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作者我通常要看過三本才入坑,可是遇到《借鬼》,我一本就成粉絲。
本來這兩年打算要搬家,書這種非消耗品能不買就不買,但看到它的書名、封面,忍不住拿起來,再看題材,是我有興趣的類型,就把它帶回家惹。
這部其實可以分類在玄幻武俠。
題名為「借鬼」,走的是卻是俠義道:由「三借門」中,各為借神、借草石的師兄弟,來收拾借鬼一脈的禍根殘局。
聚焦在台灣鹿港,交錯清朝、日治、民國三個時代,有術法、技擊、草藥,筆觸隨著情節開展,時而陰森詭異,時而慷慨激昂,讓人欲罷不能。
部分對白用台語書寫,佐以傳統工藝、民俗傳說,具有濃厚在地懷舊氛圍。
冒險、解謎、關鍵物,走台灣復古路線,尤其是需要強大的美術設計,比起影劇,我認為更適合遊戲改編。希望台灣獨立遊戲公司參考一下。XD
缺點:
台語硬要加上整句翻譯,明明有些只是換幾個字,不過聽說這是出版社上層要求,只能說辛苦編輯了。
結局留了個尾巴,看得出是為了帶出整個系列,我個人是覺得還好。若讀者可以接受九把刀《功夫》的結局,這部應該就沒問題。
【其他】
翻《借鬼》心得時看到鏡文學決審會議: 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820
提到《借鬼》和《XXXXXX》難分軒輊,最後:
後者因為「較能使大眾產生情感共鳴」,以一票之差勝出,奪得本屆評審獎。
後者我是沒看過,也可以理解以大眾向的考量,不過大眾向是否就代表票房呢?我不認為必然,非大眾向有時更具有話題性。
是說,後者後來沒出版,反倒《借鬼》出了。有趣的是,《借鬼》在角川也輸給另一部《XXXX》,這個後者一樣沒出——贏過《借鬼》的兩部都沒出版,莫非還真有什麼神祕力量。XD
【角角者評審評語】
難得一見的台文寫作,以鹿港古城為舞台,插敘寫出橫跨現代、民國、日治三個時代市井小民的生活樣態與人情冷暖。雖是插敘,讀來卻不感斷裂,反倒驚嘆於故事層次的堆疊與線索交織埋藏,形成饒富興味的解謎過程,可由此看出作者的深厚文字功力。
作者不受限於常見的鄉土歷史題材,反以靈異恐怖的筆法打開格局,充分掌握故事氛圍的渲染力,此外亦對台灣信仰及傳說有諸多有趣的描述及創新,生動結合民間傳說的意趣和台灣移民社會特質,如能在小說主旨和整體架構上更宏觀的架構與深度統籌,整體而言將更有力道!
【內容筆記】
P.92 三借門,奇術三借:借神、借鬼、借草石。
P.96 陳立山一個墊步,身子一躍,後發先至,一腳踹出,也不管對方是人是鬼,這一腳直朝對方膻中穴而去。
P.143 只見他倒了杯茶,恭謹說道:「阮無想到,台灣會使見著奇藥人,來,前輩,請用茶。」(我沒想到台灣可以見到奇藥人,來,前輩請用茶。)
P.244 「無錯,頂懸夾的金紙,就是請土地公的行路費、茶水錢,阮佇遮插土地公拐,是欲請土地公幫忙留路,避免入林失去方向,至少猶有路可退,有備無患。」(不錯,上面夾的金紙就是土地公的行路費、茶水錢,我在這插土地公拐,是要請土地公幫忙留路,避免入林失去方向,至少還有路可退,有備無患。」
P.255 中藥 千步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