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演講邀約中,我特別偏愛向政府部門分享,因為公務人員肩負擬定政策與分配資源的法定權力,這兩項核心職能直接關乎社會的未來走向,更是台灣能否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
即便受訓的公務人員位階沒有高到可以擬定政府政策與分配有限資源,但是任何一個在低階的職務,也會有一定的職權與行政裁量權,只要願意,還是可以發揮比老百姓更有效的影響,何況基層的公務人員也會隨著年資與能力而升遷,一個有理念的公務員,有朝一日總是能做出貢獻的。
公務人員受訓課程納入『永續發展與環境倫理』一課,我亦曾參與其規劃。我曾擔任六屆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二十多年前,在永續會擴大改組的元年,我擔任永續教育組召集人,當時耗費半年時間,多次召開會議,並與行政院人事行政總局、考選部、國家文官學院等相關單位協商,最終成功推動將永續發展列為所有部門與專業領域公務人員的共同必修課程。平心而論,二十多年前提及『永續發展』,多數人仍感陌生,難以理解其重要性。然而,近兩年來,此議題已躍升為全球媒體的焦點。時至今日,無論是商業或企管領域的周刊、半月刊或月刊,隨手翻閱,您幾乎都能找到至少十個以上關於『永續』的專有名詞。
永續發展與因應氣候變遷所採取的減碳行動,近年來已成為顯學中的顯學。我個人是在1994年籌備荒野保護協會時,開始關注此議題。當時距離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稱地球高峰會)提出《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生物多樣性公約》僅兩年,談論永續發展對許多人而言仍屬新穎。而今,無論任何機構或單位,在推動計畫或宣傳時,『永續』二字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
事實上,直至約三、五年前,減碳仍多停留在口號階段,道德訴求的成分相對較高。當時,無論政府或企業,有權力者多半只是口頭支持、承諾努力減碳,卻鮮見真正的決心與實質行動。這種局面直到近期歐盟與跨國企業採取具體且有效的措施後,才徹底改變。
歐盟自2023年10月起,已正式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針對特定高碳排產品(如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和氫)在進口至歐盟時試行徵收碳關稅,並預計於2026年全面實施。這意味著,企業必須為其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能源消耗)承擔額外的成本。
與此同時,各大跨國企業也紛紛跟進。例如,蘋果公司已明確宣示,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其全球供應鏈的碳中和。而台灣的台積電則在2021年4月宣布,將旗下七百多家供應商的碳足跡與減碳績效,納入公司採購的重要評估指標。這種層層遞進的要求,意味著若您的公司無法達到零碳標準,將可能被同行中能夠實現的廠商所取代淘汰。至此,『零碳』已不再僅是道德訴求,而是企業能否永續生存的關鍵要素。
事實上,不只蘋果與台積電有此宣示與要求,幾乎所有大型企業都已陸續跟進。例如,亞馬遜(Amazon)承諾在2025年實現100%再生能源供電,並於2040年達到淨零碳排放。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也訂定目標,於2035年達成100%再生能源使用,並在204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
許多國際組織也紛紛祭出嚴格規範。例如,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於2021年6月通過多項溫室氣體減排措施,並已於2023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些措施旨在限制船舶的碳排放量。依據新規,若船舶設備老舊、碳排放量過高而不符合規定,當其抵達港口邊境時,將可能面臨扣船處罰。一旦貨運船隻被扣船並留下紀錄,日後將沒有任何廠商願意租用,這艘船形同被判了『死刑』。
為何企業與國際組織敢於採取如此果斷的要求?我認為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多年來環保團體不懈的呼籲與遊說功不可沒;其次,全球民眾已切身感受到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極端氣候災難,使得減碳與淨零碳排放獲得了廣泛且一致的支持;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科技的顯著進步使得低碳與再生能源的供應日益充裕,讓淨零排放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無論是企業或個人,都必須正視並審視自身的碳排放,因為在追求永續的全球趨勢下,沒有任何個體或組織能夠置身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