓之離合,使敵不壓迫內圓亦不能脫離外圓。若是對敵時無法保持心法的流暢則繼續單練,有所得後再對敵,切記不要嘗試喂招對練,因為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反失己之虛實而迎合敵之攻擊,與避實擊虛之真意背道而馳。至此看似練招,實則練「鬆」,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鬆亦是心態上的鬆,只有習慣接敵才能明瞭鬆之真意,以及避實之竅門,而擊虛者藏於心間隨心而發,若不欲擊敵欺身臨敵「擠」出去即可。然欲大成者非感氣不可得,其實在練招的過程中就應該能感覺到落步擰胯之時,拳路已生,拳路者,氣道也,手隨氣走非擊敵之虛,實則欲往敵後之虛空,敵人只不過剛好擋在拳路上而已,若無敵時,行拳者自化己氣,拳自走圓而反饋己身,層層捶鍊經絡,故坊間如欲抖彈者、音爆者、亂甩者、癱軟者,皆未得內家拳之真意,內家拳真殺招者,真練體者皆氣也,非放鬆則不能感氣,不能得拳之真意。然天疼憨人,行拳至力乏尚能堅持者,自得些許鬆之真意,但須切記有所得後即須收功細細體會回想,不可貪功冒進,輕則岔氣傷身影響隔日練拳,重則傷及經絡損其壽命,練拳者如讀書,逆水行舟,須日日堅持更須持盈保泰。待至舉輕若重方為宗師,其在地行拳如在水底、如在水中,直至看似周身皆浮,行、坐、臥間皆能借力、導力者方得由武入道之門。
最後來談論如何透過鬆達到養生的目的,如今網上有許多影片多在示範行拳的動作、說明招法的應用,但鮮有談論如何透過練拳達到養生練氣、理解學習太極的哲學。其實鬆的效果首先體現在落胯站樁時,肌肉僵緊則氣不順,若能做到腰胯、背脊節節放鬆,氣便會隨呼吸自然凝守於丹田形成小周天,氣足後貫於雙腿,如此站樁不僅腿不痠還能養練腿部肌肉、活絡下肢。此處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站樁時、行拳時、乃至走路時腳步的重心應該落於足跟,關於如何走路與跑步,之後會單開一章來講解,其中的原理設計一個許多人忽視的小細節,大家都知道中醫認為十二正經遍布全身,但唯有腳後跟沒有經絡流經,古人練氣修道嘗行萬里,越走越有精神,為何現在沒有這種效果呢?古人站樁越練力氣越長,為何後來的人竟會形成熬樁一說?其關鍵全在於腳後跟,當你落胯站立時自然將重心落於足跟,不僅足部經絡自然流暢,亦能推動腳下的氣向上流轉,進一步使手上提至渾圓樁的姿勢,形成大周天。其實樁功不局限於站樁,還有坐樁、臥樁,如渾圓樁養心、萬佛朝宗式養氣(即養肺)、道家盤坐式結太極印清心,臥功常見者如還陽臥,雙手交叉可行陽驅寒、手一上一下可安身助眠,旁者如無極玄天臥(雙手四指包袱拇指自然躺臥)、佛家盤龍功(右手枕於耳下,左手自然置於臀部,右腿伸直,曲左腳自然勾住右腿)各種樁功皆有其妙用,其共同核心皆在一個「鬆」字。
【借力打力的奧秘】
談到這裡諸位應該明瞭,所謂的借力打力不過是「放鬆」的體現,當你明瞭鬆的哲學,自然能將其應用在生活中、運動中、武術中,這裡我們單純談論其在武術中的應用,希望各位讀者可以觸類旁通至其他方面的應用上。借力打力可以分三個層面討論:借地之力、借己之力、借敵之力。其實若要初步認識其內涵,我更願意稱之為「接力打力」,沒錯,就是常人所認知的「接、化、發」中的接,請原諒我後續的每句話中都藏著數個基本理論,非如此不能說明借力前面中打力之內涵。
《拳經》裡面有云「力由地起」,實際上便是以身體為導接地之力,發太極八法裡的「掤手」,亦既畫「立圓」,一方面化敵力於地,另一方面化地力為己力而發之,我想這就是為何老祖宗用「借」而不用「接」,因為應該是用人體全身放鬆來借力,絕對不是用手臂放鬆來接招,如此嘗試的人後來不是用臉接招,被打成白癡,就是手被敵人壓住,也被人打成白癡。「掤手」本質上就是借地力而向外向上撐,如若借不到地力掤手難出,拳就廢了大半,這也是為何練太極的第一步是練放鬆。另外有點很難發現的細節在李小龍的截拳道裡面,他為何出腳比常人快三倍,其秘訣就在於跳躍的步伐,正常若學過中國的傳統武術應該不會有這種起手式,其原理可以想成網球的墊步截擊 + 借地吸引力,墊步使其能判斷敵人動向並快半步作出反應,而利用地吸引力的下落加快其上踢擊速度。
再來說借己之力,其實太極拳中許多出拳、伸臂的動作應該同時配合對側手臂下壓的動作,甚至對側手更應該動於前,其原理類似於拳擊中收後手臂可以加快前手出拳的速度,此即前面所提的「筋膜力」,同樣以李小龍為例,其出拳方式極像太極中的「撇身捶」,都是透過先按其後手,借得己力後使其前手出手快如閃電,亦如舞動一桿長槍,透過後手的擺動使前手如槍頭。諸如八極拳中的「猛虎硬爬山」、 「兩儀頂」,以及詠春中的「日字沖拳」皆為此理。所以說為何許多認為練太極拳的人最後無法實戰,便是他未能認識到太極拳是以雙臂開合的方式出拳,而非單純的出拳,正如前面「手揮琵琶」之解說,實為擰胯開手如開門撞其面部要害,而非揮手擊其下頷,這或許也是太極拳中最核心、最難練的部分。
最後則是借敵之力,可分為透過騰挪引進落空並利用敵人的反作用力、以及與敵接觸纏鬥時,化敵實,推其虛之力。其常分別體現在太極八法中的「捋」跟「咧」,如「搂膝拗步」,看似簡單的兩個動作,不搂膝還不行,其關鍵是借己之力,並使其後手盪手一捋直擊相對運動中敵人之面門,盪手未成拗步掌跟上,所以為何搂膝完還有個向後按掌的動作,唯有習慣接敵者,才能在方圓之間利用對手本身的衝力撞上自己行拳中的後手,是重是輕便看接敵時之速度,尤其若是以盪手擊敵之面門,將猶如鞭擊之威。另一個咧勁指的是相錯的兩股力量,作用於敵身時常利用反關節使敵吃痛,但作用於己身時便是將自身當作旋轉門,借敵之力產生一股相錯之力反向敵方虛處,故如今的太極推手大賽實為走向誤區,都想著騙對方重心,而忽略了放鬆才是借力打力的基礎。
【詠春與八極】
會談論這個主題,其起源在於吾認為今人對於這兩種拳法有很深的誤解,並把這兩種拳法當外家拳練,若以發力方式及拳招理論區分內外家,或可如以下光譜得其樣貌:
外家拳 > 西洋拳|泰拳|跆拳道|柔道 // 八極拳 // 詠春|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 < 內家拳
吾人認為八極拳極為特別,是少數可內外兼修,也可單練的拳法,所以若是看見打八極的大開大闔反而不用太害怕,反而是那種收著打,深得八極挨膀擠靠精髓的才另人膽寒,招招是殺招。八極之意坊間有許多解釋,但吾人認為,極者,速也,肘、肩、膝、腳為八極,以最快的速度制敵方符合其挨膀擠靠的精神。而詠春則實為內家拳,見早年葉問打木人樁時之站姿舊照便可見一二,如今卻被當成外家拳來打反而失其威力,其中最大的問題便是今人不重樁功,有一個在《葉問 2》教拳時的細節被大家忽略了,即二字嵌羊馬,這是少見的內八字馬步,也是其拳招威力的來源,詠春的動作多簡潔並由中而發,少大開大闔的動作,其關鍵便是此馬步能將拳威向內集中,如果說太極等內家拳是橫圓與立圓的排列組合,那詠春便是兩個立圓交叉於胸前的拳法。若要總結內家拳,或許脫槍為拳便是最好的解釋,八極、詠春是槍尖上的功夫,形意、八卦則是槍身上的功夫,太極則是槍尾上的功夫也是內家拳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