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F 7月的預估值
1. 全球成長展望
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預計為3.0%,2026年為3.1%,比2025年4月《世界經濟展望》(WEO) 的基準預測分別上調了0.2與0.1個百分點。主因包括:
- 為應對關稅上升而提前備貨的行為強於預期;
- 美國實際關稅稅率低於4月宣布水準;
- 金融條件改善,尤其是美元走弱;
- 多數主要國家進行財政擴張。
全球總體通膨預計將在2025年降至4.2%,2026年進一步降至3.6%,與4月預測軌跡相近。然而,各國表現差異明顯。預計美國通膨將高於目標,而其他大型經濟體將更溫和。
2. 風險仍偏向下行
與4月報告一致,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依然偏向下行:
- 關稅若反彈,可能削弱成長;
- 關稅措施到期但談判未有進展,可能拉高不確定性;
- 地緣政治緊張可能擾亂供應鏈、推升原物料價格;
- 若財政赤字擴大或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將推升長期利率、收緊金融條件;
- 美元中心地位若遭質疑,金融市場恐再現波動。
潛在上行風險則包括貿易談判取得進展、關稅下調,進而穩定預期、提升成長。
3. 年初以來:尚具韌性
儘管關稅稅率下降,但全球不確定性仍高。2025年5月12日,中美同意將部分新關稅暫時取消90天(至8月12日)。美國對多數貿易夥伴的關稅調升延至8月1日。雖然7月國會通過「大而美法案」(OBBBA)釐清了短期財政政策,但對長期財政可持續性仍存疑慮。
4. 金融市場與經濟數據
- 全球金融條件放鬆,美股反彈創新高;
- 美元意外貶值,有助新興市場放寬貨幣政策;
- 主要經濟體政策利率預期曲線趨平;
- 但殖利率曲線陡峭化,反映財政憂慮。
5. 2025年第一季經濟數據
- 全球經濟成長高於預期(年增率比4月預估高0.3個百分點);
- 美國實質GDP萎縮0.5%,為三年來首見,主因為關稅前的進口與投資提前;
- 歐元區成長達2.5%,受惠於愛爾蘭醫藥出口大增(若扣除愛爾蘭僅1.4%);
- 中國GDP年增6.0%,超出預期,出口強勁,人民幣貶值發揮作用;
- 日本萎縮0.2%,主因民間消費與淨出口疲弱;
- 高頻數據顯示第二季提前備貨行為將逐漸消退。
6. 通膨趨勢
- 全球核心通膨降至2%以下;
- 歐元區通膨低於預期;
- 美國出現關稅與弱美元造成的輸入性通膨初步跡象;
- 中國通膨趨穩,核心通膨小幅上修。
展望與預測細節
成長預測(2025 / 2026)
- 全球: 3.0% / 3.1%(低於2024年的3.3%,與疫情前平均3.7%相比偏弱)
- 美國: 1.9% / 2.0%(OBBBA法案刺激、但內需與移民疲弱)
- 歐元區: 1.0% / 1.2%(2025上修主因為愛爾蘭出口暴增)
- 其他已開發國家: 1.6% / 2.1%(關稅與匯率影響相抵)
- 中國: 4.8% / 4.2%(關稅下調、上半年經濟表現強於預期)
- 印度: 6.4% / 6.4%
- 中東與中亞: 3.4% / 3.5%
- 撒哈拉以南非洲: 4.0% / 4.3%
- 拉丁美洲: 2.2% / 2.4%
- 新興歐洲: 1.8% / 2.2%
世界貿易與通膨
- 2025年貿易成長預測上修0.9%,但2026年下修0.6%;
- 關稅與貿易不確定性造成前期「提前備貨」,將於下半年反轉;
- 全球通膨持續下降,2025年為4.2%,2026年為3.6%;
- 美國通膨將高於2%,歐元區則受貨幣升值與一次性財政措施影響而較為溫和。
下行風險仍多
- 關稅若回到4月2日水準或實施50%銅關稅,2025年全球成長將少0.2%;
- 電子、製藥等部門若增設關稅,將擾亂供應鏈、推升成本;
- 地緣政治風險(如中東或烏克蘭)可能引爆新一輪供應衝擊;
- 高赤字國家(如美、法、巴西)財政脆弱性可能引發市場動盪;
- 若提前備貨導致庫存過剩,可能拉低未來進口與成長。
潛在正面情境
- 若貿易談判成功,建立穩定框架、降低關稅與政策不確定,將提升投資、信心與潛在成長;
- 若涵蓋數位服務、外資流入,效果將更顯著;
- 長期有助於生產力提升、提升對外部衝擊的韌性。
政策建議:恢復信心,確保永續
- 貿易政策透明化與合作:
- 優先推動多邊或區域性談判;
- 聚焦削減保護主義措施,處理結構性失衡(如財政補貼、產能過剩);
- 工業政策應聚焦市場失靈與外部性,避免大規模扭曲性補貼。
- 財政政策:
- 在滿足重要支出的同時,重建財政空間;
- 推動可信的中期財政整頓;
- 任何新支出應具時限、具針對性,並由削支或增稅抵銷。
- 貨幣政策:
- 根據國情調整利率;
- 關稅國面對供給衝擊,須防止物價上升轉為持久通膨;
- 未加徵關稅國可視需求疲弱降息;
- 若外匯波動擾亂市場,必要時可短期干預。
- 金融穩定:
- 建立健全審慎監管;
- 加強中央銀行獨立性與溝通透明;
- 增強金融體系對外部震盪的韌性。
- 長期結構改革:
- 改革勞動市場、教育、監管與競爭政策;
- 加強數位化與AI技術推廣,提升潛在產能;
- 強化生產力與中期成長潛力,是最根本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