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午后,我坐在臺北南門路旁的樹蔭下,面對著臺灣博物館南門分館的紅磚建築,打開速寫本,開始今天的街頭寫生。陽光穿過老樹的枝葉,在紙上投下斑駁光影,博物館靜靜地佇立於歲月之中,像個不語的長者,訴說著百年風華。
南門分館原為日治時期的樟腦工廠辦公室,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細節依舊清晰:拱形的窗框、對稱的柱列、精緻的雕飾,一筆一劃都需要我仔細觀察與紀錄。雖然建築不高,但它厚實而穩重,有種讓人安心的力量。速寫中,我刻意保留那些斑駁的牆面、褪色的磚紅色,因為那正是時間留下的筆跡。
不遠處,有小朋友在廣場奔跑,有長者慢步而行。有人坐在長椅上滑手機,有人則像我一樣,靜靜觀察著這座城市的片刻安然。耳邊傳來遠方車聲與風鈴般的笑語,交織出一種柔和的日常背景音。我特別喜歡畫建築的時候,看見窗子裡的倒影,那是城市與天空交會的痕跡。當筆尖劃過紙面,我彷彿與這座老建築心靈交會,它提醒我:即使時代更迭,有些美好,依然值得被慢慢描繪、細細珍藏。
今天的寫生不是為了完成一張完美的畫,而是讓自己在城市的繁忙中,找回觀察與感受的能力。結束時,我合起速寫本,抬頭望了一眼這座靜默而優雅的南門分館,心中浮現一句話:建築無語,卻說盡千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