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我像平常一樣打開 Threads國際版,想看看昨晚和朋友們的留言互動,有沒有新通知。結果迎面而來的,卻是一個紅底白字的通知畫面——我的帳號被暫時停權。
理由是「違反社群守則」,但具體違反了什麼?沒有說。
沒有一封警告信,沒有一封具體說明,甚至連對話的管道都沒有。我沉默地盯著手機,感覺一股熟悉的挫敗感湧上心頭。那是一種我曾經在許多時刻感受過的邊緣感——好像我說的話,不該被看見;好像我的名字與身分,總是卡在某些系統設計的邊界。
我是一個來自台灣的原住民創作者。在這個平台,我只是一個日更一兩篇貼文的用戶,熱愛和其他創作者交流,偶爾在別人的文下留言,分享對書寫、文化與生活的觀察。我的語氣溫和,內容也沒有任何挑釁與攻擊,反而是一種願意「慢慢說」的方式,把我經歷的文化失根、語言斷裂與重新尋根的歷程,轉化為創作能量。
我不曾想過,這樣的我,也會被「審查」。
被消音的不是聲音,而是身分本身。
這次停權的理由,說穿了也許不是因為哪一篇貼文的內容。因為我的貼文裡沒有任何違規語句;但我有清楚標明我的身分:
「Taiwan Indigenous Writer.」
我有寫下我來自花蓮,我是台灣人。
我有用族名發文,我在作品裡書寫祖靈、語言、名字與記憶。
也許,這就已經足夠讓我成為系統演算法與網民眼中的「敏感用戶」。
你會說,「怎麼可能是這樣的原因?你怎麼知道?」
我也不知道。就像很多被審查的創作者一樣,我們從來沒有機會知道。這種「不知道」本身,就是審查制度最陰影的地方。
它讓你自我懷疑,也讓你自我噤聲。它讓你開始思考:是不是我不應該標註我的族名?是不是我應該少說一點關於台灣的事?是不是,我不該用自己的語言書寫?
平台的審查機制,會吞噬我們的文化敘事嗎
這幾年,我一直努力讓我的創作能被更多人看見,特別是那些關於文化身分、語言尋根與土地記憶的故事。我知道,這些敘事在主流平台上不一定熱門、不一定「演算法友善」。但我仍然堅持寫,因為這是我走過的路,是我內在的火種。
所以當我在 Threads 上被停權的那一刻,我其實心裡是很難過的。我不是為了帳號本身難過,而是為了這個平台似乎不歡迎我這樣的創作者感到心寒。
我開始思考:
如果一個標註自己來自台灣的原住民創作者,就可能因為不明原因而遭到封鎖——
那麼,這個平台到底歡迎誰的聲音?誰的故事可以被聽見?誰的身分被默許,而誰的身分是風險?
幸好,我還有一雙會寫字的手。
這件事後來在幾位朋友與讀者的協助下,被一些單位注意到了。他們不但留言支持我,還鼓勵我繼續寫下去。有讀者說:「台灣原住民很棒啊!我們很喜歡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品!」
我聽到這句話時,心裡是暖的。
因為它不是對帳號的支持,而是對身分的認同。
是對「這樣的創作值得存在」的溫柔肯定。
所以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因為這不是我個人的故事,是一種正在發生、卻不被記錄的現象:
我們正在一個看似開放的社群裡,被無聲地審查。
我們在字數限制之中,用力推開敘事的門,卻總有人不讓我們進去。
但我仍然相信,寫下來,總會有人看見。
我會繼續寫。寫我們的名字、寫我們的山、寫我們的語言。
帳號會被停權,但我的筆不會。
貼文會被消失,但記憶不會。
我們的故事,會透過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載體被傳出去。
如果平台的邊界讓我無法言說,那我就去搭建自己的舞台。
一個讓山能說話、讓名字得以重生、讓身分可以被柔軟安放的地方。
我會繼續寫,不只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那些曾經覺得「我的故事不重要」的你。
你的故事很重要。
我們都值得被好好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