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西洋棋,是在我國小的時候。那時候只是覺得棋子造型很帥,知道基本規則和每個棋子怎麼移動,卻從沒想過什麼叫「開局、中局、殘局」、也不理解「控制中心」有什麼用。
西洋棋對我來說,就是課間休息的一種遊戲。
多年後,這段記憶在某個夜晚被一段YouTube 影片喚醒。
頻道名稱叫做「Rey 的西洋棋」,
頻道是由一位台灣西洋棋國家隊選手Rey所經營的。
他的講解簡單易懂、流暢,搭配實戰範例,讓人容易吸收。
我原本只是隨便點來看,沒想到就這樣一部接一部地看下去,
直到我忍不住打開 chess.com的網站,重新下起了棋。
剛開始重拾國際象棋的時候,真的有種「走一步錯一步」的感覺。
明明想防守,卻留下了破綻;
以為能交換棋子,結果跌入陷阱,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狀況很常發生。
每一盤棋,像是一場靜默的戰爭,
我得揣摩對手的意圖、隱藏自己的目的,
考量走這步棋可以得到那些利益?會有哪些風險?
比如努力爭取地理優勢,讓我方的棋子發揮更好,控制更多的格子。
比如打亂對手的陣型,讓對手的每個棋子無法流暢配合。
或者透過棄子,來換取殺王的目的。
要根據局勢來判斷你怎麽走這步棋,
也正是這種腦力上的交鋒,讓我覺得過癮。
有時候一步好棋的靈光乍現,可以扭轉整場戰局;
有時候明明快贏了,卻被對方一手妙著翻盤,
那種「錯愕」的感覺,讓人熱血不甘心地想再戰一盤。
我最常下的是每方十分鐘的對局。
這個時間長度限制對我來說剛剛好:
三分鐘的快棋節奏緊凑,新手很容易慌亂出錯;
三十分鐘太久,對腦力也是種負擔消耗。
十分鐘不長不短,但可以給我足夠的時間思考,
又不會拖太久。而且也很方便——在等人、搭車、午休、大號的時候,
只要手機在手,就能開一盤。
下棋已是自然融入日常的一種小習慣。
每一局對弈後,我會采取的行動就是復盤。
chess.com 會自動分析我每一步的表現,
指出哪裡是失誤,哪裡是最佳的一手,
有時候甚至會發現「我竟然無意識下出好棋」。
每一盤棋,不論輸贏,都能變成一次學習。
久而久之,我開始記住某些開局、學會換位思考雙方棋盤上的利益、
甚至能設陷阱誘敵。
這種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進步,非常有成就感。
現在的我,不是什麼高手,也還會犯錯,
但每一次下棋,都像在訓練大腦的肌肉,也像在跟自己對話。
國際象棋對我來說,不只是娛樂,
它是讓我專注、沉靜的一種方式,
棋局未完,學習不止。
我想,我會一直下下去的,不管是棋盤還是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