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吵雜的餐館裡嘗試空耳拼湊出一句完整的歌詞,在好品味的酒吧偷偷觀察他的唱片牆,在定價過高的選物店,不知羞恥地打開Shazam將手機收音孔湊近音響。為了耳機裡的消遣,偷拐搶騙、四處蒐羅。我說都是應研究需求,你說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Simulation Swarm / Big Thief
2022《Dragon New Warm Mountain I Believe in You》專輯
大約是前年的一個夏日周末夜晚,淡水多崎作菸味瀰漫的陽台上,百無聊賴的我獨自喝著面貌模糊的調酒,瞪著樓下稀疏的行人,一邊偷聽鄰座大概只是朋友的男女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從他們的對話中,我認識了「Simulation Swarm」。
那男人口中坐車時無意間聽到,並默默聽完整張的專輯,是美國獨立民謠樂團Big Thief的《Dragon New Warm Mountain I Believe in You》。
不斷重複的指彈木吉他乾淨清澈,輕柔的bass旋律在背景中低聲哼唱,主唱Adrianne Lenker的嗓音輕柔慵懶,如幽靈囈語般,科幻的詞彙、連綿不斷的意象交織成一幅全像投影般的虛幻畫面。在情緒張力要進入高點,歌曲該往下一部分的高潮進行時,卻又回到原點,反覆輪迴,如曲名「模擬蟲群」般冷靜、克制而疏離。
與歌聲相對,如2:56的吉他演奏瑕疵,許多這類微小的細節被刻意保留,賦予聲音更多溫暖、有機的質地。獨奏時加強了力道與輕微的失真效果,充滿live感,總在情緒難以壓抑的邊緣。Adrianne Lenker直覺且靈性的歌詞,構成許多意象曖昧但語感巧妙的句子,如「With the drone of fluorescence. Flicker, fever, fill the form.」,在不停流動推進的旋律中,像美麗的湍流。
女人說看完洪申豪的專場後要去夜店,男人從不擔心自己的存款,女人覺得唐綺陽超準,男人說他頭開始禿了。

Wishing On A Star / Janet Kay
1994《For The Love Of You》專輯
透明雜誌創團鼓手唐世杰,在中山區開了一間的獨立唱片店Waiting Room,我第一次造訪時,店裡正播起這首「Wishing On A Star」——細膩精巧卻又律動飽滿,節奏一下就令人陶醉,頓時覺得這地方實在太酷了。
原為靈魂/R&B樂團Rose Royce的名曲,倫敦的Lovers Rock女王Janet Kay為這首歌賦予了眾多版本難以比擬的舒適節奏,讓人自在搖擺。同時Lovers Rock的柔美與抒情性質又能很好的傳達原曲中的情感渴求。
Lovers Rock其實是雷鬼的子類型之一,興起於1970年代倫敦的加勒比海移民社群,脫離了雷鬼強烈的政治色彩,改以浪漫抒情為主,節奏也更柔和,而Janet Kay的「Silly Games」正是確立了女聲主導風格的關鍵之作。90年代他在日本大受歡迎,多次造訪並舉辦演唱會,「Wishing On A Star」首發即是收錄於1994年在日本發行的《For The Love Of You》。

異鄉 / 非人物種
2021《珍饈》專輯
等早餐店外帶時聽到這首歌,主唱阿顯粗糙直白的唱腔極易辨認,緩緩鋪陳的電吉他帶來了後龐克式的陰鬱,吉他riff也看得到一些本土硬搖滾的影子。
非人物種的音樂往往源自生活中的瓶頸與掙扎,依賴直覺而難以界定,是市井小民對日常瑣碎的對抗與無力改變的憤怒。第二次唱到「我還在尋找異鄉的同鄉人」的表達十分有意思,暴力嘶吼的唱法沒有貫徹全曲,在這裡顯露出被藏起的懦弱。總覺得這張《珍饈》專輯封面的黑,是熱融的瀝青反射著日光,在緩緩流動。
另有更早的一版來自2012年的專輯《沒路》,以現場錄製的方式,捕捉了他們舞台上更加狂躁隨機的模樣。少了大段的情緒堆疊與釋放,卻更跳躍莽撞。他們的現場演出向來也以脫序和政治不正確著稱,或許是受濁水溪公社啟發。
而那濃密的吉他音牆,一旦離開了車水馬龍的廢氣、早餐店鐵鏟的碰撞敲擊聲,回到冷氣房後,似乎就不是同一味了。

Thousand Knives - Thundercat Remodel / 坂本龍一,Thundercat
2022《A Tribute to Ryuichi Sakamoto - To the Moon and Back》專輯
新竹的某間古著店,我帶走了一件外套和這首歌(我沒有偷外套)。
第一時間沒有聽出來是改編自坂本龍一的作品,由現代融合爵士才子、bass音樂家Thundercat操刀,收錄於2022年由眾多音樂人向70歲的坂本龍一致敬的專輯《A Tribute to Ryuichi Sakamoto – To the Moon and Back》。原曲出自坂本龍一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千のナイフ》,是一首將近十分鐘的電子樂大作,重複出現的一段的旋律交替搭上各種音色的碰撞,野心勃勃但對一般聽眾可能不容易消化。
Thundercat進行了大膽的重塑,以funky的bass為底,在主旋律加上Soul風格的人聲和英文歌詞。建立了明確的架構後,將吉他solo整合進電子音色作為陪襯,變得非常流行與現代。背景的雷雨聲更是巧妙的一筆,自然地融入,提供了很好的畫面感與氛圍。

Fight the Power, Pts. 1&2 / The Isley Brothers
1975《The Heat Is On》專輯
要想在站席演唱會拿到好一點的位子,需要提早入場排隊,經常動輒等上一兩小時。這時場館或Live House會播一些暖場音樂,可能由藝人團隊提供Pre-Show播放清單,或由場館音控人員決定。通常會盡量貼近演出者的風格,但避開他自己的歌曲。偶爾也有一些比較有趣的情況,例如某場李權哲演出前,播的全是粵語老歌。這樣的場合,自然不失為從業界人士口袋中偷歌的好機會,而這首「Fight the Power, Pts. 1 & 2」,偷自落日飛車與never young beach在台北Lagacy的合演專場。
1950年代成立的傳奇樂團The Isley Brothers縱橫樂壇七十年,風格橫跨Soul、Funk、R&B與搖滾,就算不認識他們,也能在無數後來的嘻哈取樣中聽見他們的音樂(如The Notorious B.I.G.的「Big Poppa」)。跳街舞的朋友大概對這首歌不會太陌生,超級彈跳的bass律動讓這首快速Funk成為洗腦的舞曲,Ronald Isley毫無拘束的唱法原始而充滿活力,能直接喚起你身體對節奏的本能反應。
如此奔放的音樂風格背後,實質上是一首帶著政治與抗爭意識的歌曲,不停吼叫、重複的「Fight the power」,啟發了歷史上最重要的抗議歌曲之一: Public Enemy的「Fight the Power」。
1975年,這首歌初進AT40(American Top 40)音樂榜時引起一陣騷動,因為他們忘了將歌詞中的「bullshit」剪掉,在誤播了兩周後,才由電台工程師自行加上咕噥聲和額外的鼓聲覆蓋。以現在的尺度來看,「bullshit」一詞根本不足掛齒,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無疑是大膽而挑釁的不雅詞。對此,主唱Ronald只是簡單的回應:「因為這話必須說出來,這就是人們想聽到的。」專輯最後也收錄了radio版,即是將bullshit粗暴消音過的版本。
小偷作息 靈魂扒手 屬於我的就不客氣拿走