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吉祥物**「熊讚」以可愛的台灣黑熊形象,深受大眾喜愛。其實,這並非台灣黑熊首次擔任觀光大使。早前,交通部觀光局(現觀光署)便以一隻名為「喔熊」**的台灣黑熊作為代言人,向國際推廣台灣獨特的民俗慶典與嘉年華會。
台灣黑熊是台灣唯一的原生熊科動物,也是全球八種熊類之一。牠們最大的特徵是胸前獨特的白色V型或月形斑紋,因此也被稱為「月熊」。這項顯著的標誌,讓台灣黑熊的辨識度極高,也讓牠們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台灣象徵之一。
從「泰迪熊」看見人類對自然的嚮往我們對熊的喜愛,似乎是跨越文化的共通點。從孩童時期的布偶**「泰迪熊」**,到動漫中的「功夫熊貓」,甚至是紀錄片裡令人敬畏的北極熊,熊的角色無處不在。這股愛熊風潮,可追溯至一百多年前的一段溫馨軼事。
當時的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暱稱泰迪),在一次狩獵活動中,拒絕射殺一隻被綑綁的年老黑熊,並說道:「我以身為獵人為榮,但若我射殺這隻又老又累還被綁住的熊,我就會再也瞧不起自己!」這段故事被媒體廣為報導後,一家玩具製造商便設計出兩隻小熊布偶,並命名為「泰迪熊」(Teddy's Bears)。從此,泰迪熊風靡全球,成為陪伴無數孩子成長的經典玩偶。
有學者認為,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發展,人們對自然世界的嚮往與疏離感日益加劇,這種空虛與焦慮,可能促使人們將可愛的熊形象,轉化為撫慰心靈的寄託。
全球八種熊類:生存的挑戰
真實世界中的熊,遠比玩偶或卡通中的形象來得強壯。牠們是陸地上體型最大的肉食或雜食動物,在自然界幾乎沒有天敵。全世界總共有八種熊,每種熊的棲息地與體型都大不相同:
- 北極熊:分佈於北極圈內,體型最大,可重達七、八百公斤。
- 棕熊:分佈廣泛,從北美、歐洲、俄羅斯到亞洲都有,是著名的捕魚高手。
- 美洲黑熊:主要生活在北美洲的森林裡。
- 亞洲黑熊:包含台灣黑熊在內,分佈於亞洲多地。
- 貓熊:主要棲息於中國,以竹子為食,是瀕危物種。
- 眼鏡熊:生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
- 馬來熊:體型最小,僅重四、五十公斤,分佈於東南亞。
- 懶熊:主要分佈於印度南部與斯里蘭卡。
然而,這些熊類都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從全球暖化導致的冰山融解、過度砍伐森林、人類過度捕撈鮭魚,到非法盜獵與殘酷的商業行為,生存的威脅幾乎都源於人類活動。
令人心痛的熊膽貿易
其中,最令人髮指的商業行為之一,就是對亞洲黑熊進行不人道的「活體取膽」。熊膽自古被視為珍貴藥材,據說能治療喉嚨痛、發燒、癲癇與肝病。被囚禁的黑熊,被關在狹窄到無法轉身的鐵籠中,腹部被挖洞並插上導管,日復一日地被抽取膽汁。儘管國際已明令禁止熊膽製品的販售,但地下的非法交易依然猖獗。
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野生的亞洲黑熊約有2萬多頭,但卻有近2萬頭黑熊因熊膽貿易而被囚禁。這項數據凸顯了野生動物保育面臨的巨大挑戰。
在熊的家園,學習與自然共處
實際走入野外,與熊的相遇是令人敬畏且充滿學習的經驗。在美國、加拿大的國家公園裡,登山客都會被提醒如何應對熊的出現。例如,不應將食物暴露在外,因為熊的嗅覺非常靈敏,夜晚烹煮的食物香味會吸引牠們。資深的登山客會將食物吊掛在遠離帳篷的樹枝上,以防意外。
雖然熊體型龐大,但攻擊人類的事件其實非常罕見。在棕熊眾多的阿帕拉契山徑,平均每年人類被熊攻擊致死的事件僅有三起。通常,熊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是保護幼熊的母熊,或是受到驚嚇時。
幾年前在日本北海道知床半島的旅程,讓我對這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知床半島是世界自然遺產,當地管理員嚴格執行保育規範,在知床五湖步道,甚至禁止遊客攜帶任何食物,以避免改變熊的覓食天性。一個真實故事更令人警醒:有觀光客丟了一串香腸給路邊的熊,這隻熊從此習慣人類食物,頻繁出現在路邊,甚至走進市區。最終,為了保護學童安全,管理員不得不忍痛將牠槍殺。
人為干擾的教訓:從知床看台灣
知床半島的保育理念令人讚嘆。從山路沒有路燈,到步道上沒有監視器,這些看似不便的措施,都旨在將對野生動物的干擾降到最低。園區管理員信任動物會自行離開步道,也相信遊客會遵守規定,這份「無為而治」的智慧,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
這段經歷也讓我反思台灣的現狀。我們擁有同樣珍貴的自然生態,卻常常將都市的便利習慣帶入山林,反而成了不文明的行為。例如,玉山上的排雲山莊,曾差點花費數億元拉設電纜,只為讓遊客在山頂唱卡拉OK。這種只考慮人類舒適,卻犧牲環境的思維,是我們急需改變的。
與大自然相處,並非征服,而是學習尊重與共存。從台灣黑熊到知床半島的熊,牠們的故事都在提醒我們,人類與野生動物的界線,不該被輕易跨越。唯有學習當個「好訪客」,才能真正保護我們珍貴的自然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